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对外(要成为)一线大厂自诩的三线公司吧,说起来一百来号人,也算是家大业大,这两年看着大厂的同行们都在降本增效,准备过冬,那当然也是要紧随潮流。
分管这事的副总,本着不养闲人和搂草打兔子的两大大原则,核心业务的人员毕业操作进行之余,正好手头有一个人脉介绍,寻求入职。这个要入职的本人呢,是个也很上进的官三代,自然而然盯上了非核心业务,但是也很重要的,主打和政府打交道,进行各类资质,文书,合规申请等等操作的总务下的某个工作小组的优化事宜。
这个小组的核心,就一个年近47岁,在公司深耕这方面业务九年的大叔。大叔虽然是初创时期的老员工,但是本身就一普通人,当年招他的领导也早就离职。没啥背景,也谈不上什么派系,最大的优点就是熟悉各种合规,资质申请业务,从合作伙伴到政府相关的流程,而且和具体的办事人员关系良好——本来这方面的业务就这一个小组,一共三人,熟悉业务流程的优点如此突出,虽然正好卡着要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节点,正常来说降本增效什么的,应该和这大叔无关。
问题是,从副总的认知来看,政府关系嘛,核心不就是关系二字?手头这不正好有个叔叔伯伯都是官场大佬的,还谋求上进的年轻大美女等着进入,而且本来就是个某种意义的养老岗,这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签不是更养老?平常增眼闭眼也就算了,现在就正好是运作进入的时机。而且这种部门都果断的降本增效了,对其他业务山头的人员优化推进,也颇有敲山震虎之效……
具体过程就不用多说,总之大面上算和平分手,大叔虽然不情不愿,但是总归是人走茶凉,拿着还算不菲的离职补偿而去。官三代上进小美女也顺利入职,带着之前三人小组还留下的一个忠诚与大老板的老员工,准备大展拳脚……
然后就不出意料的出了意外,首先是要加人手,毕竟琐碎的杂活之前是大叔+流水状态的新人小伙子+只能当五分之一个人用的老员工。小美女自己再怎么追求上进,顶着也是管理者的头衔,而且宝贵的时间,是要拿去巩固重要的这局那长的叔叔伯伯,这总那总的合作伙伴,也不太可能亲自干杂活,本身也是背景深厚,申请两个正职两个实习,理所当然吧?
所以,虽然都大动干戈的腾位进人,这理所当然的需求肯定特批满足。人员优化?降本增效?公司干这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业务效率,用更好的人才换掉落后的人,而不是单纯看中节约的那点钱!
那么,业务效率提高了吗?
两个产品的备案手续一个子发行公司的资质申请,一个倒是很快就拿下,但是另外一个现在按部就班三个月了还是没结果,项目那边眼看着就根本快猝死了,当然叫苦连天,讽刺总办都找的啥人?这也办不了,那也办不了——为什么办不了?问就是,我们是严格按照工作交接的章程走,可xx局那里,答复正按正规章制度走,时间到了自然就能办成了,另外一个就是,哎呀呀,某前置审批需要的资格,之前发这玩意的主管部门已经撤销合并,不管这方面业务了。但是这资格本身并么有废除,另外一边资质申请还是需要,新政策出现了死锁,所以流程上的“他们”除了等鬼知道的哪个上级们出政策,也没有办法。
可是对这方面有了解的朋友应该也知道,如果你完全按照某有关部门或者大合作伙伴的流程规定去办某个资质申请,人家说要多久当然就得等多久,但如果真这样老老实实等的话,那这份工作也就不需要这些有门路有关系的人来做。同样的历史原因下,政策死锁或者打架是常见状态,之前要么走收购,要么去异地,要么胆子大点小违规也是司空见惯。
现在的问题就是政策死锁的,是新人按着政策走,但是新政策里出现了死锁,因为正经走流程放上了台面,既不能撤回也没什么绕过去的手段。而审批加速那一个,新人手头的关系肯定有,但是来头可能确实有点大,也可能有人指点过,所以要不要在这种事情上常态化的去动用那种级别的关系?从结果看,想上进的官三代小美女的选择,看起来就是不麻烦叔叔阿姨,只管流程按部就班了。
总之,听下来,这真的就是一个皆大欢喜,裁员广进,降本增笑的故事——除了那个副总,以及这家公司里牵连到的项目团队。
也算是可喜可贺了
——我是分割线——
谢谢大家看到底!如果看完我的杂谈文字野路子经验,你也有感触,欢迎点在看、关注、分享或者给点个「赞」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