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
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
政商内参
。
By政商内参 (
微信最好的政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商信息,深度解读政商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 微信号:
zsnc-ok
关于祢衡 (173年-198年)同志的一生,可以用狂拽炫酷屌炸天来概括。
给曹操打工时——
祢衡:曹操,老子他妈的就是瞧不起你,你要是牛逼你杀了我啊。
曹操:你牛逼,我不杀你。
给刘表打工时——
祢衡:刘表,你个大傻逼,有本事你杀了我啊!
刘表:哥忍了,哥不杀你。
给黄祖打工时——
祢衡:黄祖,我就骂你丫了怎么着吧,有种你杀了我啊。
黄祖:我他妈受不了你这鸟人了!
于是,祢衡遂卒,终年26岁。
牛二同志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一生,是基本上没人鸟他的一生。
但他在临死前,给后人留下了一句震耳聩聋的名言,被永远地记在了史册中。
牛二临死前是这么说的:“来呀,是好汉你就砍我一刀试试!”
然后,他真的被杨志给砍死了。
晋景公,本名姬獳,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君主。
他在历史上干过最牛逼的一件事,就是创造了“病入膏肓”这个成语。
同样的,晋景公的一生充满了作死的喜感。
有一次他生病,找了巫师进宫,巫师说:你这病挺严重呵,估计吃不到明年用新麦子做的饭了。
晋景公心想,尼玛这是在咒我挂掉啊,一边玩儿蛋去!
但那时候巫师的地位挺高的,晋景公没法就这么宰了他,只能当做什么都没听到。
等巫师走后,晋景公赶紧满世界找医术高明的医生(病入膏肓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终于治好了毛病,晋景公马上开始作了。
他派人把巫师抓紧宫里,盛了一碗新麦饭给巫师看,你他妈不是说我吃不上了吗?老子这就吃给你看!
为了吃下这满满一碗新麦饭,晋景公先跑去上个了大号,就当清清肠胃。
结果呢,他掉坑里淹死了。。。。
这皇帝死得可真够憋屈的。
晋景公手下有一个宦官,也是个非常作的家伙。
估计平时拍马屁拍习惯了,有一次上朝时,他哭着喊着说,昨天晚上做梦,梦到自己背着晋景公飞上了天。
然后这宦官把这事情当成升官发财的好兆头,神气活现四处宣扬。
等到晋景公掉茅坑里淹死了,就有人发话,你不是梦见自己背着大王上天了吗?赶紧的,现在到你发挥的时候了,下去把大王的尸首从坑里背出来。
事情还没完,等背出来之后,这宦官直接被送去殉葬了。
狂人杨一笑者,其碑志曰:“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天生勇力过人。这位壮汉,生平不爱金银财宝,也不爱美女床戏,就爱跟熊打架。
他在自己的封地里,特别建了一个很大的熊苑,里面豢养着各种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
广陵王成天琢磨怎么跟熊掐架,为此他还请了老师教授跟熊打架的秘诀
隔三差五的,他就进熊苑比拼一番。
最后,当然没什么可说的,这丫被熊给活活挠死了。
嬴荡,秦国国君,人称秦武王,也就是秦始皇的老祖宗。他也是被自己活活给作死的。
据史书记载,嬴荡天生神力,所以从小就喜欢跟将士们玩拼力气的游戏,包括他封赏手下,也是看人家力气够不够大,力气大的就做大官,力气小的就做小官。
可好好的一国之君,不勤于治理国事,非要学人家玩举重,而且还非要举周王室的大鼎。
最后,鼎没举起来,嬴荡自己把自己给砸死了。
享年23岁,还是虚岁。
万户。明朝一个士大夫。
这家伙原本是个木匠,喜欢各种敲敲打打。后来被拉去当兵,在军队里改造了不少刀枪车船,被封为士大夫。
万户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把自己弄上天去。
为了实现这个飞天梦想,他特意打造了一辆蛇形战车。
话说这一天,万里晴空碧云天,金叶红枫人心恬。
万户手持两个大风筝,坐上了那辆蛇形战车,战车上埋着用火药做成的47支火箭,然后命令手下点燃引线。
手下:我心里好怕。
万户:怕个蛋,有什么好怕的。
手下:这要是飞天不成功,我怕你性命难保啊。
万户:你就等着哥飞进月亮会嫦娥吧。
于是手下把引线点着了,只听“轰”一声巨响,飞车顷刻间离开地面升向半空。
再然后
就没有然后了,战车在半空中炸得稀巴烂。
当然,这事情得两说。
光明的说法,是万户献身科学,为人类的航空飞天事业做出了表率和尝试。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有两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体弱多病;次子朱高煦,武勇过人。
虽然朱棣很宠爱二儿子朱高煦,但此人太过骄纵蛮横。朱棣权衡之下,还是立了心地仁厚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汉王朱高煦,也是个擅长作死的人。他的一生,差不多可以构成一部标准的作死教材。
汉王的封地原在云南,但他嫌那地方偏僻,不肯去。朱棣没办法,把他的封地改到青州,朱高煦又嫌穷。
最后朱棣没辙了,问他到底想去哪儿,朱高煦说自己哪儿都不想去,就想在南京待着。
而且朱高煦软磨硬泡,把朱棣的亲军“天策卫”要来当自己的护卫。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当初就被封为“天策上将”。
朱高煦每次出门,都要得意地跟别人炫耀:“哎,你看看本王,像不像唐太宗啊?”
人人都知道,唐太宗是干掉自己的父兄才当上皇帝的,现在你爹还活着,你自比唐太宗是几个意思?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就算朱棣再宠爱这个儿子,也忍不下去。
朱棣北伐后回到南京,听闻朱高煦的所作所为,勃然大怒,差点废掉他的王位。还是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为弟弟求情,才改封到山东乐安。
可即便这样,朱高煦还是坚持不懈的把作死风格发扬光大。
几年后,朱棣驾崩,朱高炽顺位当上明仁宗。
可朱高炽也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当时太子朱瞻基人在南京,而皇帝即位在北京。
朱高煦打好算盘,自己的封地乐安正好在南京通往北京的路上,只要派兵干掉北上奔丧的朱瞻基,自己就可以趁乱进京登基。
朱高煦布好埋伏。
左等,朱瞻基没来。右等,朱瞻基没来。
再等,从京城传来消息,朱瞻基已经正式即位,年号宣德。
朱高煦当时就崩溃了。
也不知道这傻逼的情报工作是怎么做的,人家早绕路去了北京,就你跟傻老帽似的蹲在路边一直等等等等等。
最窝心的还不是当不成皇帝这件事本身。而是这几十年来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知道汉王朱高煦做梦都想当皇帝,就是当不上;天天招兵买马想造反,就是造不成;变成了天下头号笑料。
朱高煦一跺脚,继续推进他的作死之路:那就真反了吧!
结果这才刚宣布造反,宣德皇帝朱瞻基就亲自带兵杀到乐安城下,朱高煦第二天就乖乖出来投降。
这尼玛哪里是造反啊,朱高煦你丫的人生简直是个闹剧啊。
谋反是必须杀全家的大罪,可朱瞻基跟他爹一样心软,也不想刚登基就大开杀戒。
于是他把朱高煦软禁起来。
身为一个叛国的王爷,不砍头、不发配边疆、不进天牢,这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问题是,朱高煦的人生座右铭是:No zuo no die。
有一次,朱瞻基想起这个造反的叔叔,下朝后就去看望他。
你们知道朱高煦干了什么?他冲着朱瞻基来了一记扫堂腿,把侄子皇帝给绊了个跟头。
朱瞻基脾气再好,也没法忍受了。但他还是不想下狠手,只是吩咐侍卫搬一口铜缸,把朱高煦扣在里面。
要是朱高煦老老实实待在缸里,等皇上气消了可能还可以留一条命。
可朱高煦是谁?是No zuo no die教派的忠实教徒啊,还是原教旨主义骨干。
他顶起这口三百来斤重的大铜缸,COS钢铁侠的模样,摇摇晃晃地冲向朱瞻基。
这尼玛要再不死就枉称作死派了。
果然,朱瞻基直接下令侍卫在缸下堆满柴草木炭,活活把朱高煦给串烧了。
一代作神,最后也算死得其所,没辱没教派真谛。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当时的皇帝唐宪宗,也算是励精图治,让国家从安史之乱中缓过劲来,有了点中兴的迹象。
做皇帝的干出点成绩,都喜欢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
于是唐宪宗准备搞点精神文明建设——迎佛骨。
迎佛骨在唐朝其实是个传统项目,唐宪宗之前的各个皇帝分别举办过五次,从来没人提出过异议。
但到了唐宪宗这里,担任刑部侍郎的韩愈,表示不服。
照理说,这事儿归礼部管,跟刑部屁关系没有。但韩夫子大义凛然,坚决要给皇帝洗洗澡治治病,把这种不正之风赶出朝廷。
于是就有了那篇着名的奏章,名叫《老虎屁股我敢摸》,对不起,应该是《谏迎佛骨表》。
文章大致意思是说,皇帝你他妈别瞎想,干过迎佛骨这种事儿的皇帝,基本都没有好下场,就没一个长寿的。总而言之,这就是个坑爹的玩意儿!
唐宪宗的这点小热情,被韩夫子一盆冷水给泼的。。。。
看完奏章后,唐宪宗勃然大怒,杀人的心都有了,最后还是在大臣的劝说下,放出一句话:你侮辱我智商也就算了,竟然还咒我早死,你小子真不是个东西。
韩愈因为反宗教被贬,后来他写了一首诗,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写给他的侄孙的。
而这位侄孙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宗教中的传说人物——韩湘子。
来源:网络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2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2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3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2.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33.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3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35.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3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4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41.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4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4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5.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4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4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8.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49.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50.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5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5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5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54.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5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56.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5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5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5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6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6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64.识时务者为俊杰。(孔子)
65.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6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69.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70.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7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7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7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7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
7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7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77.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7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7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8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8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8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8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84.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85.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86.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8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88.吾日参省吾身。(曾子)
89.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90.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9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9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
9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9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9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96.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97.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论语)
9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9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10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10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2.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10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104.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10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106.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0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
10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109.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
11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11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112.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孟子)
113.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孟子)
114.为长者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孟子)
1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1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1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11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1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20.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12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12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12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孟子)
12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周)
12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126.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127.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周)
128.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周)
129.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
13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131.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
13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133.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
13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13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6.流言止于智者。(荀子)
137.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
13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39.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韩非子)
140.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14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142.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老子)
14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孙子)
144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145.远水不救近火。(韩非子)
146.挂羊头卖狗肉。(晏子)
14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14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149.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150.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15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5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左传)
15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154.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15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156.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
15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5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5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6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
161.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左传)
16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63.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164.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左传)
165.行千里者半九十。
16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6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
168.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