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江西,“鸡毛蒜皮”不升级 ·  5 天前  
瞭望智库  ·  西藏日喀则地震备受关注,警惕这些照片! ·  6 天前  
学习大国  ·  由“冰箱贴贴不住冰箱”引发的思考 ·  1 周前  
学习大国  ·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塞防与海防哪个优先?两个男人争吵,一个女人拍板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20-02-25 12:44

正文


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之后,就开始厉兵秣马,准备出兵收复新疆。为此,左宗棠特地将他的陕甘总督署从兰州前移到了凉州,也就是武威,为出兵做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前平定陕甘回乱,左宗棠就已经消耗了不少钱粮,陕甘一带刚从动荡中恢复平静,原来的储备物资基本上都消耗完了。所以在确定将要出征新疆之后,左宗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筹集粮饷。这时候,如果他还要坚持出兵,那么就只有请求朝廷拨款支持了。

但朝廷当时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太平天国起义席卷整个南方,尤其是东南财赋所出的几个省,刚稳定下来不久,捻军又在中原腹心之地愈演愈烈,先是曾国藩奉命堵剿,堵剿不成又改为李鸿章的淮军去继续堵剿。好不容易剿灭了捻军,朝廷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开始大搞洋务运动,银子也是花得如流水一般。

所以,朝廷一听左宗棠坚持要收复新疆,虽然觉得左宗棠忠心可嘉,但朝廷也觉得为难,钱只有这么多,如果给了李鸿章去办洋务,搞北洋水师,加强海防,就没钱给左宗棠去出兵新疆了。而且,左宗棠预算的也不是小数目,估计需要三千万两白银,这可不是小数目,也不是朝廷随便从哪儿挤挤就能挤出来的。


这样,李鸿章和左宗棠两个阵营就开始了争论,虽然他们俩自己没有出面,但各自的门生故吏等人开始不断的上奏朝廷,进行辩论,最后形成了所谓的塞防论和海防论。简单来收,就是朝廷现在只有这么多钱,到底是用来建设水师,加强海防,还是用在西北,去收复新疆。左宗棠作为陕甘总督,自然是塞防论的幕后推手,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当然是海防论的幕后主使。

其实,左宗棠做过闽浙总督、南洋大臣,也建立过南洋水师,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水师的重要性。从鸦片战争以来,英国、法国等欧洲列强侵略中国,无不是从海上来,清军不是不能战,而是机动性不如列强的坚船利炮,所以加强海防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登陆,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仓皇逃往承德,更是奇耻大辱。

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就只有这么多,所以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而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在朝廷占上风,各自自然也会攻击对手,于是出现了海防论一派认为西北苦寒之地,人口稀少,物产不丰,形同鸡肋,得之不足以强国富民,失之对国家也不算太大损失,所以不如放弃西北,把财政经费主要投入到海防建设上来,外御强敌,保卫京畿。而左宗棠一派则反复强调西北的重要性,新疆不仅不可失,而且收复之后还必须加强建设。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在于,李鸿章当时已经开始有了以夷制夷的外交思路,所以企图和沙俄结盟,以对抗英国,而沙俄当时侵占了北疆一部分地区,如果出兵收复新疆,就很难避免和俄国发生冲突,所以,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是让英俄双方去争夺新疆,为清朝争取加强海防的战略机遇。但他这种投机思路其实是错误的,事实证明,正是因为左宗棠坚持出兵,消灭了阿古柏势力,才为之后曾纪泽出使沙俄,讨回北疆打下了基础。

慈禧太后最后的裁决是,同意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但却没有答应拨款,而是让左宗棠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其实等于只是给了左宗棠一个口头支持,具体问题并没有解决。左宗棠没有办法,只好借助胡雪岩去向列强借债。而清廷的财政拨款则继续交给李鸿章办洋务,办北洋水师,结果是左宗棠出兵之后为中国守住了六分之一的领土,而北洋水师耗费巨资,在甲午战争中一战而溃,清朝的财政投入也付之东流。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李鸿章当时急于让中国变成一个海洋强国,其实是不太现实的,中国本质上还是一个大陆国家,必须先立足于扎紧自己在大陆上的篱笆,让别人无机可趁,才有能力经略海洋。而在自己周边还存在比较强大的威胁的时候,都必须塞防优先,海防只能以防御为主,而不能过于强调建立以进攻为目标的大舰队。1949年以来,我国其实也是这么做的。

延伸阅读:

武松杀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为什么却没有抵命?

蒋委员长,毛主席喊你抄作业了!

重审黄克功案件:一个红军干部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爱情?

见钱就卖,这也许是历史上最便宜的皇帝

八路军战略问题的争议,最后还是毛泽东又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