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去有道,准备和乖妈讨论有道小图灵的暑期编程集训营的事。
但是这次有道之行,却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收获。
昨晚有道的几位老师到我住的地方跟我面基,其中有一位老师是网易有道的副总裁蒋叶光老师。
蒋老师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是高考数学命题研究专家,而且是
资深高考志愿规划师
。
这几天不是高考吗,他给我讲了好多关于高考的八卦消息,我们一直聊到深夜都停不下来。
虽说是八卦消息,但是我从中听到的信息量却是很大很大,很多信息都颠覆了我对以前高考的认知。
正好我有个好友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
上周四我还特意去“采访”她一下,给她打打气。
结果不曾想,那位平时一直号称“佛系”、不关心结果的妈妈,竟然也紧张得失眠了……
而这段时间接触到的关于高考的各种八卦信息,也刷新了我的认知,我发现,父母给孩子的规划,真是越来越重要!
今天我把接触到的信息分享给大家,我相信,很多小学甚至初中的爸爸妈妈,第一次听到这些信息,估计都会和我一样,惊掉了下巴!
首先是关于
高考的考试设置
。
我记得我那时候参加高考,就是是3+2,选理科就考物理化学,选文科就考历史和政治。非常简单!
再后来的3+x模式,也是文理分科,要么选择文科综合,要么选择理科综合。二选一,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大学招生呢,也很简单,文理科分开来招,清晰明了!
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叫
新高考
。
新高考是从2017年开始的,又分为
3+3模式
,
3+1+2模式
。
这可就复杂多了。
复杂在哪里呢?
一个是考试科目多了,选择自由度大了,给家长和孩子创造了更多的“人生自主选择权”。
就拿3+3来说,前面一个3是必考科目:语、数、外。
后面一个3是可选的,
从6门里面选3门
(浙江是7门)。
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意味着选择更多,也意味着信息差。
后面这个3就有太多选择了,你比如看浙江省,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和技术这7门学科中,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3门参加高考。
猜猜看,这就组合出多少种啊?
刚才说的是3+3模式,还有一种叫
3+1+2。
这里的3还是语数外,1是物理和历史里面选一个,2是从化、生、政、地里面选两门。
学过排列组合的就能算出来,这里面一共有
12种选择。
12种,这也不少啊。
从之前的旧高考两种选择一下子到12种,甚至35种选择。
不容易!
下面这张表是各省的高考模式,大家可以看看各自的省是怎么考的:
好,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懵圈。
别急,这才刚开始呢!
接下来是
高考的课程选择。
大学各个专业招生的时候,对学生选择的科目是有要求的,比如有些专业它必须要学物理,有些必须要学化学。
比如,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就必须同时选择物理和化学专业。
你看, 这就是网友总结出来的,各种科目组合能报考的大学专业。
是不是又有点懵圈。
这还没完,那高中的孩子什么时候选科呢?
一般是
高一下学期!
也就是说,高中刚上半年多,就要开始选择科目,而选考科目是和大学招生相关的。
也就是说,你在选科的时候,要考虑到将来想上的大学和专业,否则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蒋老师告诉我一个案例,曾经有一个学生,当时就读于北航。
他说:
“我其实最想学的是飞行器设计专业,但谁知道这个专业要求必考物理和化学,等我发现要求考化学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能选了现在这个不要求化学的信息安全专业。”
总结一下:
为什么新高考会比较难?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信息差。
所以,提前规划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天赋在哪里,优势学科是什么?最好是早发现,早规划。
具体怎么做呢?
我的建议是:
往前推到初中、小学阶段,早点发现孩子的天赋。
我曾经说过,在小学三年级之前,可以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试试不同的兴趣班,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所在。
到了三年级之后,一定要开始兴趣班的“断舍离”,集中时间和精力在感兴趣的、有天赋的兴趣上面。
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特长,到了初中、高中的时候,在选择科目,或者走科技特长、竞赛、强基计划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还有一点是升学路径,也是让我特别吃惊的一项。
我们那个年代,基本上就是靠裸分上大学。
但是现在:
上大学的路径也变多了。
现在大学录取的方式,早已经不是我们当年高考录取的单一通道了。
除了裸考成绩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录取方式,通道越来越多。
去年清华一共录取3505名学生,其中1460人是通过高考裸分成绩选拔的,占比不到42%。
而更多的学生是通过竞赛保送、强基计划、国家专项等途径入学的,占比高达43%,比高考裸考的人数还要多!
所以说,多元化的录取方式,又给了我们更多选择。
那么,在这种新高考政策下,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在蒋老师那听到一句话,特别受用。
他说:
其实,第一步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找到一条合适的路,这也是最难的地方。
高考真的不是唯一的出路,他们应该更广泛地探索,尝试竞赛保送、“强基计划”破格,还有“综合评价”等不同的录取方式。
另外,就是要积极参加
高校的训练营
。
一般清北等顶尖高校,都会在高考之前举办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冬令营、秋令营,比如清华暑期学校,北大优秀中学生暑期学堂,清华文科营和工科营,交大致远营。
这样的训练营,如果有机会参加,是非常好的机会,对于强基计划非常有帮助。
而在选科方面,像理科类的,一般
物理是必选
,因为未来能报考的大学专业更多一些。
高考可能是不得不全力以赴。对于语、数、外+(物理/历史)的主科,加大学习力度。
因为,相对于赋分制的选考科目,主科的分值高,而且是原始分,更能拉开差距。
同时,如果有希望能冲击“双一流”院校的同学,一定要重点关注一下“强基计划”,做一些针对性的准备。
毕竟所有可以上好学校的方式和途径,都值得提前去了解清楚并做好权利准备。
最后,来说说
强基计划。
其实,说到这里,我想不用我再强调了吧,提前规划有多重要。
如果小时候孩子路径规划的好,那么将来到了中学,也会有相对而言更多的机会。
就像前面讲的强基计划,就拿清华今年的录取情况来说,竞赛保送和强基计划是两个最重要的升学途径。
两者都是以竞赛成绩作为敲门砖。
憨憨刚刚上高一,以前参加过很多比赛,但是等他上了高中以后我才发现。
真正到了高中,最被认可的竞赛只有5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大学科竞赛”。
分别是: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这五门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是一样,因为这5门竞赛是国际官方的学科竞赛。
参加竞赛的学生要从省级比赛打起,全省前几名有机会晋级省队,参与全国性的决赛。
如果能在国决中取得好成绩,则有机会入选50人国家队集训,能做到这一步基本就能得到保送清北等名校的资格!
最后经历完一轮轮的选拔,会挑选出4-5人国家队,代表我们国家参加国际性的赛事,为国争光!
你看,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还是信息学奥赛,流程都是一样。
目的都是通过层层选拔,最后选出最优秀的苗子,进入国家集训队,最终代表每个国家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
在美国,如果进入国家集训队或者得到奖牌,那么孩子有很大的几率可以进入哈佛、斯坦福、MIT那类顶尖的名校。
而在中国,如果进入国家集训队就能直接保送清华北大,而如果获得金牌和银牌,就能入选强基计划。
憨憨已经15岁了,现在我回头看,其实小学里那些形形色色的竞赛,其实最终目的是为中学这5大学科竞赛铺路的。
而如果小时候孩子竞赛路径规划的好,那么将来到了中学,也会有相对而言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