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废除计划生育相关文章的时候,诉求点清晰,就是生育这件事不应该被计划。现在估计很多人觉得,哈,这有啥好说的。实际上至今还有很多人支持一胎化政策。也就是说,从权利的角度谈论生育很清晰,但不容易说服人。人总要听到利害方面的解读。因此辩论聚焦的点就移到了功利层面。然而在这个层又会出现一大堆的正面解读,甚至能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来反过来证明人口政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所谓“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合理的政策。
这些粉饰过去的谬论至今阴魂不散。但同样是赞美过去的这批人可以迅速换姿势,开始歌颂当下三孩政策的英明之举。某些评论员的身段总是很灵活,先射箭后画圈,把把十环。
二胎、三胎、四胎……生育政策的开放度最终会定格在哪个数字?令人好奇。
“三胎政策”引起的舆论反弹,很大一部分程度就是因为这种“郑重其事”的宣布。想象一下,如果新闻是“全面放开生育”,段子和调侃就会少很多。至少围绕“三胎”这个数字做文章的段子就无从下手了。宣布“允许三胎”有明显意图,人们自然要嘲讽,更不用提去年还有一些家庭被强征“社会抚养费”,至于时间再拨回十年前,那真是……
最好的生育政策就是没有政策,爱生不生,想生几个生几个。
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争论了几十年。多么可悲。
如果说过去就是“反对计划生育”,今天面临的问题又变了。如今这羞答答的开放三胎实质上几乎等于全面开放生育,但生育率依然堪忧。
纷纷扰扰,五花八门的全民吐槽,归根结底生育遭遇最大的阻力就是经济问题。生得起,养不起。
精读一下三胎政策的描述: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
普惠托育、降低教育开支、完善产假和生育保险、税收和住房上的支持。
看起来都在点上,政策也很明显在朝着至少是减轻生育负担的方向走。
问题是怎么做。
比如说一二线城市住房,房价高企,怎么解。包括但不限于房产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等馊主意眼花缭乱。最根本的原因不破,没用,最根本的就是土地政策。要相应地给与更充足的用地指标。地?多得是。其他城市不说,光北京和上海都有一堆的空地。无论是去查看数据还是实地走一圈就知道。
减税扶持。个税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巨大,但占财政收入很少。我对个税的看法一直不变,彻底免去个税。现在要鼓励生育,减税就应该狠一点。先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开始减免个税,真金白银减轻负担。这大概是最容易实现的,可能只需要一个通知。
再说育儿重点支出,教育。以我有限的观察,小朋友上幼儿园问题不大,有公立的普惠园,有各个价格档位的私立园。而且幼儿园的目的不是学习,就是帮忙看孩子,孩子们开开心心的就行了。家长们苦恼的是后面,上学之后。这其中就涉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如果孩子在大城市读书,考试依然得回户籍所在地,这种感受很糟糕,很多人生孩子之前就被这件事给吓退了。政策上完全可以给学校批更多的地,更优惠的税收政策,让更多的价格梯度的私立学校一起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
在降低费用这件事上,市场竞争在各个领域都已经反反复复证明过有效。
产假。一直以来都有各种有头衔没头衔的笨蛋提出产假延长至一年甚至还有更恶劣的三年。这帮人自己是不用掏钱,让他们开个公司试试,还敢不敢招孕妇。都是成本,这么搞只会让女性更加找不到工作。硬说成本就得企业来,那企业倒闭了还不行吗?而且产假根本解决不了后顾之忧,因为有了孩子之后,女性很难兼顾工作和育儿。
我们得面对现实,生育和女性的职业发展是有冲突的。简单说,选择了生育的女性就是牺牲了职业发展。当然有一些能兼顾得非常好的个例,但那是小部分群体。
在几十年前,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那时的人并不存在任何“职业发展”,都是农民,就是种地。养育成本也极低,因为没有其他选项,有口饭吃有学上就行了。农村熟人社会,孩子不用管很安全,并不太耽误女性帮忙干农活。今天社会的观念和组织形式跟过去完全不同。女性不仅逐渐步入职场,而且在收入上和男性也没明显的差异。但生育不仅影响了职业道路,尤其在育儿这件事上需要的时间和金钱也非过去可以比拟。
解决这个现实就又回到一开始说的减轻家庭负担问题。生育后的女性职场道路受影响甚至干脆直接带孩子,家庭总收入骤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税,甚至免去个税是极为合理的。另外养育孩子只是空间上的不便利,也就是说在某些可以不用坐班的工种,是可以给予优惠鼓励,比如聘请一些妈妈在家也可以干的活,然后给予相应的企业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