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波小镇热的兴起也有三年多时间了,今年就差不多也要进入一个分化的阶段,在全国的众多小镇中,如何突围成功,是大多数小镇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多的开发商在小镇的建设中,都处在一个“后来者”的位置,后来者也有后发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后发优势来突围,这是今天案例分享的主要内容。
IP、场景、社群,三者都是先行者的经验所得,但都是知易行难。尤其是IP,是最需要时间来孵化,而且需要一个共同成长、经历的故事才能真正地写入人心。
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使得物质极大丰富,一方面带来大众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人的精神空间反而被挤压的愈发逼仄,自然躬耕与田园牧歌渐渐只存于城市人的想象之中。
因此小镇兴起,群雄逐鹿,前有四大神盘的成功范式,后有宋卫平蓝城小镇的遍地开花。在西安,作为十九年积淀的本土名企——天朗控股,战略转型之后,也开始在山野间寻找城市缺失的诗意家园,用小镇去追回逐渐远去的理想生活。
看专注特色小镇策划服务机构“小镇赞画”助力天朗控股,如何在全国小镇“乱战”中惊艳突围?
从西安一路向西,国家5A级景区太白山下,近1500亩的土地,太白山·唐镇在此坐落。这是天朗控股集团转型城乡产业运营商后的重点布局项目,以诗仙李白与太白山为文化基底,以“诗酒花茶棋康耕”七大元素追溯唐风生活,打造集农业、温泉、旅游、商业、教育、康养、金融七大产业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被无限分隔,将目光重新聚焦是所有传播的核心课题。
但这与小镇长周期开发,更具综合生活方式整合的特点有些相悖。因而小镇赞画与天朗控股营销团队,在小镇正式开放前一年就深度介入,制定了
前端IP孵化,中端场景营造,后端社群运营
三种策略维度。
IP孵化的难度在于时间和认知,一个新的形象深入人心,不会被轻易忘却,是需要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和长久的沉淀。
太白山·唐镇用了近一年多的时间投入于IP的设计。从平面形象到丰满的内涵,几十篇稿子逐步上线,到最后IP实体的诞生,从古时走出来的李白以李小白的面目焕然灿新。
李白是唐文化鼎盛时期的缩影,诗歌脍炙人口;李白曾到访太白山,留下“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的千古绝句与《登太白峰》的佳篇。盛唐意向、地缘属性加上全民知晓度,让李白成为了项目IP原型的不二之选。在李白的人物形象基础之上,太白山·唐镇IP
李小白1.0
应运而生。
IP是与项目共成长的品牌,李小白的形象也在成长中发生着变化。1.0版本的李小白,造型简单,以拟人化的动作与时效性的场景为亮点;进化之后的2.0版本李小白,则在保持趣味的同时提升了艺术美感,以更加细腻的人物表现和画面结构吸引眼球。
不能被产品化的IP都是营销者的自娱自乐,在李小白形象诞生之前,其产品布局就已构架完成。IP符号的认知与记忆依靠高频的曝光和使用,李小白IP的周边文创从使用频率较高的物品入手,让李小白成为随处可见的符号;同时为了配合项目社群活动,李小白公仔伴手礼、李小白填色绘画卡也相继上线,让IP形象在广泛应用中被人所熟知、牢记。
立体的IP需要更丰富的应用来延伸,朋友圈表情包的出现,让IP更附着了社交属性。
如今每个品牌都在强调生活方式,
到底什么是生活方式?
它是一种描述,更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太白山·唐镇的生活描述是这样:
周末清晨发动车子,
从西安的灯红酒绿中挣脱,
奔向太白山的家……
厌烦了城市的浓油赤酱和酒局应酬,
更想吃一碗家里的米粥。
车子停在业主食堂,
就听到亲切的招呼,
一碗山里清泉浇灌出的米粥,
瞬间,让温暖填满辛苦一周的胃。
办公室里堆满各中知名茶礼,
但从没有为自己悠闲的煮过一壶。
离开一周的繁忙,
山中静庭独自端坐,
沸了几回的山泉水,茶香院中满溢,
一下子,回甘心上。
吃饭,总告诫自己要吃的新鲜健康,
但已经戒不掉对自己的敷衍。
回到山里的家,
看见的是满眼瓜果,
摘上几篮,
随便洗洗就塞进嘴里,
原来,瓜果的滋味才是生活的真味。
一粥、一茶、一饭,
是太白山下的小镇生活的速写,
是城市人的向往生活。
那么这种生活该如何落地?
基于项目定位及天朗品牌规划,诗唐雅集以生活美学合集的形式率先落位太白山·唐镇项目地,并衍生为天朗控股集团旗下的文创品牌,秉持“缔造人文、诗意的雅致东方生活”的理念,将唐代名仕生活情趣、唐文化元素、终南文化、田园生活与现代艺术设计充分结合,通过系列文创产品和体验活动的方式,使受众对诗唐雅集传达的生活情趣有深刻的感受,并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