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是万科集团自媒体,纸刊于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万科周刊,不止是内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南日报  ·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再度下探 ·  2 天前  
湖南商务  ·  聊点政事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科周刊

共创城市未来,共耀城市精神|2018城市共创大会

万科周刊  · 公众号  ·  · 2018-04-22 22:23

正文


“城市,绽放生活美好”——2018城市共创大会于4月22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万科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陈一新,罗湖区政协副主席、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张宇星、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刘岱宗,清华大学围棋AI“神算子”项目负责人由小川,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张纪文,“云经济学”之父乔·韦曼等企业家、城市发展专家、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城市未来,就 城市多样性、友好城市空间、未来教育、消费升级与新零售、产业创新与产城融合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王石在题为“与特区共成长”演讲中回顾了特区发展历程以及依托于特区前行的万科步伐。他认为特区之“特”在于它的实践具有普惠价值、通识价值。“所谓的特不是别人不能做只让它做,而是它先试先行,成功了后其他地方就可以去做。”深圳特区的“特”也在于创新,创新离不开企业和企业家,同时也不应忽视政府的大力推动,而深圳的创新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与香港的协同。王石在演讲中还介绍了深圳万科正在开展的城中村综合整治——“万村计划”。深圳1044个城中村里居住了60%的城市人口,为四面八方来到深圳追求梦想的人提供了第一落脚点,他们是特区活力与竞争力的基石。“万村计划”通过“城中村综合整治+优质物管+市场化商业运营”,改变城中村的面貌,为深圳居民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未来,期待深圳特区成为中国城市更新的样本。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陈一新介绍了未来40年深圳可能的变化和展望。2050深圳远景规划从三个层面看深圳,从世界层面定义深圳是一个全球创新城市;从国家层面深圳是一个先锋城市,继续做排头兵、试验田,不断探索;从深圳人自己的眼光看,深圳是一个宜居、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刘岱宗在“面向未来的完整街道”演讲中,介绍了全球范围内多个城市的交通和街道发展与变迁,“只有小汽车的街道并不代表这个城市可以持续的繁荣,80%的核心区自行车的车辆逐年来在上升。” 刘岱宗介绍,过去是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快速城镇化,未来将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街道将成为每个人都享受的公共空间,城市将推出更多慢行系统和自行车道系统。深圳是改革最前沿,已经看到非常好的机制,比如蛇口无车日,去推动街道的更新改革。



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张纪文在未来教育环节介绍了万科做梅沙教育的初心,“ 万科在过去的20多年里建了非常多的房子给到各种各样的家庭,而一个家会面临生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孩子,万科不仅是跟居住打交道,也跟城市、社区、商业行为、工作行为有了非常多的交集。”同时,张纪文也介绍了梅沙教育的体系和基础理念,“最基础理念里面我们有一条非常重要,我们希望每个孩子能够有一个可以陪伴终身的爱好”。



“云经济学”之父乔·韦曼就消费升级与新零售介绍了看法,他认为零售中零售商是很重要的环节,比零售商更重要的是客户,比客户更重要的是零售商和顾客之间的关系。现在的消费市场是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没有办法使用一种策略获得所有的客户,因此每一个零售商都必须有比较特别的定位获取自己的区间客户。而所有的新零售,关键是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通过研究数据改变零售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



深圳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原深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富海在深圳做城市规划33年,他认为以汽车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成果带来了城市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病,尤其像交通拥挤就是城市半径过大造成的。而现在科技爆炸,使得城市当中人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满足,赋予个人以自由,解构了机器化大都市的严密逻辑,将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社会组织创造价值的模式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产业,很多由机器人替代。以前的产业远离城市,因为它会给城市带来污染,但又需要人,所以不得不选择在城市边缘。但未来有污染的工业走远了,城市中很多都是轻型的办公和服务业等,会构建起新的城市和社区生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