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乾知大始
阳明心学信徒
51好读  ›  专栏  ›  乾知大始

为何说儒学才是「简易自然」之道?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7-12-08 20:07

正文

中国传统学问主要有两门,一是儒家,一是道家,后来又传入印度佛学并产生中国化的禅学。道家也就是老庄的思想,不过老庄对于修道的方法并没有展开,只是简单地说「专气致柔」、「复归于婴儿」、「心斋坐忘」,后世道教才基于老庄的理论发展出气功、丹道,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佛学有戒、定、慧三学,以持戒为根本,修习四禅八定,由定生慧、定慧等持。虽然佛道都有在家信众,但总是偏于静修,主要是出世法门。

在儒学看来,每天花大量时间去静坐、闭关,甚至抛家舍业,还要强迫自己遵守各种清规戒律,总是不那么「自然」。我们人一生下来就落在这个世间,就有父母兄弟、长大了有朋友爱人,要养家糊口、甚至治国安邦,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今舍弃我们本有的生活,去追求另外的自然,或者把人为与自然对立起来,在我们看来,反而是不自然的。

至道就在日常中,自然就在人为中。

所以儒家不离日常和人文而点出「简易自然」之道,不须去炼精炼气、不须去打坐禅定,只在「神」上领会——那就是「良知」。

阳明先生提炼出「良知」二字,实在是大有功于圣门。证之四书五经,都不外于「良知」二字。 禅家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良知」即是众妙之门也。知有两种,一是良知,二是知识。良知是心之本体、无知之知,知识从见闻而来,并非从本性上来。如果是知识之知,则可以说是禅家所谓众祸之门矣!

「良知」不虑而知,属于先天。 孟子从小孩爱亲敬兄、大人见小孩即将坠井而恻隐来指点良知,让人当下就能明了,而不必去修炼出一个良知来。也就是所谓「就路还家」(沿着当前的路回家)。无论是愚人还是圣人,都是同一个「良知」,也都是同一个「致良知」的工夫。愚人与圣人,只有工夫生熟之别。

人人都有「良知」 ,时时刻刻「良知」做主,以「良知」为师,只是在你当前所做的事情上去「致良知」,这就是「现在工夫」,不必去追求什么境界。就好像种树,播种之后只管浇水施肥,自然会长成大树,不必刻意去追求效果、拔苗助长。

「致良知」就是改过 ,有过心就不安宁,如果能以「良知」为师,一发现自己有过,马上就去改正。不去掩盖过失,不去强行为自己狡辩,如此就是「知致则意诚」,意诚则心正。《大学》所谓不自欺,就是不欺骗自己的良知。一个人如果真能做到不欺骗自己的良知,惟良知是从,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久而久之、熟练之后,致良知的工夫也就不费什么力气。习气欲望一来,只是求助于良知,则太阳一出、魍魉潜消。良知就好像船的舵,有把柄在手,哪怕狂风巨浪,也不至于覆没。

「良知」即是独知 ,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慎独」即是在这里谨慎。我们遇到事情经常会想这种事大家一般是怎么处理或看待的、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想,诸如此类。这就不是那个「独知」。像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迁怒、不贰过」,就是在独知上用功。今天你们老板升了A的职、没有升你的职,今天你婆婆因为一件小事跟你发脾气了,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要去管别人遇到这种事情应该怎么处理,或者按理应该如何如何,只需要去问你的「良知」。「心即理」,这个「理」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说「独知」。

「良知」知善知恶,但它自己无善无恶。 正因为它自己无善无恶,所以才能知善知恶。所以你不必去想什么是善什么恶,想出来的都是错的,直接去问你的「良知」,它都知道。「良知」无不知,但它原是无知的。所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们的心体原是「空空如」的,所以与知识越积越多不同,你天天去「致良知」,你的心体并不会有任何变化、任何增减。「致良知」熟练之后,只是知识欲望的障蔽减少了,但你的心体或「良知」原是无增减的。就像浮云蔽日和乌云散尽,太阳终究是那个太阳。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也是「发而中节之和」。 我们的心其实并没有一个「未发」的时刻,「未发之中」就在「发而中节」里显现,只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说法。所以「良知」并不是有时处于潜伏状态、有时又显现出来,「良知」无起无不起,动静、先后这些词并不能描述它。孔子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说的就是这个「良知」或者说我们的心体。当其感通的时候,它也是寂然的;当其寂然的时候,它原是感通的。就好像一个人你看他睡着觉了,一喊就醒了。所以阳明也常说「良知一提就醒」(即提醒良知)。

「良知」即体即用、本体与工夫合一。 先儒以「不睹不闻」为本体,以「戒慎恐惧」为工夫,阳明说以「戒慎恐惧」为本体、以「不睹不闻」为工夫亦可。不必别寻本体,那个正在作「致良知」工夫的就是本体;不必别做工夫,当下提醒「良知」本体就是工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