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回顾了历史上的三鹿奶粉事件,讨论了毒奶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随后对比了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在事件后的表现,并分析了乳制品行业的需求和医药行业的特性。接着转向近期长生生物疫苗事件,指出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高和利润来源,以及疫苗行业的垄断情况。同时强调了加强监管的重要性。最后提到了证监会的退市条例修改和对医疗问题的长远看法。
文章对比了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市场表现和股价变化,指出伊利股份恢复较好,蒙牛乳业则有所衰落。
文章分析了医药行业的研发成本高、准入门槛高、疫苗销售利润高等特点,以及疫苗行业的垄断情况和民营资本进入的状况。
文章最后提到了医疗问题是全球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近期有疫苗事件,但长远看医药板块仍旧是热门。
01
近期,长生生物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然而国人还记不记得之前的奶粉事件?
十年过去了,仍然有多少家长争着抢外国奶粉?又有多少人敢给孩子喝国产奶粉?
咱们暂且来谈谈历史上的毒奶粉给资本市场的影响吧。
刚好船长看新闻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三鹿前董事长田文华狱中表现积极三获减刑,从无期减至不足16年。
2016年年底,三鹿前董事长田文华获第三次减刑,减刑期限为一年半,而此前媒体并未有过相关报道。
2008年,媒体首次点名三鹿奶粉,将其与肾病患儿联系起来,揭开了曝光三聚氰胺事件的序幕。2009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田文华第一次获得减刑是2011年,从无期改判19年。第二次是在2014年,获减刑一年九个月。
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历史:
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刊登《甘肃14名婴儿同患肾病 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的新闻,首次点名三鹿奶粉,将其与肾病患儿联系起来,揭开了媒体曝光三聚氰胺事件的序幕。
2008年上半年,甘肃、湖北、江苏等多地出现婴儿患有肾结石的病例,医生们发现,这些患病婴儿的共同点在于没有母乳之后,都在食用“三鹿”奶粉。
2008年9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派出的调查组确认“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能够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同日,石家庄市政府宣布称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粉”,系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为达标而添加三聚氰胺所致。原卫生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29.6万婴儿被查出患有肾结石,11名死亡的婴儿中不排除有6名与食用问题奶粉有关。
2009年1月2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三鹿前董事长田文华被判处无期徒刑。
然而,三聚氰胺的事件并不仅仅是牵扯到三鹿集团,
伊利、蒙牛、光明
等产品中也检测出有三聚氰胺。
02
那么当时的资本市场表现是如何呢?
这三家都道歉了,但是三鹿面临的就是直接破产归零了,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则是分别采取了以下做法:
伊利向经销商承诺负责全部损失,而蒙牛让经销商承担一半损失。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看蒙牛和伊利当时的情况如何?当年的股价暴跌。
但是今天的伊利股份似乎仍然如日中天,相比之前与蒙牛平分秋色的场景。
根据年报,而伊利实现680.58亿元销售收入,扣非净利润高达53.28亿元。2017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601.56亿元,扣非净利润20.48亿元。
其实乳制品应该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的刚需消费品,且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过后伊利股份迎头赶上,蒙牛乳业就此衰落,大家看他们的市值以及股价表现就知道了。
02
咱们再来看看这次的长生生物。
这次的疫苗事件,除了长生生物,还有智飞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华兰生物。
如果研究过医药行业的都知道,医药的研发成本很高,也就是说前期的投入大。
而前期的巨额投入就意味着:该行业准入门槛会比较高。
市场中的几家几乎垄断了整个疫苗市场,国内的疫苗几乎都给这几家所控制。
另一方面,医药行业还有一个共同点:前期的研发出来了,后面的生产成本就会降下来,而且是比较低的一个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