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有璨,三节课联合创始人。
这是我们在4月郑重宣布的第4件“小事”——
到今日,三节课官网(www.sanjieke.cn)及课程都已经完成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最为重要的大改版。
其中的课程改版,几乎涉及到三节课全员参与,前后历时4个月,进行了28次大型课程迭代和打磨,累计重新设计录制课程的投入时长超过600小时,前后进行了6次封闭测试,参与测试的用户数超过2500人。
截止到目前为止,在本轮测试中,三节课的在线课程产品学习完课率(完课率包括了听课完成+作业完成)在千人级别下的表现已经可以超过60%。
按照2015年底《青年时报》发表的某篇报道,在整个在线教育领域,平均的在线课程完成率为不到3%。这意味着,我们在千人级别下的课程完成率,已经超过了整个行业平均数20倍。
可以说,放眼整个在线教育圈,这可能也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数字。
且,在过去几个月的测试过程中,我们的课程效果在诸多地方也取得了完全超出我们预计的成果。此处可参考如下这些截图——
至此,我们终于可以有信心把我们的课程公开拿出来见人了。
其实,忙于准备和收尾本次改版,其实也是三节课不得不在前段时间公开宣布要集体“闭关”一段时间的核心原因。
以下,我们先说明一下本次改版后的变化和成果,再来分享一下本次改版背后的核心原因。
首先,本次改版完成后,三节课的核心课程将被切分为“专业课程”和“专项能力课”两种。
其中,所谓“专业课程”,就是面向某个成熟职业(比如产品经理、运营、设计师等)的一整套体系化课程,目前暂时有“产品经理”和“互联网运营”两个品类。
而“专项能力课”则是某种特定的专业技能,无论你是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可能需要学习它,典型如Growth Hacker,文案能力进阶,李叫兽的“14天改变计划”等;
其次,在所有“专业课程”中,每个品类的课程都将按照一个我们梳理界定的职业成长路径,被更精细的划分为P1、P2、P3三个课程系列。
其中P1系列课程主要面向0-1岁工作经验的人群,适合1年以下工作经验的纯新人,P2系列课程主要面向1-3岁工作经验的从业者,而P3系列课程则是2-5岁左右工作经验的从业者都相对适用。具体,可再参考下图:
产品经理成长能力模型
互联网运营成长能力模型
第三,改版后,针对已有的所有课程,三节课也将全面采用“自学班”和“魔鬼训练营”两种课程形式。
其中,“自学班”采用报名后随到随学的方式,学习方式相对自由灵活,所有课程内容和作业、参考文档等一应俱全,但暂时不附带任何教学服务。
而“魔鬼训练营”则采用高强度的集中特训制,有特定的学习计划,有班主任和班级群全程辅助学习,确保对于每一份作业都进行批改和反馈,完成得不好的会要求重做,甚至长期不完成作业的,可能会被劝退。
这当中,“魔鬼训练营”就是前面提到的完课率已可高达60%的课程形式。
所以,如果你今后要在三节课选择报名在线课程,除了挑选课程本身以外,可能还需要挑选课程形式。
另外,目前我们暂时也仅有“产品经理”P2系列课程和“互联网运营”的P2、P3系列课程支持“魔鬼训练营”模式(这也是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几个课程),其他所有课程暂时都仅支持自学班模式。
此外——
“互联网运营”的P2系列课程因为内容体量过于庞大(其整体学习周期长达4个月),将暂不开放自学班模式,但其中的文案、活动的运营与策划、推广与营销的基本工作方法等,均将仅作为独立的专项能力课开放报名;
“互联网运营”的P3系列课程(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老黄的牛逼课”),暂时不开放自学班。
“产品经理”的P3系列课程,预计将在本月底才会正式上线。
截至目前,上述提到的所有课程,包括产品、运营的P1、P2、P3课程,和拆分出来的文案等专项能力课,均已在三节课官网(www.sanjieke.cn)上线并开放报名。
首批来说,我们现已开放了所有“自学班”的333个课程名额和所有“魔鬼训练营”的50个名额(本次开放的课程名额在18号会再有所调整,原因先不解释)。
在让大家扫码进入购买之前,我还要提两个发自肺腑的建议——
1.千万不要同一时间购买多个课程,三节课的课程学习压力都特别大,同时间报多个课,你会受不了的;
2.如果你能等能忍,最好等到18号再报名,届时可能有个小惊喜。如果感觉等不了,或者是经历过三节课课程内测抢课时的疯狂,担心回头抢不上,那就还是先报上吧。
现在,扫码进入改版后的三节课首页,你就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课程——
↓↓↓不用犹豫了,尽请戳吧↓↓↓
↑↑↑不用犹豫了,尽请戳吧↑↑↑
下面,如果你还没猴急的要赶紧去抢课的话,我们再来继续聊聊本次改版背后的原因。
本次改版的背后,其实有几个核心驱动力,或者说是过去几个月里我们的几个重要思考或是观念转变——
第一,我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
三节课大约在2年前就提出了一个“认识、还原、创造”的三段式学习方法论,即:类似产品和运营这样的复杂技能,一个较好的学习过程,应当是你先有一个逻辑或框架去“认识”它,然后再能够依照这套逻辑去还原和分析大量的实际项目和案例(比如说,你想做社交产品,就先找几十款社交APP去梳理还原一遍他们的核心流程、功能设计逻辑和界面),最后在有了足够多的“还原”基础后,最后你才能试着去独自“创造”。
这个三段式学习方法,也是“三节课”这个名字的由来。
大约从春节前开始,我们希望这套逻辑能够被更加深刻地根植于三节课的所有课程中。比如说——
我们的每一个课程中的每一个模块,是否都能够按照“认识、还原、创造”的逻辑来设计?比如我先给你讲了个文案写作的方法,你再来找到N多符合这个方法的文案并对他们加以分析,最后再来试着创造一个文案?
第二,作为一个职业,“产品经理”和“运营”应该是有典型的职业成长轨迹的,而不同阶段的产品和运营,需要核心突破的瓶颈和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也应该有所不同。
一个还没入行的大学生,一个2年左右经验的运营,以及一个4年左右经验的运营,在职业能力成长上面临到的最大困惑一定有所不同。甚至是,哪怕同样是写文案做传播,在每个阶段你需要关注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一定不应该给所有人都提供同一套课程,而是需要结合职业成长路径,给不同阶段的产品经理和运营们都提供一套匹配他们需求的课程。
这就有了P1、P2、P3系列课程的由来。
第三,我们应该把选择学习方式的自主权交给用户。
比如说,有些人的学习,可能是想要“提升能力”的,ta们希望有大量的练习,希望有人能够督促自己完成练习,也会希望有人在自己完成练习后给予自己反馈,以此继续改进。
而有些人的学习,则可能只是想要“整体了解一下”,只想系统听听看看就好,并不想要去做什么“练习”。
还有的人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与人交流讨论,而有的人则更喜欢自己自学。所有这些,我们都应该给予用户自主选择的空间。
第四,我们希望能够有能力可以更好的解决“学习效果”的问题。
因而,在本次改版升级过后,如果把三节课的课程当作一个产品来看待,那么其中“视频讲解”的占比均只有50%左右,剩下的,均为实践练习、案例参考、辅助阅读资料等。
并且,在新的“魔鬼训练营”模式下,我们确保会对于所有人完成的每一份课后作业都进行点评和反馈,比如说像这样——
最后,我想在此引用两张曾经出现在《运营之光》里的图——
我们深知,“学习”类产品对于用户的最大成本其实是用户的时间,而肯定不是钱。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样。
有时候,“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彼此相互打动的过程。
所以也希望你知道,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来参加三节课的课程。记住,往往对待“学习”这件事更认真一些的用户,我们也才会更愿意认真待你。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才突然想要去寻找适合你的课程报名,辣么进入三节课官网选课的通道在这里,请叫我雷锋——
↓↓↓不用犹豫了,尽请戳吧↓↓↓
↑↑↑不用犹豫了,尽请戳吧↑↑↑
最后的最后,要是有兴趣,不妨猜猜看,我们会在哪一天来公布接下来的第5件“小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