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Sir就说过,这个11月不简单。
上面为了完成KPI,对进口片完全不设防。
这不,《奇异博士》《比利林恩》还在,又来一部——
《深海浩劫》
Deepwater Horizon
客观说,无名导,无大牌的《深海浩劫》比起其他大片,名气还是矮一级。
但口碑一点不输。
烂番茄新鲜度、喜爱度双双“80%+”。
海报浓烟滚滚早早揭示,这是一部毁天灭地的灾难片。
这话对,也不对。
怎么讲?Sir慢慢跟你说。
与其他架空现实的灾难片不同,《深海浩劫》的故事并非来自脑洞。
它的原型是“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突然爆炸,事故导致11人丧生,石油泄漏,整整井喷87天。
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世界灾难。
不仅动摇了政坛民意。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更无法估量。
墨西哥湾身体沾满油污的鸟
《深海浩劫》要做的,正是想带你回到现场。
电影切口很小,其时间线仅是这起爆炸前后12个小时,大部分戏份都在这个钻井平台——
“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也是影片的英文名)。
主角是标准的“石油人”。
钻井平台技术总工程师,迈克·威廉姆斯(马克·沃尔伯格 饰),尽职尽责。
他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女儿是自己头号粉丝。
——爸爸,你得给我带一块儿化石
——没错,我会的
——我要举着它告诉大家,我爸爸驯服了大恐龙
钻井平台海上装置经理(职位最高者),吉米·哈勒尔(库尔特·拉塞尔 饰),指挥全体工作人员。
安全至上,有脾气,但对事不对人。
英国石油公司代表,唐纳德·韦德林,租用钻井平台甲方。
眼里只有买卖,唯一关心的,是如何最大程度攫取利润。
为我们所有人带来丰厚的利润
因为工期赶不上预定进度,就得超车作业。因为防护环节需消耗大量成本,所以能省则省。
这种急功近利的贪婪,是诱发日后灾难发生的致命肇因。
看出来没,与《海啸奇迹》《末日崩塌》这类爆款灾难片最大的不同是,《深海浩劫》讲得不是无征兆的天灾,是有预设的人祸。
2016没有一部灾难片的写实达到它的高度。
为了贴近现实,电影几乎拿出半部片时间,巨细无遗地展示钻井平台各个岗位工作的日常。
各种技术名词往外蹦。
钻井平台注意,负压测试即将开始
仪表盘、压力计、显示屏,一次次刷脸。
专业不输科教纪录片。
但Sir更认同《好莱坞报道者》的说法——
这种晦涩的对白并不影响观影感受。毕竟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呈现一个真实发生过的、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而它也确实做到了。
在各种看似没必要的名词解释中,其实隐隐道出“正反方”对工期进程的拉锯战——
是安全第一,还是利益为先?
水面上,是石油工人的细碎日常;水面下,则躲着一头伺机而动的怪兽。
正如云舅前两天提到的,希区柯克概念——桌子底下的炸弹。
我们知道桌底下藏着一颗炸弹,滴答滴,它在倒计时,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爆炸。
而电影里的人物,更一无所知。
这种迟迟未至的恐惧,无需摧天毁地,足以四两拨千斤地让我们握紧手心。
更变态的是,为了更惊心动魄,导演彼得·博格几乎不使用任何“化妆品”。
影片这个叫“深水地平线”的钻井平台,是剧组在路易斯安那州实体搭建,整体结构复刻真身,庞大程度足以跻身影史。
凡演员出现地方,全实景拍摄。
我们的主甲板高53英尺
上面的直升机甲板又高了14英尺
水箱是350×250英尺
甚至包括近40分钟的火海求生戏,也与现实中营救时间流逝高度一致,这种高度写实的手法,如Sir所说——
一切都像回到灾难现场。
晃动的手持拍摄下,整座建筑摇摇欲坠,外化出人物内心的慌乱。
频繁出现的面部特写,将无助情绪放大。
再看看空中那些无处不在的火星点子。
人的脆弱,一览无余。
黑夜,生生被映成红色,尖叫、痛哭、嘶吼,犹如一个醒不来的噩梦。
反观大多数灾难片,英雄战天斗地。
《末日崩塌》,任你加州大地震动,该来的最后一秒钟营救,还是会来。
《地心营救》,33名智利矿工被困地下69天,奇迹般全部获救生还,真·励志。
而本片里顶着主角光环的威廉姆斯,其最大能力也只是在其他人手足无措,眼睁睁看着同事葬身火海时,硬生生从牙口挤出一句——冷静。
所有人冷静下
从这个程度上,《深海浩劫》其实抓出了人面对灾难真正的震恐,个人力量面对天灾人祸的无力和失控。
正因为害怕越多,其牺牲的意义就有多大。
片中有一幕让Sir异常触动。
活下来的威廉姆斯,一个人穿过酒店大堂,遇难者家属将他团团围住。
开始只是询问自己儿子消息,接着,询问上升到质问。
我儿子和你一起从平台上下来了吗
我儿子在哪,他逃出平台了吗
“他逃出平台了吗”,而你,又逃出平台了吗?
可以看出,实形大火虽被扑灭,但这场灾难在威廉姆斯心里,在其他受害者心里,远未结束。
11条消失的生命,会在接下来的无数日夜,给他们带去难以防备的心理余震。
这让Sir想起了《2012》的一幕。
这部快拆掉一个地球的灾难片,许多场景Sir已记不起,就是下面一幕挥之不去——
男主潜到水下修复被堵的水力系统,儿子不放心,要一起去。
两人在积水的船舱内扑腾着,老爸劝儿子留下,儿子不情不愿。
——爸爸,我来帮你
——不不不,你已经在帮我了
还记得莉莉出生的时候,你就想作为哥哥保护她,现在她很害怕,她比往常更需要你
儿子最终被“说服”了,他定定地望着爸爸,嘴唇一张一合。
我们听不到他说什么(也许他什么也没说)。
但忽明忽灭的灯光,已经把一切说尽了。
这一刻,Sir看到一部特效大片突破场面瓶颈,它把物理摧毁转嫁人的情感。
坦白说,这种“牺牲”并不高级,但足以击穿大多数的心理防线,点燃我们的害怕与感动。
再大的场面也得为情感服务,否则就是喧宾夺主。
当然,《深海浩劫》再好,也不过是一部七分片,其过于直白、清晰的情感诉求,阻碍它从良好到优秀的进步。
频繁出现的星条旗,一再提醒我们这仍然是一部商业主旋律。
小人物视角的限制,也让电影未能就事故深处进一步地问责。
平台装置经理哈勒尔怒视英国石油公司代表韦德林
不过,说到底,这还是对一部商业片“过分的苛求”。
《深海浩劫》绝没有重新定义大片的雄心与理想。
它所做到的,就是老实地奉献出扎实的手艺,让你花50块,在黑暗中沉浸100分钟后觉得物有所值。
它确实做到它想做的。
话说,我们的7.20动车事故什么时候能拍成电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纸巾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