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
先看一段官媒的报道,就是前两天的事情,虽然不是在上海,但是仍然对我们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12月2日,湖南益阳沅江泗湖山镇发生了一起惨剧,晚上9点左右在卧室里一名12岁的小学生将亲生母亲杀害。直到第二天上午邻居发现后向派出所报案后才被发现。在卧室里面有大量的鲜血和打斗的痕迹,死者身上有很多处刀伤。
具体原因湖南警方和官媒也都报道了,我就再次来复制粘贴一遍给大家:
民警初步调查,在12月2日傍晚,该名男孩吴某因与母亲陈某争吵,男孩认为母亲对他太严格了。争吵逐步升级为反抗,母亲陈某认为小孩这么小就学会反抗自己,于是将男孩吴某打了一顿。然而此举并没有让吴某反省,反而激起了吴某更加激烈的反抗,而后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吴某一气之下到厨房拿了一把刀冲入卧室中将母亲陈某杀害。据邻居讲述,陈某的丈夫长期在外地打工,陈某自己带着吴某与两岁的孩子在这里生活。
这一幕人间惨剧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从我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一切的基础。
亲子关系不仅仅是现在鸡娃的基础,亲子关系良好的,父母和子女会在一切问题上合作非常愉快,包括孩子未来大学填志愿、找异性朋友、找工作、结婚等很多问题上都愿意和你协商,这时候父母的建议也容易被听进去。请注意,这里做决定的仍是孩子自己(将来找什么样的老公,有了小家庭、下一代之后全职还是不全职,关键时候是否跳槽等等),但是亲子关系好的,父母的建议会听;亲子关系不好的,父母越不同意,他们就要越是反着来。
往后去的事情我不说了,毕竟离大家太远。亲子关系和鸡娃有个千帆定理,很多人一定听过的--
没有亲子关系的鸡血最终一定是白斩鸡。
请注意,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叫溺爱。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非常幼小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用潜移默化、用以身作则、用耳濡目染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的就应该得到鼓励(这个和上学之后考了第一名就奖励欧美游,前三亚太游,前十新马泰游这种比较低端的奖励方式是有截然不同的意义),鼓励并非是奖励,而是让他知道,这是对的,爸爸妈妈很高兴,时间长形成习惯他就自动按照这个做了。
而错误的必须要指出错误并且惩罚,比如垃圾没有入垃圾桶,任凭小孩子无论多么耍赖,多么笑靥如花,请他走近垃圾桶,捡起瓶子扔进去,这些是必须
温柔而坚持
的。作为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必须要做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小时候很小的时候先把自己做好,不给家庭添乱,比如进入屋子换拖鞋后将鞋子放在鞋架上,玩玩具之后放回原处。等到小学了,可以做一些自己的家务,比如自己的衣服自己叠,高年级可以尝试洗菜、淘米等。什么只要学习好妈妈就开心,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什么都答应,这样的孩子长大将会很可怕,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要么有本事连读10个博士学位一直到60岁退休,否则终究要独立生活的,麻烦事可以想象。
所以我一直说,幼儿园小、中班左右到小学2、3年级为止的这5、6年时间是孩子三观、习惯初步养成的黄金时间,这几年父母花再多的时间陪着孩子都是应该的。习惯和三观正确的孩子在3年级之后就会慢慢放手。这样到了初中之后才可能彻底放手。当然,这个陪伴必须是高水平陪伴,那些1年级天天就陪着孩子写作业的甚至有事没事家里就传来100分贝噪音的家长估计高三也无法放手,会把孩子养成巨婴,或更可怕到连入洞房都有婆婆、丈母娘陪伴的估计可能性不低。反正我只知道,巨婴不是一天忽然就变成的,那得是父母尤其是妈妈穷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养成巨婴的。
第二点,请换位思考。
对于父母来说,当然尤其是对于妈妈来说,真的要好好想一想。有个段子说,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与此类似的事情很多,有一种孩子的兴趣班是家长的爱好......很多孩子被逼弹琴(围棋、英语、奥数)的时候简直就像杀猪一样,家长和孩子一起精疲力尽了还是逼着孩子继续弹下去最后两败俱伤,还美名其曰:没有坚持不了的孩子,只有坚持不了的家长,呵呵!
有人说了,钢琴可以不弹,可是数学和英语还能不学吗?我没说不可以,毕竟这个年头1+2算不出来、abc不认识的文盲没办法混日子。但这就回到了上一段说的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黄金六年了。
我之前的有一篇文章说过了,孩子们的学习分成四个档次:最低档次,你不学我就揍(吼、骂)你;第二档次,你学了我就奖励你;第三档次:感兴趣地进行学习。最高档次:有使命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然使命感也有高低之分,伟人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般人做不到,但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为了更大集体的荣耀发奋读书的例子就很多很多了。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说的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食欲、性欲、求知欲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三大本能欲望,如何在孩子求知欲旺盛的年龄保护它、鼓励它而不是扼杀它这不就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吗?
另外,孩子大了,也要让孩子慢慢了解父母的一切一切来之不易,钞票不是发洪水冲来的,大人也不是不会生病的。妈妈生病了需要睡觉,孩子可以不看电视吗?可以说话小一点声音吗?可以妈妈醒来以后问问是否要吃药吗?这些东西一方面需要家长的教育,更多一方面是在自己家里孩子父母对祖父母是怎么样的。后者的耳濡目染其实更重要。
第三,需要爸爸尽量增加育儿的时间。
我不是说单亲家庭就一定有问题,但是人世间正常家庭的结构是父母两个人。只有单亲的家庭很容易形成两个极端--极度溺爱或极端严格(本文说的就是后一种)。因为正常家庭中总归是有个红脸、有个白脸的。严父慈母、慈父严母两种模式都行(我本人更建议第一种,但是事实上很多家庭更多是第二种),因为孩子在一边遇到问题会去另外一边诉苦、投诉、举报......这样只要情绪有发泄的地方,就不会做极端的事情。
我知道订阅用户中很多妈妈在吐槽爸爸不给力。首先吐槽的多了这个事情就容易出问题--最迟下周五我的文章会问世,关于尽量不要吐槽另外一半的。其次,实际上爸爸们也并非真的不那么给力。更多情况是爸爸和妈妈的育儿观念不同。这时候就先求同存异,其次做好适当的分工,比如爸爸更多管孩子的情商,搞一些体育运动啊、积木啊甚至天南海北吹牛也行;妈妈负责鸡语数外。说实话,只要是亲生的我不信哪个爸爸是不爱孩子的,无非是爱的方式不同而已。对于实在工作很忙的,那么也要尽量抽出时间陪着孩子。
这件事情可能在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孩子没杀母亲,但是选择了自己放弃人世间的生活。这种事情都是令人无比扼腕痛惜。我特别同意论坛一位同学说的话“我不信这个人世间能有什么学业压力击垮孩子,能击垮孩子的始终是破裂的亲子关系”。很多家长看到卷子上的100喜笑颜开,看到孩子作业上的红色叉叉怒目金刚,请问你喜欢的是孩子还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