第一点要明确,此功能隶属于自动飞行栏目,FAC独家所有;
只要预测飞机能量水平下降到临界值以下,FAC就会产生风切变警告。
FAC使用不同来源的数据计算这一能量水平的预测。垂直速度、空速地速和坡度等数据来源于ADIRS;总坡度、纵向风梯度和垂直风等衍生数据来自其它来源。
对于我们来说是以上这些,但对于人家FAC来说用的就是迎角,利用迎角表示能量水平,并将它与迎角临界值比较,大于临界值则很可能存在风切变,这时候我们大概率就要采取措施了。
在下列情况下,起飞和进近期间FAC提供风切变探测功能:
‐ 起飞时,从离地后 3s 直到无线电高度 1300 ft
‐ 着陆时,从无线电高度 1300 ft直到无线电高度50 ft
警告包括:
‐ 两部PFD上显示红色的“WINDSHEAR”可视信息15s。
‐ 一个语音合成的"WINDSHEAR"警告声响三次。
气象雷达有一个预测式风切变系统,该系统在满足以下条件时工作:PWS电门置于AUTO位,且飞机无线电高度低于2300 ft,且
‐ 气象雷达ON(Radar 电门在位置1或2),或
‐ 气象雷达OFF,且至少一台发动机在运转,且飞机地速大于30 kt,或
‐ 至少在0.5 s内飞机纵向加速高于给定的临界值。
这个0.5s的条件是顶替的地速大于30kt的那个条件哈。
总结一下就是PWS想要工作电门得先AUTO,并且无线电高度低于2300ft,这说的都是基础条件,必须满足的,除此之外就开始进入岔路口-雷达ON位;
不是ON也行,那就是OFF呗,那你就需要至少一台发动机运转啊后面乱七八糟之类的...
注:
如果安装了两部气象雷达,当选择的气象雷达失效时,机组可以通过雷达控制面板上的Radar 电门选择运行的系统来恢复PWS功能。
系统扫描在飞机前方 5NM 范围内的空域是否有风切变。如果系统探测到风切变,ND上会出现一个风切变符号;
预测式风切变警告和警戒伴有一个音响警告并且 PFD 上显示红色(警告)或琥珀色(警戒)"W/S AHEAD" 信息,而风切变咨询仅在ND;
(这个一会在识别阶段我们再细聊)
起飞时,高于 100kt 且 50ft 以下时,警报受抑制。
着陆时,低于 50ft 警报受抑制。
预测式风切变系统的音响警报:
‐ 优先于TCAS、GPWS及其它 FWC音响警告。
‐ 被反应式风切变探测和失速警告的音响信息所抑制。
画外音:警告优先逻辑-
新FWC H2 F8开始,正常法则下,反应式风切变警告抑制失速警告;备用/直接法则下,失速警告具有最高优先权;
失速警告、反应式风切变警告为第一梯度,优先于以下其他警告。
预测性风切变警告 > EGPWS > TCAS
系统知识就上面这俩哥们,别的系统就涉及到使用外挂了,我们继续往下看;
谈到识别,从人机环的角度来讲,识别大有讲究;
人:
人肉PWS,主打一个自主判断,根据你的飞行经验和理论支撑综合分析出风切变的存在;
机:
警告,各种警告,反正就是他叫唤啥了你必须合计合计,尤其是叫大名的时候(W/S!W/S AHEAD),小名有点多,SPEED之类的得继续往下翻;
环:
塔台告诉你了前机遭遇风切变/前机落地后告诉你了有点乱小心点/今天飞的是什么丽江昆明拉萨/ATIS报告阵风18kt等等等等;
那么我们先从这个“机”入手,为什么呢,因为机载设备的告警是模棱两可概率最低的情况,也是我们刚刚系统知识里没有提及的“显示部分”,放在这里方便大家了解识别方式:
那我们第一个就是回到RWS,反应式风切变的探测,它出现的警告直接了当:
出现的同时一般会伴随着语音警告,偶尔语音警告磕磕绊绊甚至憋住了,但是反应式风切变警告的出现就意味着你已经进入了风切变,这是与PWS最重要的区别!
而PWS预测式风切变警告相对来说出现的种类就比较多,有琥珀色有红色:
红黑色和黄色的径向线框住了预测的风切变区域,在ARC和ROSE的ND方式下可以获得这个指示,其他ND方式看不到哈;
根据风切变警报的登记,ND指示可能伴有音响信息和PFD信息;
具体的逻辑,估计各位下面的几张图应该都要看吐了,但要想真看明白还真需要点耐心:
第一张图就是我们在低速阶段一直到100kt期间的警告逻辑,要注意几点:
1、系统扫描的是前方5nm的部分,但是真正出现警告和警戒的部分只有3nm;
3、滑行期间只要满足PWS的工作条件,人家是一直保持这样的姿态干活的;
看完了第一张图再看第二张:
也很熟悉哈,这张图讲的是50ft以上的风切变警告逻辑(因为50ft以下被抑制了),同样要注意的是:
1、系统还是扫描前方5nm的部分,但是警告只出现在前面的1.5nm,而且有高度限制,最后进近时如果高度一旦低于370ft,且在0.5nm~1.5nm,那么警告就变成警戒了;
而正常的警戒就是在1.5nm~3nm之间,咨询信息是在3nm~5nm;
2、注意这个高度是AGL,从50ft~2300ft,50ft以下就直接被抑制了,无论起飞还是着陆;2300ft以上系统就不工作了;
3、1200ft~2300ft这个高度,系统工作,但是什么警告显示都没有,我个人理解有点类似于电脑“待机测试”状态;
这第二张图因为处于飞行期间,在空中,必须加入高度因素,所以记忆就比较费事,确实没有什么捷径,如果硬要说方法,那就是背图,把图背下来,文字逻辑自然就记下来了;
那么看完上面这两张图,其实最关键的是最后这张图:
这张表格很直观的告诉你了各类情况你遇到的系统现象,警告的语音有两种,在进近阶段和起飞阶段各有不同,PFD/ND的显示都是一样的;
警戒音响警告是“MONITOR RADAR DISPLAY”,PFD的显示琥珀色“W/S AHEAD”,风切变图像我们刚刚讲过;
最后的就是咨询,这哥们属于不声不响型,只会悄咪咪的在ND上显示图像,别的啥也没有!
“机”貌似说完了,但其实还有点小东西没说,比如说SPEED低能量警告,这种警告是为了让PF注意自己的速度,我们刚刚说过其实就是自己的“能量水平”,在风切变的条件下,它是ALPHA FLOOR激活前的第一个警告,具体内容就不赘述了;
那么“机”说完了,“人”和“环”小编认为可以放在一起说,为什么放在一起,我们继续往下看:
飞行前准备的气象研读尤为关键,这是属于最初始的判断,当我们在气象报文中看到以下信息时,需特别注意:雷暴、强降水、扬尘、温度露点差较大(差值越大,湿度越低),包括其它线索如阵风、温度变暖趋势、积云等。
运行过程中我们不能过于依赖从驾驶舱目视观察来发现风切变。虽然风切变本身不会被目视观测,但是它形成的效果是可以被观测到的。在夜晚,闪电也许是唯一的目视线索,在白天,以下线索可以为飞行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如果发现存在上述现象,飞行员就必须考虑风切变存在的可能性。
最后上面的都经历过了还是没躲过去就会利用到如下数据,或者说当发生下列变化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
上面的八个内容是飞机提供的靠谱数据,需要各位记忆下来这些情况,一般都不会是只有一个参数有问题;还是那句话,判断要综合判断,单一因素的判断不一定错误,但就像概率问题,谁不希望做有把握的事呢;
最后,我们都知道至今为止没有通用量化标准来帮助飞行员决策,下表中的评估信息仅供参考:
注:上表中的参考适用于机场附近的飞行运行(从起飞落地点 5 公里范围内且低于1000英尺)。迹象越多,风切变可能性越大。越靠近对流性天气,越危险。应对恶劣危险天气进行持续评估。
上表通过对各种对流性天气进行分析,总结出风切变存在的可能性,为飞行员提供参考。
高可能性:对于此类天气现象,必须引起极高的重视。避开此类天气区域(备降或等待)才是上策。
中等可能性:应考虑避开此类天气区域,需要做好预防措施。
低可能性:对这类天气现象,需综合考虑,具体判断。
上表是针对机场附近 300 米(1000 英尺)以下的飞行运行,在 300 米以上遭遇这类天气虽然危险性有所降低,但仍存在其他严重风险。飞行员在参考上表时仍需深思熟虑,谨慎小心。
飞行员应结合各种线索判断风切变的可能性,当出现多种线索时,存在风切变的可能性相应增大。
举例:在目的地机场上空有雨幡(风切变可能性中等),进近过程中,前一架进近飞机报告遭遇到 10 海里/小时的空速损失(风切变可能性中等)。这时应把存在风切变的可能性升为高等级。
老大谈话时间-
虽然规避是应对风切变的上策,但在很多情况下只存在其产生的条件,并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在这种情况下,飞行员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推力设定
应使用最大起飞推力,此举可以缩短起飞滑跑距离,降低冲出跑道的风险;可以提供最佳爬升率,从而为风切变改出提供更高的裕度;可以在改出时无需再次设定推力,从而获得最大的加速性能并且降低机组工作负荷。
2)跑道的选择
使用最长的合适跑道,以避开怀疑存在风切变的区域。此举需充分考虑越障裕度、侧风及顺风限制,来获得最长的可用起飞滑跑距离,从而提高越障性能。如果中断起飞,更长的可用距离能够提高安全裕度。
3)起飞襟翼设定
起飞襟翼的设定因机型而异。研究表明,滑跑过程中遭遇风切变,较大的襟翼设定能提供更好的性能;空中遭遇风切变,较小的襟翼设定能提供更好的性能。但不同襟翼设定下的性能差异很小。
4)选择较大速度
选择较大抬轮速度可以有效提高离地后应对风切变的性能。选择较大速度可以改善爬升性能,降低潜在失速风险,降低工作负荷。选择较大的抬轮速度,表面上看会增加冲出跑道的风险。然而,增大的抬轮速度是根据所用跑道长度限制的最大起飞重量计算而来。如果起飞性能受跑道长度限制,增加抬轮速度就会增加冲出跑道的风险。同时,如果风切变使飞机无法增速到最小离地速度(擦机尾姿态),也会增加冲出跑道的风险。
然而,不应晚于距跑道末端 600 米(2000 英尺)开始抬轮,以降低冲出跑道的风险,增加离地后能量。
警告:如果在实际全重对应的 VR 或之后遭遇风切变,应毫不犹豫的抬轮,而非加速到较大的VR。应在距跑道末端 600 米(2000 英尺)前果断抬轮。如果离地前没有使用较大的 VR,不推荐离地后增速。风切变情况下低高度减小姿态增速会导致严重后果。
5)飞行指引仪
除非装有风切变改出引导系统,否则不要使用速度基准模式的飞行指引仪。
1)稳定的进近
在有潜在风切变的环境下,最迟1000ftAGL 必须建立稳定进近,以提高风切变的识别能力。
2)推力的管理
减小推力要谨慎。对于空速的突然增加,不要立刻减小推力来稳定空速,飞行员需要谨慎评估速度趋势。如果遭遇到顺风切变,较大的速度及推力对于风切变的改出很有效。如果使用自动油门,制止推力不适当减小。若没有遇到后续的顺风切变,此措施会使进近速度较大,对着陆有所影响。
3)跑道的选择
在满足飞机的侧风及顺风限制的情况下,选择使用最合适的跑道以避免可能会存在风切变的区域。跑道越长,滑跑距离裕度越大,可以将可能的较大地速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
4)着陆襟翼设定
着陆襟翼的设定因机型而异。使用各机型手册推荐的襟翼设定,在风切变的改出中飞机会获得最佳性能。
5)增大进近速度
增大进近速度可以在风切变改出过程中提高爬升性能,降低失速风险。如果可用着陆距离足够,进近速度最多可以增加 20海里/小时。此速度一直要保持到拉平阶段,并且飞机一定要在正常的接地区接地,不要平飘过远。
由于存在各种变化因素,不能确定增加 20海里/小时的进近速度对着陆距离会产生多大影响。地速是决定着陆距离的重要因素,所以风的影响很大。在使用了增大速度的技术并且遇到使飞机性能增加的风切变时,如果着陆距离不够,应果断复飞。此外,如果确认风的变化不会导致性能的降低(由于地势或当地独特的条件),就不应使用此技术。除了进近速度以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停止距离的因素,例如反推、轮胎及刹车状况、道面条件等。
在干跑道且无其他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增加 20 海里/小时的进近速度可以接受。如果存在其他不利因素,应考虑使用最长的合适跑道着陆,以降低可能的风切变对飞行造成的危害。
警告:增加接地速度会增加着陆距离。增加 20 海里/小时的接地速度会增加 25%的着陆距离,在某些情况下会超出刹车能量限制。
6)飞行指引、自动驾驶仪及自动油门进近时,可以最大程度的使用飞行指引、自动驾驶仪以及自动油门。
这样可以降低飞行员的工作负荷,有更多的精力监控飞行仪表及天气状况。只有在正确地监控下,自动飞行系统(尤其是自动油门)才能发挥优势。如缺乏正确监控,这些系统可能会掩盖风切变,推迟识别。此外,在阵风或者颠簸条件下,有些自动飞行系统不能很好地工作。当使用自动系统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应考虑断开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