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
北大是常为新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中国早餐第一大省:真香!但不养闲人 ·  5 天前  
阿昆的科研日常  ·  AI时代,我可以停更了… ·  5 天前  
阿昆的科研日常  ·  AI时代,我可以停更了… ·  5 天前  
群学书院  ·  汪曾祺论吃蟹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

张帆,亚军!

北京大学  · 公众号  · 自媒体 脱口秀  · 2024-11-29 10:41

正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三千年前的儒生’”

“欢迎大家来到‘帆姐直播间’”

......

脱口秀、东北话、犀利锐评

北京大学第七届主持人大赛决赛的舞台

亚军获得者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生张帆

幽默引发现场阵阵爆笑

多角度展示着主持人的无限可能

而在奖杯与欢乐背后

是她二十年热爱的沉淀

从儿时的小记者和主持人
到进入北大参加学生朗诵与表达艺术协会
再到累计十余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

语言、表达、沟通

贯穿她成长的始终

01

做言之有物的表达者

张帆与主持结缘,始于她小时候作为小记者和主持人的经历。她在家乡电视台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发声、吐字,登台主持。凭借对新闻的热爱和出色的写作能力,她还成为当地日报社的小记者,开始发表文章、参与采风。童年的这些实践,为她的表达之路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张帆获评“优秀小记者”

她将这段经历视为一场寻找自我的旅程。在不断输出的过程中,她意识到,“无论是笔头下的文字,还是口语传播,表达的本质是认知自我。每一次表达,都是对思想的梳理,也是对自我边界的探索。”张帆回忆,这种探索让她的自我意识更早萌发。与此同时,她发现,“表达”也促进了“学习”的深入。

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会自然而然地去学、去看、去体会,这种持续的探索,让成长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积累。

从小学到高中,表达与学习始终相伴相生。2018年夏天,她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录取通知书,从辽宁来到北京,踏上了一段未知而期待的旅程

进入元培学院学习新闻与传播专业

主持元培学院新生实践之旅

带着幼年种下的热爱,来到北大后,张帆努力抓住每一个可及的舞台,尽情享受表达的魅力,并于其中,深入对话自我,觉察、反思、践行真实的内涵

主持2023·INNO CHINA产业创新大会——金融科技创新论坛

主持2024年元培书院嘉年华

参加北大第七届主持人大赛,似乎是命中注定。偶然刷到初赛报名通知,张帆毫不犹豫报名。从五月到十一月,她一路从初赛到决赛,在不同舞台的表达中不断前行,磨砺能力,也体悟思维与语言碰撞的力量

张帆在主持比赛中的表现贯穿一个字——“真”。在她看来,真正优秀的主持人是靠真诚打动人心。她说:最后站上舞台的主持人,努力和天赋总是并存的,但唯有真诚,才能让每一次表达都独一无二。

第一轮自备主持环节,张帆结合自己在新闻传播求学中的真实困境,在“帆姐直播间”里,她直面当前新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她认为,在新时代,新闻理想不应拘泥于传统场域,而是要在更多可能性中嫁接,灵活寻找实现路径。坚持的道路固然难,但灵活嫁接,或许能让理想开出新的花朵。

即兴环节中,张帆被要求在世界读书日的街道活动中推荐一本书。她将场景设定在家乡,用一口熟悉的东北腔、最接地气的话,讲出了最直白的道理。她结合儿时读书的经历,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不爱看嗷,书啊,就是小地方的孩儿们,撕开通往全世界的一个口子”。同样来自东北的元培学妹厉烨感慨:“那一刻感觉已经不是在比赛现场,而是一键穿越回了东北老家,是一场“声临其境”的真实对话,而不是一场表演。”

才艺展示环节,张帆在比赛前四天临时决定挑战脱口秀——一个她未曾尝试却一直向往的表达形式。原本计划演唱歌曲的她坦言,歌声虽然能够传递情感,却难以完整呈现她想讲述的故事。而脱口秀,则能让她直接还原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脱口秀能展现直白与真诚,这是无可替代的。

作为八年的脱口秀爱好者,在本科室友姚梓晗和北京大学学生脱口秀协会的支持下,张帆仅用四天准备,就完成了自己的脱口秀首秀。在现场给观众们分享了一段自己高中时的趣味故事,现场爆笑不断,让所有人记住了这个来自东北、有趣且有韧劲的女孩。

有趣更有料,在第二轮嘉宾互动与第三轮抢麦中,张帆始终以真实为底色,用勇气诠释了表达的力量。在主题为《儒藏》的《典籍中的中国:第三季》节目中,她创意化身为三千年前的儒生,与评委老师展开一段“多元人格”的欢乐对话;针对“八个瑞士卷”的热点讨论,她首先用传播学理论拆解其流量传播的逻辑,其次真切表达:“性别议题在今天往往成为矛盾和情绪大量涌入的出口,一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密集母职、家庭劳作等被忽略的问题得到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警惕其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学会甄别真伪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通过具身化的经历与深刻的思考,张帆在抢麦环节进行了极富洞察的表达。

为热爱低眉耕耘,它终会化作星河烂漫,洒满你的前路。谢谢热爱,把‘主持人’的称谓,又安置在了‘张帆’的前面。”大赛落幕,张帆在朋友圈顶置了这样的一段话,为二十年的热爱,画下一个满意的逗号。

在主持人大赛的舞台,张帆力行着自身的表达理念,借助各种表达内容、形式与方法,探索表达的深度与广度,传递着“言之有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02


在北大,成为更好的自己

“北大就像一片广袤的旷野,你可以自由地奔跑和尝试。”在北大,诸如主持人大赛一类与表达、与舞台有关的经历,是张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七年里,不可或缺的生命构件。

来到燕园不久后,张帆便加入了北京大学学生朗诵与表达艺术协会(简称朗协),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温暖的大家庭中潜心于表达、以“星火”编织“燎原”的热烈版图

2022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她作为学生代表,深情朗诵《读中国》;同年五四青春诗会中,她在创意节目飞花令情景剧《星火中国》中饰演陈独秀之妻高君曼女士,活动得到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微博、北京卫视等各大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此外,她受邀参加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作为北大学生代表担任领诵,与其他高校的同学,共同献上《红楼誓言》;她还参演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北大红楼读书会》节目;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演讲十佳”初赛评委,并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开讲啦》节目中,以“好问青年”的身份问询景迈山申遗背后的点滴。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向全球化智库创始人请教关于年轻人创业的意见。在一次又一次表达中,张帆从稚嫩尝试到逐渐熟稔,她逐渐体会到,语言不仅是个人表达的工具,更是一种可以影响他人、改变环境的力量。

五四青春诗会朗诵

开学典礼朗诵

通过朗协成员的集体努力,2022年11月,北大学生朗诵与表达艺术协会荣获北大社团最高荣誉“品牌社团”称号。张帆作为骨干,也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团干部”

在北大的学习和实践中,张帆对“表达”的理解不断拓宽。主持人不只是站在舞台或演播厅里拿着麦克风的角色。“表达是一种力量。它连接个体与社会,连接过去与未来,也连接理想与现实。”

通过我的表达,我希望成为时代的一部分

舞台上的表达之外,张帆同样以多种方式,融入、参与与传播着新时代的青年表达声浪。不止用声音传声,更用文字、用影像去记录、去输出、去讲述在老师的指导下,她研究了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偶然新闻曝光对公众COVID-19知识获取的影响,并以第二作者身份共同撰写了相关论文。该研究成果先后被AEJMC国际会议SSCI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接收,从学术视角,传递时代变化的洞察表达。

作为2022级国际新闻传播专硕班班长,张帆与同学一起前往福建溯源海上丝绸之路。参访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走访船政文化城的绘事院、轮机车间、船政文化博物馆;走入“里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表达的舞台不止是聚光灯下的璀璨,更是真实世界里流淌着的鲜活。在行走中观察、思考、提炼,她在周承乾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反复讨论总结、共同探讨向外传播与输出的最佳形式,最终,一起在新华社刊发了相关英文稿件。该文被中国政府网、求是网、非洲通讯社等几十家家境内外媒体采用,并且被选为新华社每周外国专家表扬稿。从国际视角,投身中国故事的创新叙述。

从本科到研究生,她参与了多个社会实践团的项目,从团员逐步成长为领队。她曾前往浙江绍兴、江西吉安、山西忻州、山西大同、安徽祁门、福建各市、上海和香港等地,围绕不同主题展开调研和实践。这些实践让她得以近距离观察真实的中国社会,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理解。

福建调研

生命不息,表达不休,人生的列车不停向前,表达做以动能,进入多元时空, 体验各站沿途风景。

03

一辈子的事业

北大十佳主持人、朗协理事长、学生会骨干、住宿辅导员、优秀志愿者、北大反诈宣传大使、奖学金获得者等,都是张帆不同的身份符号。除此之外,她还是一名在社交媒体平台累计拥有十余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

作为一个时代的表达者,一个想做新闻与传播的人,我希望在一方空间能有一个小小的自我表达的平台。

大四保研后,张帆利用空闲时间,结合高中时期的积累、大学学业的磨砺与社会实践的体悟,尝试开启自媒体内容分享之旅。她创建了一个以教育与成长为主题的正向账号,用自己的经验与思考与更多人交流。陆续发布几条精心制作的内容后,张帆便得到了积极的反馈——粉丝数持续上涨,有人私信求助困惑,有人因为她的分享最终圆梦北大......表达的意义,在点滴间得到具象化的体现。

社交媒体互动

对于教育与传播领域的交叉关注,是张帆一直在做的事情。她此前曾参加北大教育学院的“明师计划”项目,去做过支教,也到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实习教课。在受到大量关注后,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深化,她愈发感觉“要输出与关注度匹配的内容,加强自我的学习,做好内容的传播”。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是改变学生命运的契机。而我目前所努力的一切,是在一定程度上弥合教育资源的差距。”在她看来,教育不仅是一堂课的传授,更是一场思想的赋能

作为教育内容分享者,张帆在无数个时刻,成为了与他人对谈的“老师”。而在她学习成为老师的路上,也受到了许多老师的帮助与指导。

以“广告学概论”为起点,张帆开启了与其导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的师生情。亦师亦友,在其评选挫败时,导师会送上真挚的关心与中肯的意见;在她担任“创意传播管理”课程助教期间,在导师带领下,她进入数字公益传播这个全新领域,收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收获。从福建到新加坡,从北大南门走向世界,一起探索学术,一起体味人生。

张帆与导师陈刚合影

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老师开设的“东西联大”课程项目中,她与来自北大、清华、人大、中传的新传研究生一起读书读史,学新闻业务“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在联大校训的指导下,他们还走出去,进行新闻实践,高温夏季,与外卖员同行整天,了解高温补贴问题;在协和医院,成为临终关怀志愿者,直面人生尽头的探讨......

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影响学生的当下,更在于塑造他们的未来。这种传承与反哺的关系,让张帆对“表达”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连接,是用语言、知识和关怀触及他人心灵的力量。

“东西联大”毕业

人生嘛,就是经历。而表达,是一辈子的事情。

在张帆的世界里,表达宛如一条流动的河流,蜿蜒穿行于思想与情感的交汇之处,形式多样却内核统一。从文字到口语,从脱口秀中蕴藏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的起承转合,到自媒体中灵动的符号、图像与技术,表达的每一种形态都为她打开了通向人心深处的大门

对她而言,表达的意义是多重而深远的。它是思想的桥梁,通过精准而有力的语言,促成智慧的碰撞与交流;它是情感的触角,用声音与文字的温度释放内心深处的共鸣;它是一场自我实现的旅程——在倾诉中,她不仅让世界认识了她,也在倾听中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然而,张帆的表达并不止步于个人的层面。

真正优秀的表达

必然肩负起更广阔的使命

它应能激发灵感

为迷茫的心点亮希望

亦应能改变观念

为固化的认知带来破冰之力

更甚应能促成共识

为复杂的社会架设理解的桥梁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隐形力量

这是张帆的期待

也是她作为一名表达者的不懈追求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采访 | 束韵哲

文字&排版 | 张祺祺

责编 | 戴璐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