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原因,孩子们虽然没有恢复上学,但是日常学习的进度却没有因此停滞。
不少家长发现,在老师布置的自学作业中,要求诵读文学经典特别是中国文学经典几乎是每日必修课,有些老师甚至会要求孩子自主阅读整本文学书籍。为什么会有这些要求?
这其实与我们整个教育趋势的改变有关。
教育部公布,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始统一使用“部编本”新教材,其中一大特色是加入了大量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
的内容。
教育fresh《教育部通知:2019年中小学语文教材新变化,你需要这样学》
例如古诗文比重大幅提高,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优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初中古诗文占所有选篇的51.7%,体裁多样,
四书五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
均被收录。
由此看来,有关中国文学经典的内容增加了,但我们的语文教育跟上了吗?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字、词、句、段、篇”的语言性训练,
缺少文学性的培养
,也就是重“语”轻“文”。以往的学习要求,更多的是照本宣科地诵读和牢记古诗文和经典段落,这些孩子们基本都可以顺利完成。
但我们深挖下去,有这样一些问题:
庄子如何用寓言展现宇宙之宏大、时光之邈远?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为受屈者鸣不平的?
“洛阳纸贵”、“江郎才尽”、“黔驴技穷”从何而来?
杜甫的诗歌为何被称为“诗史”?
大多数孩子没有体会,无从解答。
在诵读之外,孩子们也常有自己的疑问:
何为“仁”“义”“礼”“智”?
韩非的“理想国”是什么样的?
竹林七贤为何分道扬镳?
白居易在何种境况下写出《长恨歌》?
刘禹锡的“诗豪”之名从何而来?
只对花、草、树木、河流等文字表面意思进行浅尝辄止地解释,事物表象背后深藏的历史背景、文学家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哲思,这些文学之美学生们无法会意,无法获得,经典文学越学越深,很快他们会失去阅读的乐趣
。
当然,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语文教育的问题。
翻开现在的语文课本,“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红楼春趣”这些经典名著的段落篇章虽然是学习的重要单元,但也只是短短的章节节选,孩子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是有限的,而且大半是
零散的,甚至是次序颠倒的,
譬如这学期背诵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下学期又学《诗经》中的“硕鼠”;可《诗经》要比李白早一千多年呢。这就会让孩子一直陷入死记硬背的旋涡。
这样的学习很难让孩子在没有通读小说的情况下了解整本经典的来龙去脉,更别说体会到文学经典中的趣味。一篇文章的历史脉络、文学流派、真知典故,其中的洞见和百态,这些不止是考试试卷上的一个个问号,更是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
。
那么,如何选择一位真正适合的老师来帮助孩子理解和阅读经典作品,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写出好文章,收获文学审美,提高人文素养呢?
这一次,我们特别邀请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老师
来为孩子们讲中国文学经典,已经70岁的他钻研文学经典普及和传播几十年,不仅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孩子能轻松有趣地
学习经典
,并且
爱上经典。
荣获
“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之后几经再版畅销至现在,
被列入教育部
“中华文史知识课程内容与教学指导书目”,
成为很多中学的必备参考书。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侯老师深知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
所以
在文学经典的讲授中,尤其注重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侯会老师
用
故事讲人物、用人物讲历史、用历史讲文化
的方式,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他们收获写作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素质的综合提升。
如此轻松有效的文学经典讲解方式,得到众多家长的一致好评:
为了能让更多孩子获益,这一次,侯会老师将上起神话时代,下至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学经典内容浓缩成100讲,以讲故事的口吻录制成
音频课程《中国文学经典100讲》。
“把孩子们在课堂上拾取的(有关中国文学的)零珠碎玉,穿成一条闪闪发光的项链”,好让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全貌,有个系统认识,并尽可能多地接触中华文学最精粹的内容,”
这是侯会老师录制课程的初衷。
不但讲“故事里的事”,还讲“故事外的事”,让孩子们看到一段话一首诗就能联想到其背后的故事,入境会意,自己能够独立的选择、消化、融合、创造,构建自身独有的
知识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