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4:回望过去一年,省司法厅在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加快法治陕西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效?
杨政国: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委依法治省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统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和涉外法治工作,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商事调解试点、述法点评、行政应诉、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政策清理等工作先后受到赵一德书记、贺荣部长、赵刚省长等部省领导批示表扬36次。
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走深走实。
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纳入党员干部培训重点课程,作为“八五”普法首要任务,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培训900余场次。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二是地方立法保障有力。
聚焦高质量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急需加强立法,审议通过省级地方性法规30件。上线运行政策文件省级统一公开查询平台。针对突发洪水灾害和未成年人犯罪典型事件,修改《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启动“六省一市”秦岭协同保护立法工作,省际、省内区域协同立法取得新进展。
三是法治政府建设纵深推进。
出台《陕西省乡镇(街道)权力清单指导目录》,规范乡镇(街道)行政权力运行。在全国率先出台《行政公文类型源头认定指导意见》。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规范出庭应诉和旁听庭审工作,全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99.28%,第一季度首次实现100%;开展旁听庭审活动3000余场次,近4万名领导干部参加旁听。
四是执法司法质效不断提升。
统筹推进教育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纠纷化解、法治宣传,刑罚执行衔接配合一体落实。深化普法助力罪犯改造,全省罪犯普法覆盖率100%,服刑人员法治教育考试合格率达到97.7%。深入开展“个别教育质量提升年”和“国学教育季”活动,解除强戒人员保持操守率达98%。监狱戒毒场所持续安全稳定,“减假暂”案件办理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率、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深化。
建立“三单两书”普法工作制度,编发普法重要工作提示单3520份。将依法行政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累计组织12批、314名省管干部参加。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6个,培养“法律明白人”15.4万人,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利用得到中央依法治国办肯定。西安仲裁委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为《仲裁法》修订提供了实践探索。积极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法律进学校”、“宪法宣传周”等活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更加浓厚。
六是涉外法治工作开创新局。
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涉外法治工作机构,制定《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与香港律政司签署《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法律服务合作框架安排》。建成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77家律所入驻陕西自贸区,建立“涉外公证+领事认证”联办机制。273名律师进入“陕西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组建298人的复合型律师人才库,28人入选“全国千名涉外律师人才库”。
问题5:着力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司法厅在法治保障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
杨政国:2024年,我厅围绕全省深化“三个年”活动和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是出台服务大局政策文件。
研究制定陕西省司法行政机关助力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助力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助力推进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工作方案等一揽子举措,以法治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激发活力。
二是打造护企安企法治环境。
深入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政策清理工作。组织327家律所579名律师结对服务600个省级重点项目,深入推进“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3.8亿元。开展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办理涉企案件1124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8937.61万元。积极开展商事调解试点,半年调解成功案件678件,标的额达11.67亿元。
三是服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深化落实《关于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提供法治保障的意见》,在秦创原总窗口建立综合法治保障中心,聚集19项专业法律资源,为330余家科创企业排查融资租赁、知识产权等方面法律风险隐患450余项,为47家外经贸企业“一对一”解决91个涉外法律问题。指导全省9家仲裁机构全部设立知识产权仲裁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42件,标的额2240.83万元,同比增长58%。
四是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
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实现全覆盖,“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全面建成。深入推进“公证减证便民提速”活动、鉴定机构能力提升行动、法律援助质量提升年活动,全年共办理公证17.8万件、司法鉴定6.24万件;办理法律援助4.15万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15亿元;受理仲裁案件6914件、标的额上升到224.59亿元。
五是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动员各地司法所和各类调解组织,深入排查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房屋土地、欠资欠薪等矛盾纠纷,全省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3万件,调解成功率98%。
问题6:陕西省涉外贸易迅速发展,2024年出台了《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中央法务区)建设发展规划》,那么如何持续深化涉外法治服务保障,未来将来有哪些新举措?
杨政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服务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省司法厅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一体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助力我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一是完善涉外法治规划设计。
组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涉外法治协调小组,加强对全省涉外法治工作的统筹协调,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制定《陕西省涉外法治工作规划》,从完善涉外法规规章、提高涉外执法水平、加大涉外法律服务供给、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育、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不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保障能力。
二是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高地。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中央法务区)建设的意见》,在系统协同、政策配套、人才培引、提升功能和开放协作上持续用力,吸引汇聚涉外仲裁、商事调解、律师服务、公证、司法鉴定等优质法律服务资源,着力打造“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法律服务高地。
三是持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认真落实“2024陕粤港澳活动周”成果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法律服务合作框架安排》,办好第七届香港法律服务论坛和欧亚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商事法律服务分论坛,把西安仲裁委打造成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好用好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加强“中欧班列”相关法律研究,有效维护涉外企业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