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包括释放免疫刺激性的“find me”和“eat me”信号、表达促炎细胞因子以及提供个性化和广谱的肿瘤抗原。ICD在肿瘤疫苗开发中备受关注,因为它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研究表明,溶瘤病毒可以在肿瘤细胞中诱导ICD,促使肿瘤抗原、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促炎细胞因子和I型干扰素的释放。随后,这些死亡的ICD肿瘤细胞会招募树突状细胞(DC)等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至肿瘤部位,并促进其激活,从而在局部和全身范围内刺激先天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前期研究发现,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es, IAV)感染能够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增强肿瘤特异性CD8+ T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流感病毒是否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在众多候选溶瘤病毒中,IAV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具有强大的免疫刺激和调节能力,其基因组不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从而避免了潜在的遗传毒性。此外,IAV可以通过减毒处理获得,并且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强其裂解活性和免疫调节能力。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免疫实验室马雁冰研究员团队开展研究旨在探索IAV是否足以在肿瘤细胞中诱导ICD,以及对IAV成分(如血凝素HA)的额外修饰是否有助于ICD诱导的细胞产生强大的抗肿瘤作用。相关工作以“Tumor Vaccine Exploiting Membranes with Influenza Virus-Induced Immunogenic Cell Death to Decorate Polylactic Coglycolic Acid Nanoparticles”为题发表在ACS Nano。
(1)该研究通过反向遗传系统拯救的流感病毒(IAV)可在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中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并释放“find me”信号HMGB1,同时在细胞膜上暴露肿瘤抗原(如TRP2)、IAV蛋白(如HA)和钙网蛋白(CRT)。
(2)IAV诱导的ICD可有效促进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的迁移、抗原摄取和成熟,且ICD细胞具有促进溶酶体逃逸的能力,这可能与细胞膜上IAV蛋白(如HA)的修饰有关。
(3)IAV诱导的ICD细胞免疫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 (4)从ICD细胞分离的细胞膜保留了其免疫特性,并通过在水凝胶系统中修饰PLGA纳米颗粒(NPs),添加肿瘤特异性新抗原肽(M30)和ATP,进一步引发了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总的来说,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流感病毒(IAV)诱导的ICD策略,具备强大ICD应答、免疫刺激、靶向增殖及HA蛋白介导的抗原交叉递呈能力。进一步结合ICD细胞的免疫特性与纳米颗粒递送技术,开发了肿瘤细胞膜工程纳米颗粒疫苗。该策略有望通过个性化设计,有效克服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机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00654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