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
日本的儿童受害犯罪率也日益增多。
众所周知,
日本的刑法量刑比较轻,而死刑更是形同虚设。
也许正因为此,
日本设立了全民参与的预防机制
。
在我们讨论如何完善刑罚体制的同时,
或许也可以看一下邻国日本
是如何
预防针对青少年及儿童的犯罪
的。
⚠
这是东京的一所小学发给家长的两封邮件▽
☝一封是来自校长的,一封是来自家长委员会的。
邮件中详细描述了:
近来在学校附近或学生放学途中,遭遇到的伤害事件,以及可疑人员的外貌特征、出没的时间点
,以便让家长做好主动防范。
学校和家委会紧密配合,不放过学校周边任何可疑人物。有儿童或者家长的投诉,学校和家委会立即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并及时把所有细节公开给家长。
同时学校也会及时和附近警署,街道组织沟通,在可疑人物出现期间增加警力,或者增派街道的义务交通维护员。
在日本基本很少看到家长接送孩子的情况,孩子们结伴回家,一路上都有地区协保员在主要路口帮助维持交通,同时也有效降低了诱拐等儿童犯罪概率。
学校,家委会和地区街道和三合一共同体,互补有无,一起保护自己的孩子们。
政府——全国普及儿童110制度,
入学新生必须配置书包警报器
日本政府为新入学的新生,免费发放一个
悬挂在书包上的警报器
,这已经变成了日本孩子的标配。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有义务反复教导孩子如何在危急情况下使用。
而“儿童110”制度则是日本实行的一项综合社会全方面力量保护孩子的制度。
当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危险,只要看到有这个标志的商店、民宅、铁路车站等都可以放心求救。
有些城市还设置了儿童110出租车,可以为遭遇危险的孩子提供避难,并免费将孩子送回家。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家长的防范意识是最重要的。这是某日本育儿网站总结的日本妈妈的七大经验。
经验一
说清楚到底要孩子小心什么
每天孩子出门前,日本的妈妈都会说“要小心哦”这不该仅仅是个习惯,而应该认真地跟孩子讲清楚,具体要当心什么。
除了小心车水马龙,还要
小心老师的一些反常举动、小心陌生人离你太近、小心那些让你觉得奇怪的叔叔阿姨
。也许你不想让孩子知道真实世界里的残酷和不堪,但有些犯罪的苗头就隐藏在其中,必须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经验二
保护好孩子的个人信息
在孩子的鞋子、书包、自行车等个人用品上写孩子名字的时候,尽量写在隐蔽的地方。
在外面不要直呼孩子名字,而是叫他哥哥、弟弟或在家里的排行;邮寄明星片时,避免放孩子的照片。
如果孩子听到陌生人叫他的名字,告诉孩子,说句“对不起,我不认识你”,然后走开。
经验三
确保孩子独处时的安全
从同学家回来的路上、从校车回家的路上等
孩子经常独自行走的地方,家长陪孩子一起走一趟
,告诉孩子万一有突发状况,最近的“避难所”在哪里,这条路上有没有 “儿童110之家”、便利店、警察岗亭、熟人的家、医院可以求助。
经验四
让孩子学会大声呼救
即使是大人,遇到紧急情况,也会被吓懵而忘记呼救。如何让孩子能记得呼救呢,这就需要日常的练习了。
日本的家长会
让孩子在家里时,躲在被子里,学会如何从腹腔发出尖锐的求救声。
经验五
善用各种求救工具
如果忘记呼救,就要第一时间拉响书包上的警报器。
家长们会将警报器放在孩子随时可以拿到的地方,此外,为了让孩子把握拉警报的力度,日本的妈妈们,会把电池卸下来,在家里反复练习。
经验六
敢于怀疑,不做一味听话的好孩子
“我家有个宝宝跟你一样大,你能告诉我,你爱玩什么游戏吗?”
“叔叔的狗丢了,能帮我一起找吗?”
当孩子善良、爱动物的天性被利用,危险就会随时存在。
所以,
不能一味地教导孩子要听话,而是要敢于怀疑
,虽然有些残酷,但为了孩子的安全,就必须要给孩子上这一课。
经验七
从生活细节中与孩子一起保持警觉
和孩子一起散步时,告诉孩子如何分辨哪些是危险的人、危险的车;等电梯的时候,告诉孩子,要避免单独和一个大人一起乘坐电梯;一个人在家时门窗都要上锁……想让孩子时刻保持警惕,首先大人的防范神经不能松弛,要时刻想象可能遇到的危险,并告诉孩子该怎么面对。
善待孩子,
不仅是自己的孩子,也关爱别人的孩子。
家庭,学校,街道,警署,企业,政府...
大家都将心比心,把每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
去关心,去为他(她)多生一个心眼。
这样,今天发生在那个家庭的痛,明天才不会被复制到你家。
【
点击蓝字获取精选文章
】
2017红叶速报
|
大阪和牛
|
箱根最美温泉宿指南
原宿潮牌购物指南
|
大阪二手奢侈品店
|
漂浮海上的温泉酒店
日本水族馆
|
日本MUJI好物
|
酒店<
虹夕诺雅·东京>
5家精选大阪拉面
|
东京拉面20家
|
京都设计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