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知道,波叔最爱聪明人了。
而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学科,当属
数学
。
以前,波叔讲过
俄罗斯超级天才怪咖佩雷尔曼
的故事,就有很多小菠菜经常问,我们中国有没有这样的超级天才啊?
有!
波叔今天就讲一位中国天才的故事,他不仅自己天才,还引导更多的天才带入了数学的殿堂。昨天是他的生日。
他就是——
陈景润
陈景润这个名字,在中国人心目中,与
哥德巴赫猜想
已经无法分割了。
哥德巴赫猜想是最著名的数学猜想之一,从1742年提出到现在,已经快300年了,
一
直没人证明出来!
直到今天,陈景润证明的(1+2)仍然是人类为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走得最远一步,离彻底证明它只有一步之遥。
有人问:(1+2)不就等于3吗?
这个问题,当年陈景润就老碰到人问。
咳咳咳咳~~~~~~~
——波叔敲黑板上课啦——
哥德巴赫猜想是
哥德巴赫
这个人提出来的一个猜想。
哥德巴赫写信给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他的猜想
他猜,
每一个大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加起来的和。
就像8=5+3,8是偶数,5和3是素数。
我们可以表示为(1+1)。
这个猜想说起来简单,毕竟素数是初中就学过的知识了。
不过,要证明它可难了,得采用迂回战术。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每一个大偶数是两个“素因子都不超过9个的”数之和。也就是(9+9)。
后来,一代代的数学家陆续证明了(7+7)、(6+6)、(5+5)、(4+4)、(3+3)、(2+3),又证明了(1+5)、(1+4)、(1+3)。
直至陈景润的(1+2)。
(1+2),意思是每一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加上另一个数,那个数不是素数,却可以表示为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
以后再碰到无知匪类说“(1+1)有什么难的”,你可以用波叔教的怼回去了。
——上课完毕收黑板——
哥德巴赫猜想这么出名,表述又非常简单,一讲就都明白,所以好多“民间科学家”都喜欢拿它下手,以为花点时间算一算,就可以解得出来。
波叔奉劝一句:生命宝贵,确定非要这样糟蹋么?
这猜想不是一般人能碰的。多少数学家都对它无可奈何,陈景润几十年前做出的成绩到今天还没有被撼动,都是因为人家是
大大大大的天才
!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州,家境不差,父亲是邮政局局长。
他一路学霸,大学考上厦门大学数学系。
大学毕业,陈景润去牛逼名校北京四中当老师。
然而,没呆多久就被辞退了。他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书呆子啊。
母校厦门大学的校长收留了这枚书呆子。他的工作单位变成了数学系资料室。
陈景润可喜欢这份工作了,因为他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资料和演算上。为了节省时间,把一本本数学著作都拆成散页的,走到哪里读到哪里。
那时候,全中国的数学泰斗是
华罗庚
,华罗庚写过一本经典著作叫《堆垒素数论》,像一块砖头那么厚。
陈景润一个字一个字读,你猜一共读了几遍?
超过30遍!
就差没把这本书吃拌点老干妈吃下去了。
然后他改进了华罗庚的工作,写出一篇关于数论中心问题之一“
他利问题
”的论文。
华罗庚本人看到论文,对他身边的学生和助手说:
你们呆在我身边,倒让一个素不相识的青年改进了我的工作。
然后,华老爷子就把陈景润招到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
真是一篇文章改变人生啊!
那时候,陈景润才23岁。只不过他外貌显老,一副老头子模样。
这个少年天才不仅显老,而且性格有一点怪。
他对物质生活完全没要求,食堂吃饭永远都是两个馒头+五分钱菜。
他不善于和人交往,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住得不习惯,于是就和舍友商量,他搬到那间3平方米的厕所去睡。
厕所他一住就是两年。
这两年里,他又解决了好几个世界级难题。
成果一个个出,强到没朋友。
数学研究所的同事都怕自己的工作和陈景润撞车,他一写出文章,你之前就都是在做无用功了。
1964年,大部分同事都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陈景润身体差,就留在单位。
大概就是这时候,他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这段日子他是怎么度过的,没有人知道。
人们只能看到,两年后,他做出东西来了——陈景润得出了至今世界上关于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成果(1+2)。
大家都震惊了。
1966年,《科学记录》发表了陈景润的论文摘要。不过这也是《科学记录》停刊前的最后一期。
文革开始了。
赶上末班车,陈景润够幸运的。但他也是不幸的。这么重要的一个成果,没有机会与同行研究和讨论。
在国内,一切都乱了,他的伯乐华罗庚被批斗,他自己去蹲了牛棚。
陈景润和华罗庚曾经一起讨论数学问题
由于中国陷入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国际上没人相信他证明了(1+2)——做科研你不能说自己有成果就有成果,得发表论文,在全世界同行面前溜溜啊。
好吧,陈景润不在意,他继续在6平方米的小屋里,靠油灯微弱的光线来继续工作。
之前的那篇(1+2)论文只是一个雏形,需要继续完善。
1965年,我初步达到了(1+2)。但是我的解答太复杂了,写了两百多页的稿子。数学论文的要求是一、正确性,二、简洁性。譬如从北京城里走到颐和园那样,可有许多条路,要选择一条最准确无错误,又最短最好的道路。我那个长篇论文是没有错误,但走了远路,绕了点儿道,长达两百多页,也还没有发表。国外没有承认它,也没有否认它,因为它没有发表。从那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七年。
七年磨一剑。
1973年,他拿出了(1+2)的论文——是被中国科学院的领导逼着拿出来的。虽然文革还没结束,但风向有点转变了,社会秩序在恢复。中国要有拿得出手的科学成就。
为他审稿的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数学家闵嗣鹤。闵先生看了三个月。看完后,他对陈景润说:
为了这篇论文,我至少少活了三年。
一语成谶。审稿后不久,闵嗣鹤就去世了。
1973年,《中国科学》发表了论文
《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
把我的成果溜给你们看!
数学家哈贝斯坦(H. Halberstam)特地从香港大学廖明哲那里得到了论文复印件,他是为了将这个成果写进他与黎切尔特(H.E.Richert)即将出版的书中。这部书在第二年出版,最后一章就叫
“陈氏定理”
:
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是在前10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陈景润为什么那么强?
第一,是勤奋。
有一次,陈景润问他的朋友数学家林群:一个10阶行列式,怎么知道它一定不等于0呢?有一篇论文是这么说的,作者用什么办法来算呢?要硬算的话,要乘360万项啊。
过了一个月,他告诉林群自己算出来了,结果恰恰就是0。
我不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会有时间去算它,一定是瞎蒙的。
第二,是专注。
他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数学做准备:
从学习外语来说,我是在中学里就学了英语,在大学里学的俄语;在所里又自学了德语和法语。我勉强可以阅读而且写了。又自学了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到了勉强可以阅读外国资料和文献的程度。因而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成就时,可以从原文阅读,用不到等人翻译出来了再读。
第三,最重要的,就是他个人的天分了。
数学家是最讲究天份的行当。
天份对数学家有多重要?看看波叔很早很早之前讲过的故事就知道了——
一个靠智商存活的高危行业八卦史,分分钟让人身败名裂
一般来说,一个数学家在40岁之前还没做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绩,基本上也就没什么希望了。
所以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
,颁发的对象就是40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波叔以前写过的佩雷尔曼,就得过这个奖。
国际数学界一般认为陈景润证明(1+2)是在1966年,那时候他才33岁!
妥妥的天才。
不过虽然在数学界炸了锅,个人待遇也大有改善,还受到领导重视,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可是在大众层面,陈景润要等到1978年才爆红。那都是因为一篇报告文学,作者是——
徐迟
徐迟采访陈景润
当时已经是著名作家的徐迟发现了这个选题,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呆了一个多星期进行采访,很快写出了
《哥德巴赫猜想》
,在《人民文学》发表。
后来陈景润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徐迟对陈景润工作状况和他个人性格的描写打动了读者。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篇报告文学是绝对的爆款。它不仅仅是10万+,至少是1亿+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