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览扶桑
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在中国的推广公号,基金从1989年开始,运营了医生培训、媒体人访日以及中日学者交流等项目,在日中两国均获得了重要的影响力。本公号致力于展现项目成果,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相互交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否科技  ·  4499 元起,iPhone 16e ... ·  2 天前  
中国电影资料馆  ·  第六届“欢乐春节”中国电影节在马耳他开幕 ·  2 天前  
929南通交通广播  ·  “海底妖兽居然是彩色的!”N刷《哪吒2》发现 ... ·  2 天前  
深焦DeepFocus  ·  多个新招募!|剧组招募令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览扶桑

为什么日本人如此热爱富士山?

一览扶桑  · 公众号  ·  · 2025-02-13 17:30

正文

一览扶桑

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大和国是位于山间处的国家。日本国土的大约 70%都是山地,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以群山围绕的盆地——“山谷村”作为定居的地方。 在谷底形成部落居住的人,对供给他们田地以充沛水源的周围的高山十分敬仰,把它们看做提供恩泽的存在,也将它们看做神灵聚集的大神来崇拜。


东海道新干线沿途所见富士山(图|库索)


不过,在日本也有一些距离山很远的冲积平原,关东平原就是其中之一。德川家康非常大胆地将这个濒临大海的关东平原的未开发地区——江户——作为幕府所在地。此后,从全国各地涌入大量的人,聚集在这个以高地和填海造地形成的平坦的首都地区。这些新来的人基本上都出生、成长在“山谷村”,当他们来到这个广阔的新开辟的城市时,尽管在这里多少可以看见一些高低起伏和坑洼不平的地方,但周围并没有山,因此似乎品尝到了一种无依无靠的感觉,如同被突然抛掷到四处毫无遮蔽的地方一般。


的确,在江户附近看不见高山。但如果登高远望的话,不是可以看到筑波山和富士山吗? 特别是富士山,自江户时代以前起就早已被西部地区的人所熟知,他们知道富士山的姿态无与伦比的秀丽。在源平大战时期,富士山的喷发现象就已经结束,那时许多,人就以修行为目的开始攀登富士山,在山脚附近的浅间神社里的池水边洒水净身。 出于这种信仰,一些人开始试图攀登富士山峰,人们将这个群体称作富士讲。在江户时代,这种群体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1880年的富士山巡礼者,日下部金兵卫摄影


“富士讲集中在看得见富士山的地方,除了关八州外,伊豆、骏河、远江、三河、伊势、甲斐、信浓以及越后这些地方有很多这样的团体。尤其是江户,人称‘江户八百零八町,町町都有富士讲’,实际上有750个左右。”人们将参与富士讲的人叫做富士道者,将富士讲的领导者叫做御师。自江户幕府开设之前,御师就居住在富士山脚下,他们直接受到江户町奉行的领导,因此从来没有受到藩一级的官员和统治者等人的掣肘,也没有被藩征收过年贡。整个江户时代,富士讲的活动十分频繁。人们害怕一旦与前往伊势参拜一样,女性同伴也得到认可的话,会引起同参拜伊势一样的骚乱,以致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设置了禁止女性攀登到富士山二合目以上地方的制度。“江户吉原的繁荣与富士山道者的热闹不在法度之列。”在江户时代,富士山是与吉原并列的治外法权的领地。


从新开辟的江户这个地方,如果是晴空万里的日子,早晚都可以看到富士山的雄姿。于是,创建了江户城市的人就选取灵峰富士山作为自己城市的一景,把它当做城市的象征。


最典型的就像在广重的《名胜江户百景》中所看到的那样,在江户城中,富士山的姿态都可以作为日本桥、樱田门、回向院等地的景观,给人留下印象。骏河町的街道是町人居住的最繁华的地方,以这里的富士山为背景的构图非常著名(……)。进入明治时代,迎来了文明开化的时代,出现了三井集团的和洋折中式的建筑但第三代广重仍然运用与从前一样的构图来描绘都市空间。


《名胜江户百景》之“日本桥雪晴”


桐敷真次郎通过在准确的东京地图上画图、分析后指出,日本桥本町的街道区划的设计与眺望地标性的富士山方向完全吻合,这个解释非常有意思。


江户人对地标性的富士山——甚至影响到江户的街道结构——十分尊崇,这种情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1830 1844年间达到鼎盛。 在富士讲走向繁盛的同时, 1831~1833年前后出现在市场上的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46 幅图迎合时尚,十分畅销。浮世绘研究家小林忠在《总说:富岳三十六景》中对《富岳三十六景》这样评价:这是当时的江户城市中大量出现的“富士冢”的绘画版。所谓的富士冢,指的是在寺院、神社里修筑的模拟富士山形状的小山。参拜者通过在这个冢前进行遥拜的仪式以获得一种攀登富士山的模拟体验。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之《凯风快晴》,描绘的是富士山


葛饰北斋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度以及通过不同的季节、时间和气象的变化描绘出或远或近的富士山形象。人们在欣赏这些形象时,或许也带着与富士冢相近似的意识。如此看来,绘画中的富士山尽管遭受到其周围景物的多方嘲弄与挪揄,但它常常轻松地避开这些嘲弄与揶揄,丝毫没有失去它那端庄的姿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