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新闻广播
新闻,资讯,视角,观点……我们在北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电商头条  ·  阿里有情况,针对商家问题,高管紧急开会研究 ·  7 小时前  
掌上铜山  ·  加码!消费补贴持续升级 ·  20 小时前  
掌上铜山  ·  加码!消费补贴持续升级 ·  20 小时前  
说财猫  ·  是谁逼得刘强东,又做外卖又干滴滴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新闻广播

羽绒服没羽绒,羊绒衫没羊绒!央视再曝光——

北京新闻广播  · 公众号  · 电商  · 2025-02-16 21:2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通过调查报道了一些直播间销售的声称100%山羊绒的服装实则不含羊绒,以及一些劣质羽绒服的存在情况。文章指出,商家为了增加销量,通过虚假宣传,用普通针织服装冒充羊绒制品销售。此外,还存在用猪毛、狗毛等杂质增重的劣质羽绒服,不仅欺诈消费者,还无法保证健康安全。报道呼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查处不法商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直播间的羊绒产品宣传与实际不符。

一些直播间销售的声称100%山羊绒的服装,经检测不含羊绒,而是化纤制品。商家用普通针织服装冒充羊绒制品销售,涉嫌虚假宣传。

关键观点2: 羽绒产品质量问题严重。

市场上存在大量劣质羽绒服,用猪毛、狗毛等杂质增重。这些产品不仅欺诈消费者,还无法保证健康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产品标称的“绒子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方可被定义为“羽绒”。

关键观点3: 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整治行动,查处不法商家。已有地方开始行动,对涉嫌造假的商家进行立案调查,类似行动应在问题反映严重的地方广泛铺开。


正文


羊绒是一种比较珍贵的动物纤维,通常取自山羊身上的细软绒毛。一只成年绒山羊一次只能产出300克羊绒,因其产量稀少,山羊绒被誉为“纤维中的钻石”或“软黄金”,产品价格通常较为昂贵。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带货直播间当中声称为100%山羊绒的服装售价却异常低廉,并且由于价格优势,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购买。那昂贵的原料成本之下真能售出这么便宜的纯羊绒服装吗?记者进行了调查。



正品羊绒衫打一折

是真的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直播间标榜为100%山羊绒的服装售价异常低廉。因其具有价格优势,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购买。

在一个宣称销售羊绒衫的直播间,销售人员表示他们卖的是百分之百纯羊绒,没有化纤。


在另外一个销售所谓羊绒裤的直播间,记者看到,屏幕上用醒目字体打着“100%羊绒”的宣传语。据销售人员表示,为了清库存,这款羊绒裤的售价只要一百多元。


而在另一个销售所谓羊绒制品的直播间,记者看到,醒目位置打着“正品羊绒一折”字样,销售人员手中拿着的一件所谓羊绒衫,水洗标签上标着“成分100%山羊绒”,其售价88元,销售人员表示,质量可对标商场千元以上产品。


记者调查发现,近一段时间,类似这样低价销售所谓100%山羊绒制品的直播间不在少数。然而真如这些销售人员所说,他们销售的针织服装是物美价廉的羊绒制品吗?

为了验证直播间的说法,记者从不同直播间随机购买了7件宣称100%山羊绒的针织服装,送往在轻工纺织领域的权威检测实验室,分别对7件样品的纤维含量、标识说明进行检测。


上图这件在直播间中宣称采用鄂尔多斯A类纱线制成的所谓羊绒衫,其产品详情页上显示“面料材质羊绒100%”;服装吊牌上标注“成分羊绒100%”。然而经检测,这件所谓羊绒衫的纤维含量实测为:腈纶50.0%、聚酯纤维29.5%、锦纶20.5%。也就是说标称100%山羊绒,实际为化纤针织衫,其中一根羊绒也不含。


而这条羊绒裤,带货主播在直播间宣称“100%羊绒,同行用化纤,他们是真羊绒”。产品页面和吊牌上均显示“成分100%山羊绒”。经检测实际的纤维含量为粘纤28.8%、聚酯纤维28.7%、腈纶24.4%、锦纶18.1%,也不含羊绒成分。

除了这两件样品之外,记者此次送检的另外五件标称百分之百羊绒的样品同样未检出羊绒。

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轻工纺织服装检测部工程师 周宏水:我们这一次接收了7个样品,其中有2个样品含有少量绵羊毛,5个样品是纯化纤,也就是说7个样品均不含有山羊绒成分。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山羊绒含量在30%及以上的产品才能称之为羊绒制品;山羊绒含量达到95%及以上,疑似羊毛小于或等于5%的产品才能标为100%山羊绒或者纯山羊绒。

调查至此,记者发现,目前在一些直播平台,一些商家为了增加销量,通过虚假宣传,用普通针织服装冒充100%山羊绒制品对外销售。


商家以次充好
耍起“羽绒消失术”





除了羊绒产品被曝光,冬季寒冷,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但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甚至出现采用“飞丝”来鱼目混珠,冒充“羽绒”。 所谓“飞丝”,是指在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

▲“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图/央视截图

此外,还有所谓的“吊包绒”“手感绒”——从名称就不难看出“作假”的意图。而这种劣质填充的衣服,其实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羽绒服。依据国家标准(GB/T 17685 - 2016)规定,当产品标称的“绒子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方可被定义为“羽绒”。与合格的“绒子”相比,不达标的填充物在保暖性能上大打折扣。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出于压低成本的考量。比如有厂家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同样一款外观的羽绒被,充“90绒”,成本需要800元,充“高丝”,成本只要400元。把廉价羽绒服当作正品卖给消费者,厂家自然可以赚取大把的“黑心利润”。
除了填充物之外,厂家的一连串造假手法更是堪称“全方位”:吊牌、检测报告,几乎全都可以造假,有工作人员甚至声称“我让他做啥标就做啥标”;一些商家甚至和直播间勾兑,主播展示的样品是“好绒”,但是发给消费者的全是劣质品,并和记者称“摸不出来”“看不出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