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城市中心
城镇化、宏观政策、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方面的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城市中心

重庆 PK 上海:谁才是真正的“魔都”?

中国城市中心  · 公众号  · PPP  · 2017-08-07 15:41

正文

重庆与上海,谁更魔幻?

                                                   

文/丁正如意

 

近年来,重庆一跃成为了人见人爱的地方,许多人都认为重庆是真正的“魔都”。至于传说中的“魔都”上海,它的“魔”体现在哪里,在浦东的高楼和外滩的洋楼之间,找了半天都没找着。

 

我们今天就想聊聊,钦定的“魔都”上海和大家心目中的新“魔都”重庆,切勿以暴制“魔”。

 


论历史渊源,上海胜

 

说起“魔都”这词的渊源,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冷知识。

 

“魔都”出自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的畅销小说《魔都》。村松梢风是把上海称为“魔都”的第一人,虽然多次在上海短期生活游历,却始终未能参透彼时上海错综迷离的世相,只有在作品中竭力描摹他的上海见闻。


村松梢风作品《魔都》。

 

在日本,“魔都”除了特指上海之外,还泛指具有黑暗、混乱、龙蛇混杂色彩的都市。而风靡一时的经典动画片《中华小当家》的第34集,以标题“魔都上海!黑暗料理界的宣战”让魔都广为人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确实具有当时其他城市所没有的“魔幻”气质。不仅是繁华摩登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更是各国势力交错、形势错综复杂之地,三教九流,鱼龙混杂,各方势力暗自争斗。


旧上海的霞飞路(今淮海路)。


而华界和租界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更使得上海成为一座举世无双的“兼容”都市——抗战时期上海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孤岛”,租界外炮火纷飞,租界里歌舞升平;当纳粹大举迫害犹太人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上海对难民敞开大门,庇护了约两万名犹太人……

 

虽然重庆曾贵为“陪都”,但和当时上海的地位没有什么可比性。至今,“老上海”依旧是许多国人心中不灭的情怀。婀娜的旗袍、熏黄的雪茄、风花雪月的舞场……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一家叫“夜上海”的舞厅或者KTV。


民国月份牌上的上海女性,展现了当时上海风情万种的一面。



论当代生活,重庆胜

 

论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的魔幻,重庆若排第二,恐怕没有哪座城市敢称第一。

 

清晨迷雾中的朝天门,飞越长江的索道,穿楼而过的轻轨,宛如迷宫的立交桥,可刷公交卡的电梯,火辣标致的美女,诙谐直爽的方言,流光溢彩的夜景……共同组成了这座魔幻气质爆棚的“3D重庆”。

 

生活在这座地貌如此特殊的“山城”,可能根本不需要苦心计划什么时候请个假去游乐园讨好女朋友,因为只要在重庆的街头走一走,一不小心就已经上天入地、过山车海盗船旋风旋转椅应有尽有。


重庆,穿过居民楼的城轨。图/视觉中国

 

公路上面有房子不稀奇,有意思的是公路下面还有房子,你住在10楼,可能还没有宋冬野歌里唱的“六层楼”高!在重庆,关于高度的数字未必按线性发展,方向不仅有东西南北还有上下,一切都宛如达利作品中的经典意象——“软时钟”,他们生活的日常,就是对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的颠覆和反抗。

 

上海固然有中国第一高楼,有洋溢着浓厚小资气息的西洋建筑,街上都是参天茂盛的法国梧桐,通通都敌不过“山城”玩得一手好3D啊!即使是自称见多识广的上海人,看到重庆洪崖洞的夜景,亦是连连赞叹“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崖洞。图/视觉中国


这些年来,重庆还是中国独立电影、黑色幽默电影的宠儿。许多人可能依旧记得电影里的魔幻背景:


《三峡好人》里,煤矿工人韩三明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坐船经过巫山到奉节时的龙门桥(2008年因三期水位上涨后被炸);《疯狂的石头》里,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幽默的重庆方言、两拨贼碰撞在一起的黑色幽默;《浮生》中嘉陵江索道(已拆废)江北城站和轿厢内,两个年轻人萌动的爱情与无尽的哀愁;《日照重庆》中,整座城市都雾蒙蒙,就如电影中父亲的心情,浓稠得化不开,每一个镜头都让重庆倒映出人物的悲哀;而在《长江图》中,当主人公驾驶的船最后停留在朝天门码头,白昼与黑夜交错之间,就将重庆山水的魔幻气息举重若轻地描绘了出来。


雾霭中的山城。图/视觉中国


说到关于重庆的电影,当然也不得不提2015年的《火锅英雄》。作为重庆籍导演写给家乡的一封情书,《火锅英雄》除了完全在重庆取景,还发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重庆特色之外,更重要的是,她让全国人民恍然大悟——在重庆,原来火锅还是可以在防空洞中吃的。


如今,重庆火锅、重庆小面早已在全国各大城市遍地开花。下班后来一碗小面,或者和三五好友围坐涮火锅,要的就是这酣畅淋漓,这人间烟火,即使从未去过重庆,也被这食物里浓厚的、红红火火的生活气息所倾倒。


看了电影《火锅英雄》后,谁不想去试一试重庆的洞子火锅?


重庆的魔幻,主要在于她的立体感、节奏感和流动感,很像王家卫、陈果、许鞍华、杜琪峰镜头下的香港。


这是一个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开山钻路,悬空架桥,顽强生长起来的城市,浑身上下都流露出一股敢闯敢拼的草莽江湖气,散发着一种独特迷人的野性与躁动。而江河奔流、山雾迷蒙,又令人感到仿佛一切都会逝去的虚妄。


长江索道。图/电影《日照重庆》


 

“魔幻”,不等于“魔力”

 

当今的上海,很难寻找到当年的鱼龙混杂所带来的魔幻之感,但“魔”这个字依旧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如果说,重庆是因为地形且神秘的巴蜀文化而“魔幻”,那上海本身就拥有一种“魔力”。

 

“上海”二字,就自带魔力!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上海”就是排外的代名词。远在 “鄙视链”这个词诞生之前,上海滩就上演着名目繁多的“鄙视链”:祖籍苏南、浙江的,看不起老家苏北的;住“上只角”的,看不起“下只角”棚户区的;在梅泰恒(南京西路)剁手的,看不起逛南京东路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歧视外地人”的恶名,至今也无法摘下。


有意思的是,在上海待久了,上海老外都开始瞧不起北京老外。但其实,讲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视链,有人的地方就有地图炮。这王家村的可能还看不惯高老庄的,城市人去了农村也不会有好日子过,怎么排外就唯独成了“上海特产、驰名中外”,你说魔不魔?人人都说上海排外,人人却要往这里挤,你说魔不魔?


上海老城厢。图/Pete Stewart

 

连“上海人”三字,也自带魔力!并没有太多人关心这座城市的每个个体到底如何,但凡一提“上海人”,“上海人”就成了一个集体符号,所指正是排外狭隘、斤斤计较的小市民。男的仿佛个个都是整天系着围裙“买、汰、烧”的上海小男人;女的则全部都成了作天作地、崇洋媚外的“上海宝贝”。

 

最近热播剧《我的前半生》中的丈母娘薛甄珠,烈焰红唇、泡面卷、大嗓门、贪小便宜、虚荣市侩、嫌贫爱富,更是成为了全国人民眼里“上海丈母娘”的典型形象。然而,上海小男人和上海丈母娘的银幕扮演者,往往都不是上海人。许多说起“上海人”就鄙夷的人,也未必来过上海,了解上海人。即使遇到奇葩的上海人,这些人也不能代表全体上海人。但在全国人民眼里,上海人就是这样,你说魔不魔?


《我的前半生》中的丈母娘薛甄珠。

 

当广州媒体与市民呼吁“粤语是一种语言”,尽心尽力保护本土文化的时候,上海近年来却取消了不少原本就寥寥的沪语节目,许多上海小孩都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上海某电台主持人因在节目中播放音乐的间隙说了两句上海话,就有听众回应:“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上海公交增加沪语报站,试点只一天,就被以“歧视”之名投诉。这是一个当地人爱自己家乡、说自己方言都会被套上“歧视外地人”罪名的地方,你说魔不魔?


不管你爱还是不爱,上海都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各地口音混合着各国语言在上海的餐桌上齐飞,玻璃钢光的摩天大楼和风格各异的老建筑相映成趣,打扮入时的女孩与抱着滑板的老外一同走向如同深海的地铁站。单位门房间的老大爷会笑嘻嘻地和你说,他女儿早嫁去日本,他下周又要去日本探亲;上班写字楼做清洁的阿姨,也会见缝插针地和你聊聊刚刚从塞班岛度假回来的心得。你说魔不魔?


上海浦西街角的夜晚。图/Mstyslav Chernov


不管你爱不爱,上海还是中国最具有“契约精神”的城市。只要你肯努力,就不愁在大都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你有能力,就不会被高房价淘汰,这就是上海的魔力。如今内环里的高级公寓住着的多是讲各地方言的人,操着上海话的全住在了外环,连中环都留不住。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收获,就可以实力证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你说魔不魔?

 

说到这,你可能还会疑惑:重庆和上海,到底哪个是“魔都”?既然你诚心诚意地问了,那我就悄悄地告诉你:应该还是重庆。因为,上海其实从来不care胜负和头衔。


扩展阅读:上海与深圳PK,重庆怎么办?

来源:重庆马路社




一个顶尖发达城市应该具有怎样的环境氛围?决定城市未来经济发展潜力的动力从何而来?透过上海与深圳这两座中国最发达城市发展的差异比较,或许可以给重庆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1
上海不是深圳对手?


 

近日,一篇题为《魏达志: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浦东也干不过前海!》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人大代表魏达志教授在上月的某论坛上提出: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这是上海所有者结构所决定的,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政经氛围所决定的。

 

魏教授的理由是,上海的央企:地方国企:外资企业:民企的比重为1:1:1:1,而深圳90%都是民营企业或个体企业,央企和外企企业所占的比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创新能力的动力源完全不同。

 

对比两座城市的企业品牌,上海的经济总量虽然仍远超深圳,但上海本地品牌几乎微乎其微,深圳却走出了华为、中兴、腾讯、万科、大疆、比亚迪等一大批全球著名企业。

 

上海不是深圳对手第二个原因是上海人仍沉浸在即将被淘汰的工业文明时代。

 

上海四个战略性定位中包括国际航运中心,而全球的国际航运中心是要进行大规模的集装箱运输的,这是伴随着加工制造业而强大的。

 

20世纪50年代全球集装箱最大的港口是在美国的纽约港,日本的横滨港,在欧洲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这些是一流港口。


到了80年代,转到了亚洲四小龙,新加坡是港口,香港是港口,台湾的高雄是港口,韩国的釜山是港口。再一轮转到了深圳、上海,转到了其它沿海城市。

 


在魏达志看来,上海把工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集装箱码头作为战略性定位,是缺乏前瞻性的。

 

相比之下,深圳2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深圳在2013年上半年集装箱运输就超过了香港,但深圳没有把国际航运中心作为战略定位。上海把一个即将要抛弃的文明当做一个前瞻性的定位,在这一理念之下,可能会错失很多机遇。

 

深圳2015年GDP1.75万亿,香港1.79万亿,广州1.8万亿,新加坡1.83万亿,北京2.29万亿,上海2.49万亿。


如果按照这个基数,按照深圳目前的发展速度,深圳赶上上海的时间大约是8年-10年。


那么,再过10年,深圳的经济总量甚至有望超过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且是香港的一倍。这个未来,你能想象的到吗?

 


2
实际情况如何呢?



对于魏达志教授的观点,中国著名媒体人、财经观察家秦朔也撰文谈了自己的看法。上海对深圳很重视,但一般人还是认为深圳强在高新技术和一批明星企业,论综合实力和上海还差很多。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秦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深圳与上海的比较。

 

1、深圳经济总量20年后可以超过上海

 

2004年,上海的经济总量是深圳的两倍。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缩窄为1.5倍。如果深圳保持比上海增速快两个百分点的优势(去年快2.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快1.9个百分点),预计2038年前后会超过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经济城市。

 


2、深圳人均经济指标早已超过上海,且上海难以追上

 

深圳是副省级城市,面积1997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1137.87万人。上海是直辖市,面积6340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2415万人。

 

上海的面积是深圳的三倍多,人口是深圳的两倍多。

 

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的GDP和财政收入多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2015年深圳人均GDP是上海的1.5倍以上。上海到2020年的目标之一是人均GDP15万元,深圳2015年已达到15.8万元。

 

考虑到深圳比上海增速快,从人均GDP来看,上海也许永远赶不上深圳了。

 

3、深圳的创新指标优于上海

 

到2020年,上海的目标是万人发明专利达到40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这些目标低于深圳目前水平。深圳到2020年这三方面的目标分别是:64件,4.25%和42%。

 

2015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13308件,连续12年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今年上半年PCT申请量更是达到9002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51.8%。(注:深圳和上海对新兴产业的定义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能导致该项数据比较不够精准)

 


4、深圳的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家精神强于上海

 

2015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深圳高10个百分点(71%对61%),主要高在金融上。但从产业竞争力角度,上海已落后不少。

 

深圳过去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今年上半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4.4%,深圳同比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上海下降3.3%,深圳增加7.3%;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增长0.7%,深圳增长12.1%。

 

以上数据来自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政府口径。

 

而政府报告中没有的一些指标,比如明星企业数量和经济的人格化代表——杰出企业家群体的数量,深圳可谓一浪接一浪,前浪依然向前,后浪滚滚又来,远超上海。袁庚精神、蛇口精神似乎是一种基因,在深圳代代相传。

 

深圳有更多结构优势和增量优势

 

综上,秦朔认为,虽然上海在城市综合管理、文教卫体等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上仍有一定优势,但在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企业素质、人口年轻化等方面,上海都已落后。

 

换言之,上海的优势更多是总量优势和存量优势,而深圳的优势更多是结构优势和增量优势。

 

此外,在金融这一上海最重要的领域,由于金融政策由北京决定,金融资产的半壁江山也在北京,且金融市场的开放度还不足,所以上海的市场优势无法充分展现。而在和互联网高度相关的新金融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等更具活力的方面,上海已经很难说有领先优势了。

 


3
《人民日报》谈深圳上海


 

国企与民企结构比例的差异,也让两座城市也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社长注意到,《人民日报》本月先后发文谈了上海的国企改革与深圳的“质量经济”发展。

 

上海推进国资国企分类改革:区别管理,一司一策

 

在公众看来,相比国企,民企更具创新活力。那么,国企比重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大的上海如何激发国企的创新能力?

 

《人民日报》称,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改革方法,实行分类改革,正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进行的探索。

 

为实现上海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2013年12月17日,上海率先发布首个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共20条,拉开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序幕。

 


上海将国企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混合型4种类别。

 

竞争类企业,以公众公司为主要实现形式,积极推进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功能类企业,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公共服务类企业,进一步理顺与政府关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运营模式,使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不同的考核,不同的激励。上海按照“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的薪酬结构,对不同类型企业确定不同的基薪调节倍数、绩效年薪调节系数。

 

上海国企改革呈现一司一策的局面,并在职业经理人选拔、管理和技术团队股权激励以及深化全员持股等问题上进行探索。

 

为激励创新,上海对处于充分竞争性领域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专业性较强的岗位试点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科研院所,探索员工持股;

 

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实行“激励基金+个人购股”计划,企业用于激励股权总额可达实收资本的10%。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上海先后完成绿地集团、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城建、华谊集团整体上市。上海计划在2016年底基本完成市国资委系统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革。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曾经响彻整个深圳。从粗放式的加工生产到高技术的转变,如今的深圳正在追寻质量型的增长来突破发展的束缚,构建深圳长远竞争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人民日报》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深圳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核心技术的更新换代。

 

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7296.9亿元;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6957件,同比增长40.84%;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35万件,连续12年居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4.05%,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除了传统行业逆势突围、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

 

近年来,深圳着力打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并且以质量标准累计淘汰低端落后企业1.7万家,进一步提升了产业质量和产业整体附加值。

 

目前,深圳形成了“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即经济增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6.1%;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9.3%。这些有力支撑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
重庆何去何从?


 

从上海与深圳的PK可以看出,最大程度激活市场经济的创新能力与活力,构建地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繁荣的关键。无论是上海的国企改革,还是深圳的质量创新,都围绕这一点展开。那么,重庆与他们比较又如何?

 

一、重庆经济总量将更早超过深圳

 

2015年,深圳市GDP总值1.75万亿,增长8.9% ;重庆GDP 为1.57万亿,同比增长11%;上海GDP为2.49万亿,同比增长6.9%。

 

2016上半年,深圳GDP 总值8608.88亿元,同比增长8.6% ;重庆GDP 为8000.82亿元,增速10.6%;上海GDP总值12956.99亿元 同比增6.7%。

 

深圳比上海平均高近2个百分点的增速,而重庆却又比深圳高2个百分点的增速。如果说保持这一增速,预计2038年前后深圳会超过上海,那么重庆有望更早超过深圳。


以下为近五年重庆与深圳的GDP增速比较: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重庆

16.9%

13.9%

12.3%

10.9%

11%

深圳

10%

10%

10.5%

8.8%

8.9%

 

二、重庆人均经济指标远落后深圳

 

深圳是副省级城市,面积1997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1137.87万人。

 

上海是直辖市,面积6340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2415万人。

 

重庆是直辖市,面积8.24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3116.55万人。

 


深圳的土地面积是重庆的1/42,人口是重庆的1/3。2015年,深圳人均GDP15.8万,上海人均GDP10.31万,重庆人均GDP 5.21万元。

 

在人均GDP上,深圳是上海的1.5倍,是重庆的3倍多。此外,重庆十三五的目标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7.5万元左右,这也不到深圳2015年人均GDP的一半。

 

即使重庆在经济总量方面,20年后将超过深圳、上海,但从人均GDP指标来看,重庆将永远比不过上海,更别说深圳了。

 

三、重庆创新指标严重落后  

 

“十二五”末重庆有效专利达到94975件,是“十一五”末的3.1倍,累计申请PCT专利33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31件,居全国第13位。

 

2015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13308件,连续12年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仅今年上半年PCT申请量更是达到9002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51.8%。

 

2014年,重庆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1.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0.64个百分点,仅列全国第14位,在西部地区也低于陕西(2.07%)、四川(1.52%)。

 


重庆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超过2%。而深圳和上海的目标到2020年,研发投入分别占GDP比重的4.25%和3.5%.

 

可以看到,重庆创新指标与人均经济指标一样,严重落后于深圳、上海。

 

四、重庆的商业活跃度不够

 

2015年重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47%,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71%,深圳为61%。

 

今年上半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10.2%,深圳同比增长7.5%,上海同比下降4.4%;第二产业增加值,重庆增长11.2%,深圳增加7.3%,上海下降3.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增长24.8,上海增长0.7%,深圳增长12.1%。

 

在"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重庆12企业上榜,其中龙湖排名第56位,是“重庆军团”唯一进入百强名单的企业。

 

深圳18家企业上榜,平安、华为、招商银行分别以总榜单的第20、第39、第42位,跻身“深圳军团”前三位。

 

上海14家企业上榜,有3家企业位列前100名,分别是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东方希望集团,分别位列第8位、第44位和第83位。

 

目前重庆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驱动,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错,但民企的发展活力相比深圳、上海还不够,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重庆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410.2亿元,增长15.4%,占GDP比重提高到9%,占全国第4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1.8%,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目前,重庆正在着力打造全国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这将给我们带来惊喜。


综上得出,虽然重庆近年来经济增速频频领跑全国,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从人均指标看,却依然远远落后深圳、上海。全市的创新氛围,企业家精神,民企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重庆正在多措并举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并确立了十大战略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传统工业升级改造。加快激活市场创新活力,给民企更多支持释放更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将是重庆未来的重要工作,



文章来源:新周刊、重庆马路社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

微信编辑:陈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