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指南
#hz,225
在茶博看到阿姨们包桐庐米粿,略亲切。读者来问,
为啥看到米粿亲切
?
因为——四五年前,我第一次看到这两字,很没文化地蹦出了
“
米kē
”
。当时在桐庐,做米粿的大伯,江湖人称“
米粿叔
”,
我张口就来“
米~kē~叔~
”
得亏这大伯不干活的时候就喝很多酒,像周伯通。真的假的,晕的醒的,他自己都分不清。不然
米粿叔
肯定想:“
这白字小姐
,
能帮我们村写好米粿的文章吗
?”
后来我们就卖起了桐庐的米粿,再后来是青团。一晃合作好几年。
米粿常年在卖的,我很少写。这一季主要还是得讲青团
。
我们卖青团跟时装周似的,
赶早
。年年都是2月开卖,卖到清明。
第一年我不理解,艾草不是清明节的专属,这天寒地冻的也有?
不会是冻艾草吧
?
米粿叔,脸喝的红扑扑,在那边辩:“
怎么没有?
我们岛上就有艾草的啊。
”
有次在温州过年,家家桌上都有清明粿。原来有些地方清明粿的生命线是穿越清明,全年享用的。
人很奇怪,
对味道多有挑剔
,
要更高级
,
更复杂
,
更意想不到
。
但对传统的味道,只有一个要求,
和小时候吃过的一样就好
。
就像青团,我问了一圈同事们对青团的“审美”,得到的答案都差不多:“
艾草味重
。”而且是用一种“绝对正确
”的口吻说的。
土里土气的艾草,没想到也能迎来光辉岁月
。
何止呢,托推土机的福,这几年的野生艾草是越来越难找了。
每一家手工青团店,都有自己的艾草来源。
从前采访过一家青团小店,问他们艾草哪来的,
大姐说一大早去下沙割的;又一家面包店,发动阿姨们把下沙某段的艾草全收走了。
这几年下沙的推土机也轰隆隆,也不知道大姐现在去哪儿找野生艾草了。
我们这款青团的艾草,一直找到了桐庐,富春江的一个江心小岛上。
倒不是说野生的艾草,比种植的艾草好吃。
而是艾草味更重
,
野生艾草做出来的青团,
颜色偏黑
,像包拯,能明显看到艾草,粗粒版包拯。
味道也很老底子,三款:甜口的芝麻、红豆青团,咸口党的青饺。
/ 甜 口 /
甜口的青团有两种味道:豆沙馅、芝麻馅。
馅儿里加了猪油增润提香
,细腻顺滑之余,还保留了豆沙、芝麻本身的香。
/ 咸口 /
咸口推荐咸青饺。
雪菜、豆腐干、笋丝、萝卜切丁
,少油翻炒成馅,一口下去,脆的糯的,咸的鲜的,都有都有~
口感中,有明显的
雪菜和笋丝的鲜味,一咬就有清脆的颗粒,含着汁水,吃不腻的组合。
做法更老底子。
艾草,是用石舂捣碎的。
费时费力,
但出来的青团味道更加清香浓郁
。
看着挺多的艾草,一捣一捏,就变成了一拳头大小,也太心疼了。
捣成碎末的艾草,
与蒸熟的水磨粳米粉混合
,揉出韧性十足的面团。
这里要拎出来说,
这款青团的青团皮是用粳米做的
。
特点是有弹性,不粘牙,做出来更香、更糯、更清新。
青团也是农家手工包的。
每年青团季,米粿叔把村里能包青团的大姐都请来了。
阿姨笑说她们都是“
桐庐青团一枝
花
”
。
不过任她们手脚再快,
一天也就捏200多个。
米
粿叔
深知自己的“天花板”,就算拿个锣鼓在边上催进度,撑死也做那些量。
于是这几年我们都是限量采购的,今年第一批定了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