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眼
向世界讲好中国化妆品故事。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青眼

重磅!谁是微晶化妆品的“隐形冠军”?

青眼  · 公众号  ·  · 2024-03-09 12:27

正文


领军者

任何行业的技术发展与繁荣,都曾走过从粗放式生长到规范成熟的历程。

去年12月,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普通化妆品备案问答(五十一期)》,对于微晶或微针类产品是否属于化妆品进行了界定。这也意味着,海绵微针类产品或将被踢出化妆品目录,该界定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

但在中科微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微针)副总经理杨国忠看来,却是利大于弊,“这标志着微晶、微针类产品得到监管部门的注意,有利于微晶化妆品的长期健康发展”。

近年来,以中科微针为代表的微晶化妆品企业,通过不断加强研发与生产能力、推动起草相关团标,打造自有品牌等方式,持续推动微晶化妆品的市场教育,助力市场的规范发展。

青眼注意到,成长于功效护肤时代的微晶化妆品,随着监管的不断健全,如今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并悄然步入大规模应用的前夜。


中国科学院博导创立

微晶化妆品发展迎机遇





回顾微晶化妆品的兴起,与微针给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早在1958年,美国人Alan Richard Wagner就提出微针皮内注射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但直到1979年专利过期,都未有突破性进展。

而在大洋彼岸的另一边,以中科院理化所博士生导师高云华为代表的科学家,在2003年开始了紧密的技术攻关。

彼时,高云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MEMS重大专项,明确单晶硅微针透皮给药技术立项后,便投入到微针透皮给药技术研发中,并将中科微针作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最终实现了对聚合物微针透皮技术研发、中试生产及规模化生产服务平台建设。

而在近年来,随着成分党的兴起,以及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高,中国美妆市场大步迈入无功效不护肤的时代,微针透皮给药技术在化妆品领域也迎来了落地开花。

事实上,要让消费者感受到切实的功效,在选择高活性、功效强大的原料成分之外,消费者皮肤对于该功效成分能否有效地吸收,同样至关重要。

青眼梳理发现,目前促进皮肤对于功效成分的吸收路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于功效原料本身进行技术处理,使其功效与吸收效率能够有所提升,例如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超分子技术。另一种则是借助工具,作用于皮肤,使其能够更好地吸收,将微针透皮给药技术用于化妆品领域的最新成果——可溶性微晶贴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科微针

据杨国忠介绍,可溶性微晶贴作为微针给药技术在化妆品领域的转化成果,是通过将有效成分制成微米级的点阵凸起,以物理方式无创、可逆地降低角质层密度,并在皮肤角质层上局部形成微米通道,使得护肤效率显著提升。

作为一项发展时间较短的技术成果,美妆市场对其反应可谓热烈,展现出了旺盛的需求。目前,据化妆品监管APP显示,以“微针”为关键词共有4191条数据,“微晶贴”则有633条数据。

然而,由于微针、微晶类产品尚无明确的官方定义,且市场发展迅猛,宣传夸大现象时有发生,最终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

去年12月,广州市监局明确表示,宣称微晶或微针类产品,如使用水解海绵等微小的针状原料或相应生产工艺技术,使用方法通过扎入皮肤发生效果或进行产品渗透,非施用于皮肤表面,该类产品则超出化妆品定义范畴。

青眼注意到,这或是地方监管部门首次对于微晶或微针类产品进行概念上的规范。对此,杨国忠认为,“该通知或主要针对海绵微针产品,可溶性微晶贴由于针高有限,只能达到处理角质层的深度,而非破皮的概念。”

“行业发展太快,主要是让企业检查自身是否存在夸大宣传的情况,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杨国忠补充道。

显然,面向未来,监管部门对于微晶或微针类产品的规范势在必行,可溶性微晶贴也将伴随着法规的健全,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领衔起草《可溶性微晶贴》团标

首创柔性可溶微晶贴量产工艺





行业的规范发展,除了监管部门的介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也应主动承担起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责任。

青眼注意到,自创立以来,中科微针始终积极推动可溶性微晶贴在概念标准上的规范与统一,旨在为行业长期发展扫除障碍。

2022年3月,在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的指导下,并由中科微针担任编写工作组组长的《可溶性微晶贴》团体标准正式实施。青眼注意到,相关起草单位还包括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优微(珠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悦肤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
中科微针担任《可溶性微晶贴》团体标准编写工作组组长

杨国忠对青眼表示,“《可溶性微晶贴》团体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围绕微晶产品研发开展的团体标准,彰显了中科微针的行业领军地位。”

在推动行业向好发展的同时,凭借着深厚的研究背景,中科微针不断加强自身在研发、生产方面的建设,竞争优势越发凸显,迅速成长为行业头部企业。

例如,在研发方面,中科微针始终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目前已拥有最全面的微针技术储备,涵盖三大类6种微针技术以及多种工艺,可以满足不同成分的微针制剂需求,并拥有50余项国内外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微针还对于可溶性微晶量产工艺进行了大胆创新。据悉,可溶性微晶量产的主要难点在于均一、稳定的制造工艺。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模具塑形法和拉伸塑形法。

然而,模具塑形法在填充过程中容易产生填充不完全的气泡、针体形态不完整或针体折断等问题,而拉伸塑形法工艺可在常温下实现针体固化,能够较好的保持产品活性,但也存在配方开发难度大、针体形状无法定制化设计等问题。

为此,中科微针首创的柔性可溶微晶贴快速成型的常温印刷工艺,实现了微针贴片宏观形状和微观结构的一步成型,同时满足了批量化生产中活性物质负载均一和较高的生产速率需求。
中科微针首创柔性可溶微晶贴快速成型的常温印刷工艺

除了在研发上具有深厚的储备,中科微针的生产能力也不可小觑。据介绍,目前中科微针拥有北京、重庆两大研发生产基地,其中北京生物医药基地占地四千多平米的综合研发基地,拥有全球产能最大的中试线,年产能2000万贴,将自主创新的可溶性微针技术从实验室级别蜕变为工业化量产,解决可溶性微针产业化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微针在重庆注册的子公司中科微针(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则占地面积八千多平米,拥有年产能1.5亿贴的GMP自动化生产线,是全球最大的微晶贴生产基地之一。

凭借在微针领域的深厚积累,2022年3月,中科微针获得阿里巴巴领投的亿元A轮融资,助力其进一步的发展创新。

强大的研发实力与傲人的产能,如同中科微针发展的两翼,使其能够持续领先行业,助力客户始终占得市场先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