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时期,一批港口工业城市得到发展。时至今日,全世界范围内的港口工业城市大多面临转型发展的问题。德国汉堡的城市更新活动,使得一个以航运、工业为主导的港口工业城市,成功转型成为由商业、科技、文创和旅游产业等共同支撑发展的综合型城市,再现了城市活力。
受到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德国研究联合会共同设立的中德科学中心的项目资助,我与德国汉诺威大学Martin Prominski教授带领着中德合作研究小组,对汉堡进行实地考察。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德国汉堡作为港口工业城市的更新之道。
德国汉堡易北河畔的浮桥
德国汉堡是一座典型的内海港工业城市,为汉萨同盟成员,是北德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西欧、北欧、东欧之间的门户,拥有欧洲最大的港口之一
——汉堡港。汉堡城市更新的特点是以可持续理念为指导,运用现代城市设计方法,为不同的城市滨水区域制订不同的更新方案,其
经验可以总结为
“蓝绿融合”“新旧融合”和“产城融合”等三个方面。
汉堡城市结构呈现沿轴线放射而形成的环形圈层布局,其空间布局的最大特点便是
“蓝绿交融”,城市内部有长达60千米
的水道以及
2625
公顷的公园绿地。水系、绿地、建筑比例大体保持一致,政府部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限制新的土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基底。
德国城市更新采用的是公私合作的城市开发机制,由政府主导,设计方竞标,投资者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由政府部门和公众投票确定,必须符合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投资者需要先请设计公司对竞标地块进行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审批、得到建设许可之后方可开工建设。
汉堡的城市更新在时序上十分重视分阶段的成果。例如在港口新城项目中,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分时期、分区块逐步进行开发,整个项目被划分为
8个部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全部有序地改造完成大约需要20年时间,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全部单独进行招标。这样既可以保障项目建设的质量,又可以在建设过程中根据新的发展需求和变化
进行调整,保证各自的独立性和前后的一致性。
大面积的绿地和纵横贯通的运河水系使汉堡成为德国绿化最好的城市,全市绿化覆盖率在
56%以上,拥有120多座公园,21.5万棵城市树木,其中有上千棵行
道树来自市民的直接捐赠。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汉堡还提出了长达
20年的“绿色网络计划”,旨在将占地面积约6880万平方米
的城市中心改建成一个多功能绿色城区,消除过多的机动车辆,将硬质地面重新建设成公园、广场等休闲区域。各个休闲区通过绿道连接在一起,绿地系统直通城市居民的家门口,居民出行可以自由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专用公共交通工具。
德国汉堡易北河滨水港岸景观
除绿色的主调外,汉堡还有着亲水的一面,水体区域面积占据主城区的
1/3以上,滨水公共空间承载着汉堡市民大部分的户外活动。历史上,汉堡曾多次遭遇洪水侵袭,为此城市规划师重新思考人和水的关系,在易受潮汐侵袭的地方加固防波堤;在港口地势低的地方建设浮岛码头,桥梁和地面都可以随水的涨落而起伏;在滨水商街、广场等公共活动区域抬高地面。同时,滨水建筑首层只允许作为公共用途
,且外立面无论是玻璃墙还是水泥墙都必须满足一定的防洪标准,建筑二层一般也会设有大平台,可以在汛期洪水来临时成为临时出入口。
在绿色环保的建设方面,汉堡于2015年开始实施“绿色屋顶”项目,以增强环境保护效果、改善城市小气候及美化城市景观。改造后的屋顶可以利用太阳光能和热能使建筑物的能耗降低,此外绿化装点后的屋顶还可以成为儿童玩耍的场所。
立于易北河两岸的哥特式红砖结构建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仓库街区之一,也是汉堡的第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原来的一部分商业用途被保留,而大部分则经过改造,为服务性行业提供场所,如餐馆、咖啡馆、剧院等。新功能的植入一方面提升了地区活力,另一方面提升了旅游吸引力,使仓库区成为汉堡市重要的旅游景区。
如今,汉堡最著名的公共建筑莫过于屹立在易北河畔的易北爱乐厅。易北爱乐厅于
2017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因为有政府补贴,
所以门票低廉,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以走进这里活动。距离地面
37米高处
,设有一个
360°的全景观景平台,在此处眺望汉堡城市中心,视野极佳。易北爱乐厅造型独特,如一艘扬帆的航船,又如一只轻巧的白鸽,如今已经成为汉堡新的精神象征和城市地标。
德国汉堡易北爱乐厅外景
汉堡的老城区围绕汉堡港形成,
19世纪开始跨过河流向西扩张。老城区内,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错落有致,传统风貌
得以延续,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受政策影响,老城区的城市天际线保护完好,
6个高耸的尖顶分别为5座钟塔和1
座市政厅。新建筑受严格的色彩、材料、高度等导则控制,在色彩上以红、棕、褐等颜色为主,在用材上与传统红砖材料相仿,在高度上分区域对新建筑进行限制,但对建筑形式和建造手段不进行限制。这些做法既保护了历史城区风貌的完整性,也可以使人们很清晰地分辨出新、旧建筑或者同一建筑的新旧部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汉堡整个城市具有非常丰富发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系统,几乎所有汉堡市居民在出门不到
300米的地方就能享受高服务质量的公交系统。
未来,汉堡将再次扩展城乡间的快速交通换乘系统,使城市与郊区联系更加紧密。水上交通方面,传统码头被重新利用,作为水上游览的船只停靠点,汉堡的水上游览环线每天定时往返于
10座栈桥,途中停靠点包括港口博物馆、仓库城区、港口新城、船上博物馆等
景点。汉堡便捷的水陆交通不仅连接了新旧城区,也方便了市民出行和游客游览。
威廉斯堡
“跨越易北河”项目是汉堡一项极具远景和雄心的规划,其目的是将汉堡城市南北区域进行贯通,形成从哈尔堡内河港到汉堡市中心的南北大轴线。“跨越易北河”计划意在改善这一复杂区域内的人居环境,吸引更多城市居民来此定居。目前已有大量
建设项目获得成功,尤其是针对垃圾处理和环保能源供应方面的高科技项目,并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推广。
位于汉堡东南部易北河南岸的哈尔堡内河港地区实施了由港口工业区向高科技产业园区转型的城市复兴项目。由于该区域建筑大部分为工业遗产,政府曾多次举办城市设计竞赛,以求最优方案。规划部门首先分析了区域具备的优势,包括:
①交通系统发达;②与水相邻;③曾为海上货轮港;④区域面积没有明确限制;⑤地价比较便宜。据此制订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沿水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同时提供工作岗位和住房。
哈尔堡历史建筑改造成的高科技孵化器
项目顺利开展主要依赖以下三个方面:①依托邻近的哈尔堡理工大学,吸引研究人才,促进科技创新;②定位为一个实验性的城市设计项目,重视公众参与,缓步推进;③将在这里建设一个微电子产业园区,发展电路、软件、信息和媒体产业。最终这三方面造就了哈尔堡内港新的时代。港口新城打破了市中心单一的商务和购物区格局,除写字楼、住宅、商铺,还建有音乐厅、博物馆、学校、酒店、公园、游轮码头等配套服务设施,可以同时实现居住、零售、餐饮、商务、休闲、旅游、文化等混合功能。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也可以减少市民的通勤成本,形成舒适的步行街区,发展环保社区。
对于汉堡来说,港口的产业和经济在变得多样化的同时,地方经济对港口本身的依赖性逐渐减弱。汉堡没有随着城市转型而完全
“去
工业化
”,而是
实现了从码头服务、集装箱堆场、仓储服务等下游产业到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专业机构等上游产业的迈进。同时汉堡市政府着力培育新兴绿色、信息、文创产业,努力调整港口经济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的比重,实现城市竞争力可持续增长。
(本文图片由北京大学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研究实验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