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图帝
左图右史,历史地理不分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写材料电光石火般的灵感 ·  昨天  
出彩写作  ·  写材料列小标题搭框架常用共性词语2000个 ·  昨天  
出彩写作  ·  快速列措施做法提纲的小套路 ·  2 天前  
成飞资料库  ·  做项目如何避免情绪焦虑和自我内耗 ·  2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3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图帝

廉颇在长平之战表现如何?赵王为何非要换他

地图帝  · 公众号  ·  · 2024-10-13 09:30

正文

(本篇约1.6万字,你是赵王换不换赵括?)

大禹驾崩后,其子启以夏后氏为名,建立夏朝,尊大禹为夏朝开国之君。伯益不服,双方展开数年激烈交战,帝启统领姒姓十二氏征讨。伯益战死后,帝启封伯益长子大廉在葛(今河南宁陵)。大廉是廉氏先祖,后来廉氏分出赵氏、秦氏,大廉是赵武灵王、秦始皇的先祖,也是廉颇先祖。

【完璧归赵】

五国伐齐时期,赵国攻占齐国河间南部区域,而且打出一位名震天下的将军。赵国此次提拔一位年轻的虎将廉颇,从西路攻入齐国。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十六年、齐襄王元年),廉颇三十一岁拜将军,确实胸中有甲兵,还有一个原因:赵武灵王去世后,一大批赵国将领逃亡他国或隐居不出,给年轻人腾出了位置。

齐国阳晋城下,廉颇在战前巡视全军,激励士气。廉颇身形巨大,粗眉大眼,脸上的胡子像钢刷一般,步履有如龙行虎跃,极为生猛,赵军将士见者无不为其气魄所震撼。

这一年,将军廉颇攻取齐国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出手就不凡。这一战,廉颇打的拔山盖世,痛殴齐军一顿。

阳晋在河间的南部,靠近济水,赵军攻占这里,意味着河间之地的南部已尽归赵国所有。

图-赵国与齐国边界

《史记》对廉颇此战的影响,记载的是:“以勇气闻于诸侯。”注意,以勇气闻于诸侯,而不是以智慧闻于诸侯,也不是以智勇闻于诸侯。这说明廉颇是以勇猛著称的,重在实战,兵法韬略,可能并非他的强项,和赵括恰好相反。赵括是:“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一个将军的黄金时期,大概是三十岁到五十岁。太年轻,实战经验就会不足,年迈,身体又跟不上。廉颇三十一岁拜将,适逢其时,前程万里。

廉颇攻取的齐国阳晋,并不算是战国的名城,但是对于赵惠文王来说,意义非同小何。

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二十八年或赵惠文王元年),十二岁的赵惠文王即位,当时他的父亲赵主父(赵武灵王)还生龙活虎,国之大事,小赵惠文王完全没有决断权。

公元前295年(赵惠文王四年),赵武灵王饿死,赵惠文王只有十五岁。此后赵惠文王并无自己的嫡系将军,赵国朝堂和军队被奉阳君李兑等人控制。

十多年过去,赵惠文王成长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而李兑等权臣也相继去世。

赵惠文王一手提拔的年轻将军廉颇,攻克齐国的一座重要城池,必须重重嘉奖。于是廉颇拜为上卿,年纪轻轻成为赵国朝堂中仅次于平原君赵胜的人物。

五国伐齐,燕、魏、楚、赵四国瓜分齐国,秦韩两国却并未获得实质利益和领土。

韩国与齐国并不接壤,开战后不久便择机退兵。

秦国派国尉斯离领五万大军来到齐国(国尉即后来三公之一的太尉,掌兵事),兜兜转转,很快其他四国瓜分完齐国,秦国却没有得到一寸土地。

以秦昭襄王的处事原则,怎能容忍齐国加宋国这两个如此丰盛的蛋糕,自己不能狼吞虎咽几块。当时秦昭襄王和相国魏冉,都将蛋糕锁定在宋国旧地,特别是原宋国最富裕的陶郡。

当然魏国不可能将吃进肚子的蛋糕吐出来,秦国方面派人请赵惠文出面协调,希望兵不血刃接收魏国占领的陶郡。

为了达成目的,又不失面子,秦昭襄王派人到赵国,愿意用十五个城池,名为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实际希望赵国向魏国施压,让魏国献出陶郡给秦国。

和氏璧,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一块玉。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楚武王,楚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右脚。

楚武王死,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哭干眼泪后又继续哭血。

楚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才知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楚国令尹宴会时丢失了和氏璧,纵横家张仪还因此遭受一顿毒打。此后不知何故,和氏璧辗转到了赵国,为赵国王室所有。

和氏璧玉色光润无瑕,能够去尘埃,辟邪魅。冬天的时候和氏璧能够发热,代替炉灶,夏天则像冰块,带来凉爽。和氏璧一百步之内,蚊虫不入。世上的美玉不少,没有一件比得上和氏璧。

赵国朝堂之上,百官齐聚,赵惠文王正为是否派人带和氏璧到秦国而犹豫不决。

赵惠文王目光凌厉,对站在左手第一位的廉颇道:“和氏璧带还是不带,将军有何高见。”

廉颇升为上卿,排位仅次于对面站第一位的平原君赵胜,指挥千军万马是他的强项,处理外交事宜却是他的短板。

廉颇道:“若不带去,显我赵国怕秦国,若带去,又恐秦人不给十五座城。”廉颇说完自己的担忧,接着俯首不语。

“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处理这种外交问题,显得有点英雄气短,口若悬河的辞令绝对不是廉颇的强项。

群臣议论纷纷,可是谁也拿不出注意该怎么办,朝会就在一片迷茫中结束。

赵惠文王有个叫缪贤的宦者令,在后宫为赵惠文王举荐了一个人,让此人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宦者令,即宦官的头目,他举荐的人,是自己的门客蔺相如。

赵惠文王倒是从来用人不疑,他与蔺相如一番交谈后,立即授没有任何官职的蔺相如为大夫,带和氏璧出使秦国。

图-关中盆地和关中四塞

秦国咸阳宫殿,闻和氏璧将至,秦昭襄王与众大臣兴致都很高。

蔺相如打开装有和氏璧的宝椟,双手献上用锦袱包裹的和氏璧。

秦昭襄王展开锦袱观看,但见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成无迹,真希世之珍宝。秦昭襄王爱不释手,啧啧称奇,再传给左右群臣赏析,群臣看毕,高呼“万岁”。

蔺相如见秦昭襄王对十五座城的事情只字不提,知道秦昭襄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心生一计,上前奏道:“此璧有微瑕,臣请为大王指出。”

秦昭襄王立即命宦官将和氏璧递到蔺相如手上,蔺相如手持和氏璧重宝,忽然连退数步,靠在殿柱之上,睁开双目,怒气勃不可遏,对秦昭襄王道:“和氏璧,天下至宝也。大王欲得璧,请勿食言,以十五城作交换。若大王无信,臣将摔此玉碎于柱,臣宁死不使秦得和氏璧!”

说罢,蔺相如手举和氏璧,做出摔碎的姿态。

秦昭襄王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这次是要与赵国商讨对宋国旧土的划分,正事还没说到,当然不能为和氏璧的事情打乱计划。

秦昭襄王笑道:“寡人岂敢失信于赵,来人,给我取地图。”

羊皮地图奉上,秦昭襄王大手指指点点,将河东十五个城点出来,假意送给赵国。

蔺相如也假戏真做,拖延时间,指出和氏璧这样的重宝,应该斋戒五日后再郑重奉上,秦昭襄王为了谈后面的事情,暂且答应。

后面的事情,就是秦国想取得魏国攻战的宋国陶郡,希望赵国做个中间人,促成此事。蔺相如自然是全盘答应下来,好争取到时间。

散朝之后,蔺相如立即令从人怀揣和氏璧,走小路奔回赵国。

五日之后的献宝仪式如期举行,蔺相如抓住秦昭襄王的心理弱点,如实将和氏璧已经返赵的事实说了出来。秦昭襄王心中烈火轰雷,但碍于有求赵国,也只好含怒不语。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这个事件史称“完璧归赵”,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上大夫。按照国君以下,卿、大夫、士这几个级别,蔺相如的上大夫与廉颇的上卿相比,档次还是低了几等。

这一年,赵国在东西两个方向上,都有所斩获,东线攻占齐国重城,西线挫败秦国对和氏璧的图谋。

而秦相魏冉率部隆隆开进魏国,过大梁不攻,拿下宋国旧地陶郡。


【渑池之会】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秦国的渑[miǎn]池(今河南三门峡渑池县)相会,两强正式休战。双方此后的战略目标,赵国全力攻打齐国,秦国全力对付楚国。

渑池之会,是战国期间一次赫赫有名的诸侯相会,其故事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会盟地点在哪儿,决定这次会盟的基调。渑池地处宜阳以北,原本是韩国领土,宜阳之战后归属秦国。将会盟地点定在这个地方,秦昭襄王是作过反复推敲的,务求一次性与赵国结成同盟。

盟会的地点如果选在秦国本土,显得对赵国不尊重而不能达成结盟目的;如果选在赵国本土,则秦国会没有主动权,秦昭襄王没有把握与赵国顺利和谈;如果选在蔺、离石这些秦国攻战的赵国城邑,对秦赵双方来说都算方便,也都不陌生,但那样会让赵国颜面扫地,也不可取。

将会盟地点定在韩国旧地,则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只不过赵惠文王的路程会稍远。

图- 赵渑池之会

从赵国邯郸到秦国渑池,如果不登上南太行山过韩国的上党郡,那就只有一种路线。

从邯郸出发,南渡漳水,从中牟进入魏国东郡,再一路向西穿越韩国。进入秦国后,还得南渡黄河才能到达渑池,一共要经过赵、魏、韩、秦四个诸侯的领地。

由于上次“完璧归赵”的出色表现,赵惠文王带着蔺相如去渑池,而大将廉颇,则屯兵中牟接应。廉颇尽选军中精锐五万,在中牟驻扎,以备不测,这五万人个个百里挑一,身手敏捷。

为什么廉颇不护送赵惠文王到渑池呢?一是大军跨越魏、韩两国,兵力调遣和粮草运送极为不便。二是若出动大军抵达韩国境内,可能惹恼秦昭襄王,使赵国东西两面受敌,那就得不偿失。

赵惠文王这边,有禁卫军精锐五千,由前一年攻克齐国麦丘而威名大振的将军赵奢统领,浩浩荡荡向秦国进发。

此次赵惠文王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心,为了以防万一,赵惠文王与廉颇、赵奢、蔺相如商议,临行前先立一位太子,以备不测。赵惠文王与赵威后非常恩爱,生了三个儿子,立嫡长子赵丹为太子。

临别之时,廉颇忧心忡忡,对赵惠文王直率道:“这次会盟,最多三十天时间,如果大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则请大王效仿楚国,允许我立太子为赵王,以绝秦人之望。”

廉颇察觉到赵惠文王有生命危险,不希望赵国重蹈楚国的覆辙。当初秦昭襄王囚禁楚怀王,楚国就手忙脚乱,虽然最后立了太子为王,但也爆发内乱,搞得狼狈不堪。

廉颇心直口快,无可讳言,他当着国君的面说要立太子为王,赵惠文王听了感觉冷若冰霜、面如土色。

廉颇可以委婉一点先说:“大王若是被秦人所囚,本将立即率领大军攻入秦国,不迎回大王誓不罢兵。”这样说起码体现出廉颇有心救赵惠文王,国君听起来受用一些,而廉颇直接就说要立太子为王,并不准备救回赵惠文王。

从国家大局出发,廉颇无可厚非,此时赵国在东线与齐国频频交兵,如果西线再与秦国大规模交战,赵国会很吃亏。但廉颇说话的方式令赵惠文王握拳透掌,只是隐而未发。廉颇如果先表示誓死救援赵惠文王,然后赵王以大局为重,由他来告诉廉颇,不用来救,请立太子为王,这个事情才算圆满。

廉颇成名之后,与赵国宗室成员都是君子之交,在朝堂之上表现也差强人意,这与廉颇直率的性格是休戚相关的。

渑池本是一座小城,由于秦赵会盟,涌入大批人马,表面上鼓乐喧天、盛况空前,实则暗流涌动、剑拔弩张。

盟会之上,一群能歌善舞的美女长袖飞舞,盟会就此开始。大国会盟,不会一上来就谈正事,先要预热,要喝酒,要暖身,要活跃气氛。

两位诸侯,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互相敬酒,双方其他将领也相互置酒。

秦昭襄王是赵惠文王的父亲赵武灵王所立,秦昭襄王感激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生前秦国从未与赵国交兵。但是对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秦昭襄王目空四海,显得撤稿企业。

饮至半酣,秦昭襄王仗着酒气上脑,对赵惠文王道:“寡人听说赵王喜欢音乐,正好寡人有一把宝瑟在此,请赵王鼓瑟一曲。”

两国会盟这样的大场面,自然有专门的乐师来鼓瑟,秦昭襄王这是强人所难。

赵惠文王咬牙切齿,但他也想与秦国结盟,不愿破坏气氛,于是放低姿态,为秦昭襄王演奏名曲《湘灵》。

一曲完毕,秦昭襄王连连称“善”,得意忘形道:“寡人闻赵烈侯好音乐,赵王真乃家传矣。”秦王令秦国史官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令赵王鼓瑟。”

赵惠文王怒气填胸,秦昭襄王羞辱自己就罢了,还记入史册,欺人太甚。

在赵惠文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蔺相如恰如其分地出现了,他上前对奏秦昭襄王行礼道:“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音乐,请秦王奏盆缻一曲,以相娱乐。”

秦昭襄王怒形于色,默然不语。蔺相如却不依不饶,拿着缻跪在秦王面前请求道:“五步之内,我用缻可让秦王血溅颈脖。”

蔺相如这可是赤裸裸的威胁,赵惠文王也紧张起来,蔺相如是否过犹不及了。秦国的卫士个个手握利器,随时准备听秦昭襄王召唤,手刃蔺相如,气氛一下子非常紧张。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秦昭襄王竟然答应击缻,而且毫不食言,立即击缻一曲。

蔺相如也请来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赵惠文王扳回一局。

我们研精覃思,蔺相如威胁秦昭襄王,并非鲁莽之举,而是洞若观火,窥破秦王的心思。秦王之所以要举行渑池之会,目的是与赵国结盟,因秦国此时准备全力进攻楚国,秦王可不想被赵国在背后捅上一刀。只要赵国不先动粗,秦昭襄王肯定会尽量克制。蔺相如对外交局势了如指掌,洞察一切,这也恰好是廉颇的缺陷。

此时秦国相国魏冉,见外甥秦昭襄王没占到便宜,便上前对赵惠文王道:“请赵国献十五个城池给秦国,给秦王贺寿。”

赵惠文王没料到魏冉如此大胆,献城是不可能的,但也不知如何应付,盟会剑拔弩张,扣人心弦。

赵惠文王正不知所措,蔺相如毫不相让上前奏道:“礼尚往来,赵国如果献十五座城池,请秦王将咸阳献给赵国,给赵王贺寿。”

这下轮到秦国君臣万目睚眦,他们知道蔺相如把秦国的弱点看得一清二楚,再说下去也索然无味。于是秦人再也没有挑衅赵惠文王,两国签订盟约,各自回国。

为了加强与赵国的联盟,确保自身在进攻楚国时不受干扰,秦昭襄王还将自己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送到赵国为质。

渑池之会,蔺相如让赵王大长面子。赵惠文王感慨道:“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此番结盟,相如功最大,群臣莫及。”

从出发到返程,正好三十天,赵惠文王安全回到赵国。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右上卿,位置还在廉颇的左上卿之上,这让勇将廉颇忿忿不平。

客观地说,廉颇屯兵边境有功,但蔺相如把握到秦国君臣要对付楚国这个弱点,恰到好处地还击,功劳比廉颇更大。而赵惠文王也有一双慧眼,看得很明白,拜蔺相如为右上卿,很得体。

而廉颇送行时,曾请求赵惠文王,如果三十天不回,就立太子为王。当时赵惠文王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回来左思右想:“如果寡人真的没回来,将军廉颇立太子为王,所图为何?”

廉颇性格直率,说话不好听,根本不懂器满则覆的道理。他对外宣称:“吾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微劳,位居吾上。且其乃宦官的门客,出身微贱,怎能位居吾之上?以后让吾见到相如,必击杀之!。”

廉颇如此目中无人,就不能再用性格直率来掩盖了,可以说是鲁莽。

攻城野战立过大功,这个话不假,但从赵惠文王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居功自傲。而蔺相如曾是宦官的门客也没错,但廉颇说蔺相如出身微贱,这反显得廉颇心胸狭隘。

蔺相如闻廉颇之言,每遇将相都要参加的大朝,便托病不往,不肯与廉颇相见。门客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背后窃窃私语。

一日,蔺相如乘坐马车出外,在邯郸南大街碰到了廉颇的车队,他忙令御者引车躲避到旁边小巷中,待廉颇的车队过去,才敢出来。旁人不太理解,但蔺相如显然有先见之明,二十几年后廉颇嫉妒乐乘,直接发兵攻之,杀一个蔺相如可要简单多了。

廉颇知道此事,笑对左右道:“蔺相如素贱人, 别让我见到蔺相如,见一次羞辱一次。”

这个话听起来像刚出茅庐的年轻后生在街头打架时所说,廉颇是一个三十五岁的将军,口无遮拦,血气之勇,终将让他付出惨痛代价。如此恶语伤人,廉颇却洋洋得意。将相不和,赵惠文王可就头痛了。

蔺相如的门客,见主公如此不济,相约来见蔺相如,进谏道:“臣等抛井里,弃亲戚,来主公之门下,本以为主公为一时之大丈夫,故相慕悦而从之。今主公与廉将军同为上卿,位在廉将军前,然廉将军口出恶言,主公视而不见,避之于朝廷,又避之于市井,畏廉将军如畏猛虎也?臣等为主公羞之!特来告辞!”

见众门客愤愤不平,蔺相如心平气和问道:“诸位,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个更可怕?”

一位门客答道:“以秦王之威,天下莫敢抗,当然是秦王更可怕。”

蔺相如又道:“吾两次见秦王,先完璧归赵,再令秦王弹奏,连番辱没秦王,相如从未怕过秦王,难道会怕廉将军乎?”

众门客不语,蔺相如说得也是实情。

蔺相如接着道:“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只因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二人,如今我二人两虎相斗,势不两立,秦人闻之,必闻风而侵赵。吾所以处处躲避廉将军,以国家为重,而私仇为轻也。”

蔺相如的门客听完这番话,纷纷留下来。

蔺相如的这个故事,演戏的成分很大,首先是演给廉颇看的。故事发生在蔺相如府中,反正外人也没有办法考证,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虽然说廉颇不如秦昭襄王厉害,但是把廉颇和秦昭襄王放在一起,本身就是高抬廉颇。然后又说廉颇是赵国二虎之一,秦国不敢进攻赵国竟然是由于这两虎(实际秦国不大举进攻赵国是因他们在巴蜀和楚国已经两线作战),又进一步褒扬了廉颇。

同时蔺相如这个戏也是演给赵惠文王看的,说廉颇和自己是赵国双虎,秦国不敢来入侵都是因为他们两人,未免太自夸了。也敲打一下赵惠文王,要继续重用他们两个。

蔺相如演戏的时候,廉颇正在攻打齐国,这场战争廉将军又获胜,在归途中听到蔺相如的这个故事,心中有所感慨。

廉颇回到邯郸,神采飞扬,而老臣虞卿到廉颇府上游说,撮合这对赵国将相。

有老臣出面,廉将军迁思回虑,确实体会到蔺相如这个朋友值得交。他本来就感情用事,于是肉袒负荆,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蔺相如岂能让廉颇真的受罚,他置酒筵款待,两人相谈甚欢,一醉方休,结为刎颈之交,这就是 “负荆请罪”的典故。

蔺相如一番谋划,令廉颇心锐诚服,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将相和之后,廉颇的时代来临,赵、齐、魏三国的大地上刮起一股廉颇风暴。

此时燕昭王去世,新国君燕惠王不信任乐毅,收其兵权。齐国的田单利用这个机会,触底反弹,收复被燕国攻占的齐国七十余城,包括都城临淄,即田单复齐。

田单复齐主要针对燕国,对于赵国、秦国、楚国、魏国侵占的领土,齐国虽然跃跃欲试,但也力不从心。赵惠文王很清楚,只有将齐国河间之地全部拿下,才可保已经占领的河间北部和南部。


【秦赵交锋,预演大战】

公元前276年(赵惠文王二十三年、齐襄王八年),廉颇统领赵国大军,隆隆开进齐国河间腹地,披荆斩棘,攻陷九座城池。

其他将领攻一座城都很困难,廉颇一口气就攻下九座,威震东方诸侯。算上七年前攻克的齐国阳晋,廉颇一共攻克十座齐国城池。

齐国的城池并不容易攻克,尤其是田单复齐后,齐军同舟共济。马服君赵奢都只攻克一座麦丘,燕周攻占昌城、高唐两座城池。赵国一共攻克齐国十三座城池,廉颇一人拿下十座,可谓齐国的克星。

廉颇作战攻防俱佳,要么攻的雷霆万钧,要么防的滴水不漏。

对付齐国、魏国、燕国,廉颇都是以勇气压迫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敌军。对付秦国,廉颇则采取守势,拒敌于千里之外。

这几年魏国有复强之势,与赵国争夺中原霸主。廉颇破齐一年后,赵惠文王派将军楼昌攻打魏国幾城,遭遇魏军的顽强抵抗。赵惠文王将廉颇从齐国战线调到魏国战场,并一举拿下幾城。

公元前274年(赵惠文王二十五年、魏安僖王三年、齐襄王十年),赵军兵分两路,廉颇攻占魏国房陵、安阳两城。将军燕周攻占齐国昌城(今河北冀州西北)、高唐(今山东高唐东)。

高唐是齐国五都之一,地处河间中部,赵国攻占这里,意味着已基本全取齐国河间之地。

十多年前还威风八面,称帝又灭宋的大齐帝国,成为大赵军队后院的练兵校场。

齐国的衰落,先是被五国联军群殴,好不容易田单复国,又被赵国一点点蚕食。五国联军带给齐国的是几年短暂的伤痛,而赵国带给齐国的,那可是永久的军事压制。

赵惠文王的“将相和”时代,虽然只有十年左右光景,但赵国充分利用不必与秦国作战的空窗期,领土进一步扩张,国力进一步攀升。

在赵国对齐国痛下杀手时,秦国也攻城略地,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震动天下。赵秦两国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两强之间再次大战,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齐国济水以西的地区,多为赵国所有。战国时期造船业还不发达,渡河作战难度大,况且济水旁边还有泰山。齐国都城离济水也不远,齐国在济水东南岸沿线有重兵把守。时异势殊,如果赵国继续蚕食齐国土地,显然会事倍功半、关山难越。

同一时期的秦国,已经攻克楚国都城郢都,又重挫魏国、韩国,两大豪强赵、秦大决战,不可避免的到来。赵惠文王洞悉这点厉害关系,转而开始与齐国结盟,筹划与秦国打倾国大战。

赵威后作为齐国公主,意识到赵国将不再与母国为敌,也是笑靥如花,她后续为赵齐关系转好也花了不少心思。

战国两百余年,此时只剩下最后五十年,随着赵、秦两国大交锋的到来,战国马上就要进入最璀璨、最惨烈的赵、秦大对决!

赵惠文王将廉颇攻克的幾城归还给魏国,并与之结盟,计划两国一道攻打投向秦国的韩国。

韩国失去旧都宜阳后实力大打折扣,是三晋当中最弱的一个,赵、魏任何一国它都不是对手,何况赵、魏同时出兵。不过韩国也没有坐以待毙,既然被迫与秦国结盟,这个时候韩国当然要向新大哥秦国求援。

而赵、魏两国攻打韩国,本意也不是灭亡三晋兄弟,而是挑战秦国在中原的权威,试探秦国的反应。

赵国此番并未派出赵奢、廉颇这样的一线猛将,而是遣将军贾偃,与魏国将军芒卯一起,统领超过二十万的兵力,联兵进攻韩国的华阳(或称华、华下,今河南新郑北)。

图-秦赵华阳之战

华阳这地方,离韩国都城新郑不远,两国大军虽然攻势并不猛烈,但还是对韩国形成强大的威慑!韩国急派使臣,催促秦国出兵相救。

让赵惠文王略感意外的是,这次试探秦国,秦昭襄王一动兵就派出秦军中爵位最高的两个大将,武安君白起和中更胡阳,两人位列秦国军功爵位制的第二十级(最高级)和十三级,除相国魏冉外,在秦军中再无大将的爵位超过他们。

秦昭襄王直接打出最大两张牌,按理说赵、魏两国应该审时度势,立即换上各自首屈一指的大将。魏国先不说,就赵国而言,乐毅如果还健在,他要是能与白起打一仗,鹿死谁手还不得而知。即便乐毅老了或已去世,赵奢、廉颇都是当世猛将,如果能派这两人中的一人领兵,这场战争就更加扣人心弦了。

可惜与秦昭襄王见过两次面的赵惠文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确实小看了秦昭襄王,也低估了秦军的实力,赵国和魏国都没有换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