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建军九十载的光阴里,
岁月不知留下了多少军中家书,
它们见证着历史的痕迹,
更书写着一段段动人传奇。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
中国之声推出特别节目
《
军中家书
》
还原一个个军人的鲜活形象
追寻家书背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解读这一支钢铁队伍
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日的强大。
第三篇
《抗战烈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些什么?——赵一曼绝笔》
张凯丽,中央实验话剧团剧院演员。1990年参演中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饰演第一女主角刘慧芳,红遍大江南北,如今依然活跃在电视荧屏,喜欢她的观众亲切地称她为“国民二姐”。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36
年8月2日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开往刑场的火车,她虽感到死亡迫近,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神态。在生命最后时刻,她最为牵念的是唯一的儿子。她向看守人员要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封遗书。
赵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原名李坤泰。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调到东北,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
1932年赵一曼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
1933年,赵一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同年4月,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为掩护身份,她曾同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黄维新)假称夫妻。
凯丽在演播室
1934年春,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志总司令的妹妹。
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称她“瘦李”、“李姐”,而当地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在狱中,受到日军酷刑折磨,但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坚贞不屈说:
“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1936年8月2日,壮烈牺牲于日军的屠刀下,年仅31岁。
张凯丽于1962年9月出生于吉林长春,从小多才多艺,尤其喜爱唱歌。1978年,16岁的凯丽应征入伍,渴望去部队文工团有所发展,但事情并非她想象那样顺利,当兵后的张凯丽被分在了军事博物馆成为一名解说员。后来退伍后,才开始学习表演。
凯丽早年还是一位短道速滑运动员,跟中国女子著名速滑运动员叶乔波是上下铺的好姐妹……
凯丽冰上风姿
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但凯丽却依然很喜欢用古老的方式——家书来向家人表达情感。
明明可以打字,但是我为了表达我的真诚,我还是坚持手写,哪怕再多的字。
因为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过去我们写家书,给父母写,或者父母给我们写,有的时候会因想念他们,在写的时候流泪,那个眼泪都可以透过纸背,就传达给对方。
凯丽讲述她给女儿的家书
凯丽回忆,16岁的
她出来当兵,遇到困难时,爸爸给她写的信,
“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一句话凯丽看了无数遍,每一次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爸爸对女儿的爱,就在这一笔一划中。
正如凯丽所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份家书来感受那背后来自亲人对于自己热切的目光。键盘打字虽然快捷,但它又如何能代替家书那浓烈的情感和富有生命的呼吸。
铁汉柔情,现役军人朗读写给儿子的家书是怎样的风采?
中国第15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政委孙中锋,从遥远动荡的红土地寄来家书,生动讲述当代军人真实的维和生活。
直播预告
8月1日晚20:00,《军中家书》特别节目将音视频同步直播,腾讯、央广网、央广新闻客户端、中国之声官方微博、微信、多个军队公众号、合作平台同步播出。
监制:蔡小林 李真
策划:李伟 吕锡成
统筹:徐冰 李宇飞 杨超 白中华
主持人:杨扬
编辑:杨宁 刘宇华 王娴 杜雨亭 孔颖 匡心语
影像:陈振、荆宇琦、仲灵毓、耿慧达、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