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14日,开源证券2021中期策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展开新蓝图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大会在主论坛基础上同步分设九大分论坛,涵盖消费、高端制造、智能汽车、碳中和等热门话题。为期两天的交流活动中,开源证券30个研究团队,携手各行业重磅嘉宾,近500家上市公司高管,聚焦“十四五”规划下资本市场投资机遇。
5月13日下午,智能汽车分论坛成功举行并圆满结束。开源中小盘团队很荣幸地邀请到了
高通产品市场高级总监 艾总
、
黑莓中国首席代表 董总、智能驾驶研究院技术部部长 郭总、ISSI全球副总裁 李总、华阳多媒体总经理助理 张总
,共同探讨汽车智能化转型趋势下的投资机遇。核心观点总结如下:
芯片、计算通信、存储是智能汽车最开始的设施,软件、应用层面会层出不穷的催生新产品出来,智能汽车不论是从产业链还是生态圈,未来会比智能手机更具吸引力。
整车厂层面
:第一条鲶鱼——特斯拉为整个汽车智能化带来模式革命性变革。模式的变革也是目前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如苹果、华为、小米、360、OPPO纷纷入局造车的底层逻辑。我们回顾复盘此次更新的一批造车新势力和上一批的出现,上一批14-15年新势力的格局现已显现(蔚来、理想、小鹏、威马),且目前安装包的销量数据也验证了软件收费的逻辑。此批新的互联网、消费电子的厂商入局都瞄向未来智能汽车移动终端的蓝海市场。当自动驾驶从L2.5级别升至L3之后,整体渗透率提升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会加速渗透!
4月上海车展看出,华为——第二条鲶鱼引起了整个智能汽车自动化升级落地的超预期。华为在全栈式自研的智能化系统等多个领域大放异彩,尤其是城市道路中关于L4级别的Robotaxi自动驾驶中的视频。其中,今年年底交付的ARCFOX极狐阿尔法S Hi版的车型上即能实现这一功能。华为在汽车智能化市场的的布局,和特斯拉一样,采用了全栈式布局。从传感器——底层芯片——操作系统——软件——算法,整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华为均是从源头做起,包括三大计算平台CDC 、MDC、VDC ,自带鸿蒙OS、4D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AR-HUD 等等核心零部件。华为高等级智能驾驶量产车型的落地一方面推动了产业链量产落地速度,另外一方面也促使现有的开放式生态圈—玩家如整车厂+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的公司加快布局,智能汽车已经进入了量产落地的新阶段!
科技公司层面
:高通、英伟达、阿里、百度、腾讯、地平线、黑芝麻都迅速切入市场。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看全球顶尖队伍芯片厂商研发方向就在智能汽车领域。
高通在车载上以芯片与技术为核心,与合作伙伴密切合作,打造生态,为车厂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同时也将整条生态链引入到车厂中。
高通汽车业务专注于四个关键领域:
(1)车载网联化
,C-V2X对于自动驾驶和智慧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高通的解决方案是给客户提供基础技术,然后与模组厂商一起做车厂做T-BOX,使得车厂能在此基础上搭建车与云端、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2)数字座舱业务
,包括中控、仪表、HUD等可以实现人机交互的产品,另外由于ADAS功能的存在,汽车配置的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像车的触角、眼睛一样,这些东西结合起来也会与人产生互动,而这些对于芯片和AI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此外,数字座舱里面也包含了AR HUD、多屏互动、AI识别等功能,提升驾乘体验;
(3)自动驾驶业务
,高通在这方面与全球主流车厂和国内的一些领先车企合作,未来也会在国内场景测试高通的技术平台。去年高通宣布进入ADAS自动驾驶领域,目前可实现覆盖不同的车厂需求,既可以帮助车厂来解决它的高端车型大算力需求,如我们现在已能提供参考算力在720 TOPS的平台,也能提供10 TOPS的方案;
(4)云侧终端管理
,在如何对车的网联化进行管理,如何对车进行升级的问题上,高通会提供一系列的软件、硬件解决方案。
尽管大家经常把汽车比作四个轮子的手机,但我认为汽车的能力远大于手机,不仅是因为我们的大算力平台,更因为我们有很多的传感器。现在我们很多的车载应用都是从手机上面移植过来的,但是我认为随着大算力的平台的上市,汽车的能力将越来越强,在未来大家能够开发出脑洞大开的应用与体验。
北京君正布局的领域:
(1)数字座舱
,许多DRAM的应用不只是局限在中控屏幕上,左右屏幕也都有应用,但是在功能上有所区分,其重要性也不尽相同,比如娱乐功能的屏幕不亮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显示转速表、油表的屏幕一定不能出问题,这是等级最高的,随着车载屏幕的应用越来越普及,自然会增加对存储系统的需求;
(2)导航、收音机、GPS、蓝牙、5G
等,并不是说公司有5G芯片,而是电子模块中需要北京君正ISSI提供的芯片,因为产品有各种存储型,Flash、Norflash、Nondflash等;
(3)ADAS
,ADAS在汽车电子系统的种类非常多,包括天线模块、摄像头等;
(4)车身电子
,是智能汽车市场门槛最高的,主要包括碰撞时的黑盒子、电源管理、车窗管理、顶棚管理、胎压管理、发动机管理等,这些部件分布在各个位置,虽然很小,但是都是智能化的。
公司并购ISSI之后形成了北京君正集团,团队分布在世界各地都设立了总部,目前公司主要四大部门:
(1)微处理器芯片
,主要面向loT市场 ;
(2)智能视频芯片
,主要面向民用、行业用的安防监控市场;
(3)车规存储芯片
,包含SRAM、DRAM、Flash三大类;
(4)模拟互联芯片
,目前主要的产品为LED DRIVE,同时面向车规市场和高端消费类市场。
前几年的贸易战引发了中国高科技领域“缺芯少魂”的思考,“芯”是芯片、“魂”是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技术软件。在汽车“新四化”趋势背后是汽车电子电器架构的引进,有5个关键核心技术:(1)硬件和芯片;(2)操作系统;(3)中间件;(4)算法和应用;(5)数据和云。
每一台车都是一组电脑组成的局域网系统,每一个域都相当于一台小电脑,都需要芯片,所以车机的芯片是成倍需求的。汽车电子中主要分为4个域:智能座舱控制域、自动驾驶控制域、高性能计算控制域、车身与底盘ECU网络控制域。在过去几年,随着智能汽车的演进,ECU融合的趋势愈发清晰。最早开始融合的是数字座舱域,从2018年初至今,黑莓QNX在国内有48套虚拟化,分别对应约38个主机厂的平台车型,从2020年中开始量产, 包括长城2021款H6、坦克300、魏派,奇瑞捷途、瑞虎8,威马W6等车型都是搭载黑莓QNX量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ECU融合会从座舱域深入到车身域,这对于Tier1的格局有较大影响,比如仪表、中控、DMS分别是给不同的Tier1,但是数字座舱融合之后,主机厂是不会把一块芯片上的东西分配给多个Tier1去做的。
汽车电子目前典型的三域控制器架构为“智算、智驾、智舱”,在这三个方面都有网络信息安全的要求,对于娱乐信息系统,涉及到用户的交互,所以对应用程序的生态要求较高;对于自动驾驶域,有功能安全和网络信息安全的需求,像高通的Snapdragon Ride平台上面跑的就是黑莓QNX具有高安全等级的系统。QNX在功能安全方面有TUV莱茵的认证,在网络安全方面是与ISO/SAE AWI 21434认证相匹配的。在汽车电子中,对功能安全有要求的硬件非常适合用QNX,但是对于有些其他领域,比如座舱领域的中控娱乐系统由于它是B2C的市场,国产操作系统的空间更大。
新造车势力崛起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自动驾驶的能力在资本层面是重要的可感知价值;(2)新造车势力角逐的领域重点就在智能网联技术,因为传统技术可迭代的空间已经不大了;(3)传统车企通过成立新品牌、大力推动自研,希望将自己从传统制造业升级为提供出行服务的科技公司。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优势
:(1)自动驾驶、智能化、数据积累是特斯拉的优势;(2)特斯拉正在努力提升车辆的规模,利用平台化优势和芯片优势持续降价;(3)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软件跨车型OTA,不使用LiDar的原因是数据和平台化升级策略;(4)硬件预埋,27%的用户激活率。
关于蔚来的主要观点:
(1)公司在努力将品牌向上发展;(2)蔚来或希望用英伟达的Orin芯片等开放的硬件平台做自研;(3)蔚来希望延续粉丝经济的方法,学特斯拉做硬件预埋,18%左右激活率。
关于小鹏的主要观点:
(1)一直走特斯拉的逆向工程的道路,市场效果不错;(2)产品定位上也在考虑品牌向下,和特斯拉正面竞争;(3)核心负责人吴总的工作重心从原来的美国团队全面倾斜到国内团队;(4)G3更关注泊车功能,P7开始行车泊车融合做域控制器,P5算法基本从P7迁移,形成很好的开发周期优势和成本优势,P5使用激光雷达,今年年底推出,从P7上承袭了很多智能驾驶功能,完成了“量产地狱”。个人认为小鹏所积累的自动驾驶的技术能力突出。
关于理想的主要观点:
(1)在三家造车新势力中技术能力与广汽类似,理想One主要依赖供应商合作开发;(2)理想One的改款开始用自研方案,后续都基于自研方案迭代;(3)正在各个关键领域布局投资,优点是招聘了大量人才。
关于长城的主要观点:
(1)自动驾驶独立,确保了灵活度,吸纳社会资本进行开发,投入低确定性、高回报的领域,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的钱;(2)全面推动自研,硬件和芯片都要自研,但硬件迭代太快,芯片需要足够的量;(3)长城是在传统车企中转型较快的,其布局会在未来2-3年发挥巨大优势,且优势会越拉越大。
关于吉利的主要观点:
(1)吉利把沃尔沃的研发资源使用得很充分,合资品牌的智能驾驶本土化基本是必然;(2)充分授权,资源倾斜,保证灵活度;(3)自主(亿咖通)和投资(FreeTec、SK3亿美元基金)结合得很好。
关于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主要观点:
(1)L4科技公司不是OEM的上游,而是下游,他们的目标是运营而不是造车;(2)曾经想颠覆行业,后面发现深度捆绑更为可行(3)自主(亿咖通)和投资(FreeTec、SK3亿美元基金)结合得很好。
未来智驾系统硬件技术趋势:
(1)大算力域控制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激光雷达是必要传感器,算法决定智能驾驶系统的下限,硬件决定智能驾驶的上限;(3)传感器的性能快速增强,符合安迪比尔定律。
面对汽车新四化的发展,整个供应链将会变得扁平化,上下游会更加模糊,而不再只是简单地分为tier1和tier2,而是合作的模式,华阳集团面对新四化布局了新产品和新技术,与合作伙伴协同发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华阳智能座舱的发展共经历了4个阶段:
第0阶段
是完整的座舱电子产品线布局,在2018年之前,汽车座舱的产品基本上是零散式的,比如仪表、车机、空调等,这些功能基本都是独立工作,相互之间没有交互,无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第1阶段
是将仪表和车机相互打通,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硬件分区,其方式是用一颗芯片来做仪表,另外一颗芯片来做车机;
第2阶段
还是硬件分区将零部件整合在一起,其中最重要的是交互升级,电脑DOS时代人机交互是一维的,电脑windows时代是二维的;
第3阶段
是三维的,比如手势识别,这个阶段是硬件集成、软件分区、一芯多屏等。
华阳开放平台AAOP是华阳智能座舱发展最重要的部分,它将系统根据分层和分列做好开发,根据客户的要求做拆分定制。AAOP-Pro衍生出ADAYO APP(华阳智能网联生态),包括在线导航、在线语音、在线音乐、在线视频、出行服务、生活服务、手机互联、新闻资讯等。此外,AAOP Roadmap也将获得SOA支持。
智能座舱HMI交互升级是机械交互向自然交互的迈进,很重要的是显示方式的升级——HUD,HUD对于安全和效率的要求变高,已经成为ADAS交互窗口的必需品,而ADAS交互窗口可以减轻驾驶负担,提高安全系数。HUD的应用价值在进入L2++时代后会使得驾驶主体由人变为人或机器,具体而言:(1)当人驾驶时,指引性的信息显示更易读,减轻驾驶负担;(2)当车自动驾驶时,显现车辆驾驶信息&状态,便于人车交流;(3)与驾驶环境融合的HMI,提升科技感,增加驾驶乐趣。HUD未来将会是智能座舱“第一屏”,因为驾驶安全的升级,人们可以通过通过HUD阅读信息以及通过语音控制座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