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音
最精彩的情感故事、人生故事、明星情感揭秘,这里是《知音》和您共同的网上家园。这里有最新锐的生活健康知识和最独到的人生情感指导,经常派发福利。微《知音》,无微不至的服务,大美大爱,炫彩内容,惊喜互动,期待您的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全国重名率最高的路叫啥? ·  17 小时前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  昨天  
真实故事计划  ·  重回月薪3000的青年人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知音

3岁开公司,7岁成为霸道总裁,这个加州小男孩走上人生巅峰,居然是靠它!

知音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12 11:10

正文

来源:环球旅行 id:Viphuanqiu


孩子是上天赐于人间的天使,是最美的礼物。每位父母都会把自己所有的爱,毫无保留的全部给孩子,希望他们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三岁,正是小孩最可爱的时候,正在换牙,说话奶声奶气;三岁,也正是好动的年纪,父母不得不寸步不离的照顾。



然而在美国加州,竟然有个小男孩在三岁的时候,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他的名字叫Ryan Hickman,出生在美国加州橘子郡。他的出生丰富了一个家庭,也影响了整个地球。



三岁,他到了秩序敏感期。从哪儿拿的东西,必须放回哪里去。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什么东西放错了位置,并且尽快物归原位。


他享受整理的感觉,瓶瓶罐罐必须由他分类摆好,精确到玻璃瓶和塑料瓶也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回收。



一开始Ryan的父母并没有在意,也根本没有想过他的这个举动竟然会改变他小小的人生。



Ryan的爸爸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好时机,所以决定带着他去一次废品回收的地方,顺便卖掉家中的瓶子。



Ryan听到这个消息的反应,大概就是普通孩子听到去游乐园那种程度的开心,这么小的孩子也许不懂买卖之意,可是他知道他又可以整理很多很多瓶子了。



不一会,他就整理出来三袋子的瓶子,虽然只换了几美元,但是小家伙开心的合不拢嘴。


他好像发现了自己最热爱的事情,不同于中国父母早早地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Ryan的父母认为他的爱好棒极了。



不过令Ryan父母没想到的是,那次体验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一天,Ryan的爸爸下班回到家,Ryan连忙跑来说“爸爸我想让你看看我的新成果。”爸爸一脸费解的看着儿子,只见他把藏在背后的满满一袋垃圾高高的举起。



原来,Ryan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一个人骑着小车,挨家挨户在小区分发塑料袋,请邻居们把家里不用的瓶瓶罐罐保留下来,他会定期回去回收。



听到这些话,父母不禁有些后怕,必经是一个只有三岁的孩子。之后的几天夫妻俩仔细讨论了儿子热衷的“事业”,决定为三岁的儿子注册一个回收瓶子的公司。


2012年,Ryan’s Recycling Company正式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家里,Ryan是总裁,爸爸妈妈负责跑业务,三人分工明确,比之前更充实开心地渡过每一天。



认真做自己事业的Ryan不仅慢慢积累了不少老客户,也渐渐扩展客户群,去别的小区回收瓶子。



清洗晾晒,再分类装载,最后送去回收站卖掉。最初街坊四邻被这个小男孩的可爱吸引。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身子里,藏着日复一日的坚持,大家谈到这个孩子都是连连不断的称赞和钦佩。



从三岁到七岁,Ryan一天没有间断的坚持了四年,就算现在上小学了,也没有耽误工作,放学回来就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小区里经常可以看见一个穿着绿色文化衫的小身影,认真挑拣瓶子,驮着比自己身子还大的一袋瓶子穿梭来穿梭去。



他的公司也越做越大,已经扩展到五个小区的稳定客源,更是设计了企业文化衫,公司专用的回收桶。



甚至,还设计制作了公司的正规官方网站,上面详细的介绍了公司的业务和公司的运营情况。



4年的时间,Ryan回收了22000多公斤废品,20多万个瓶瓶罐罐,收益超过1万美元,合人民币七万多元。



这个数字,不仅是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对于很多工作多年的成年人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令人惊讶的是,他并没有拿着自己的钱来买玩具,而是选择 拿出1600美元来做公益事业


并提议成立了洛杉矶垃圾回收曲棍球球队,以扩大垃圾回收的影响力。剩下的钱存下来作为自己大学的学费。



Ryan的事迹在学校流传开来,老师同学没有一人不表示支持,并且攒好自家的瓶子交给Ryan,都积极的参与到他的环保行动中。



好强的Ryan“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想靠自己的能力来整理地球的垃圾。在爸爸对他说有人想入股的时候,他斩钉截铁的拒绝了。



然而在一次参观了太平洋哺乳动物中心之后,他改变了主意。


他了解到,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高达80%,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了致命的伤害,而靠他一人简直是有心无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