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事记
新浪科技旗下专栏,创业创意报道、犀利观点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腾讯研究院  ·  腾讯研究院AI速递 20250206 ·  13 小时前  
微软科技  ·  新年开工Copilot小贴士,总有一个能用上! ·  昨天  
新浪科技  ·  【#日本流感病例超950万人# ... ·  3 天前  
极市平台  ·  一文详尽之Scaling Law ·  3 天前  
极市平台  ·  一文详尽之Scaling Law ·  3 天前  
DeepTech深科技  ·  DeepSeek到底是真开源还是假开源?业内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创事记

贷款超市的秘密:靠马甲App上线,收割现金贷利润

创事记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10-24 16:41

正文


文/墨菲

  

在现金贷爆炸的时代,贷款超市才是最大的赢家。头部的贷款超市,月利润已达数千万。

  

“你很难想象,现在贷款超市,也有上万家”,某贷款超市的负责人郑明远称,现在也到了一个“人人都做贷款超市的时代”。

  

App、微信公众号、甚至一个H5页面,都能成为贷款超市。

  

这开始变成一项毫无门槛的暴利生意:一个三人的小团队,靠着搬运一些“撸口子”的消息,积攒用户后便做贷款超市,每月利润200多万。

  

上万家贷款超市,正在上演现金贷平台的收割之战。

  

01 暴利生意

  

2016年下半年,现金贷火热爆发。

  

而行业获客成本,也在水涨船高,从几十元,涨到了200多元。

  

部分行业敏锐者突然察觉,与其辛苦挖矿、承担风险,不如“送水”。

  

于是,吸附在现金贷行业之上的贷款超市,开始了裂变式爆炸。

  

所谓贷款超市,就是贷款产品聚合的平台,像超市可以采购各种商品一样,在这里,可以挑选贷款产品。

  

“流量买卖,永远是一桩好生意”,某贷款超市负责人郑明远称。

  

这门流量生意,利润和现金贷一样,引人侧目。

  

近日,融360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IPO招股书。实际上,融360的核心赚钱业务,就是“贷款超市”。

  

2012年就上线贷款超市服务的融360,无疑成为贷款超市的领头羊,并成为这波现金贷浪潮最大赢家。

  

头部的贷款超市,发展速度极为惊人。好贷网在2016年初,推出小额贷款闪贷,目前每天几万新增注册用户。

  

借点钱是融之家贷款超市产品,据官网资料显示,借点钱APP累计注册用户800万人,累计完成贷款申请2000亿元。

  

而融360的招股书显示:2016年月活3480万,2017年上半年月活6360万。

  

“每个月都是翻倍增长”,某头部贷款超市负责人称,“感觉不是人推动业务,而是业务推动人在跑”。

  

目前,排名前10的贷款超市,“每月利润都是数千万”,郑明远称,他们正在成为现金贷时代的最大利润收割者。


本榜单参考国家互金专委会提供的数据(来源应用宝、华为、360应用商店等公开下载量)

  

贷款超市的盈利能力有多强?在融360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更多细节。

  

在融360的招股书中,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块。而占了收入绝大部分的“推荐费”,就是贷款超市的收入。

  

2015年,融360贷款的“推荐费”收入是1.17亿,到了2016年,就变成了2.39亿,翻了一倍。

  

而2017年的上半年,数字就变成了3.14亿,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将可能翻3倍。

  

“可以算出来,融360贷款超市的收入,平均每个月5000万以上”,郑明远称。

  

头部的玩家利润惊人,底层贷款超市的导流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

  

02 人人都做贷款超市

  

做贷款超市,正在成为一项毫无门槛的暴利生意。

  

目前,贷款超市的战场,主要集中在App端。

  

在应用商店中搜“贷款”“借钱”两个词,会出来大量的App,但其实50%以上,都是贷款超市。

  

“App端的贷款超市,大概有数千家”,郑明远称,因为很多用户下载了App,直到点进去看,才会发现是贷款超市,因为他们和现金贷的名字,几乎没差别。

  

“我,加上一个研发就把贷款超市做起来了”,郑明远称,做一个贷款超市的App门槛很低,因为模块和功能都极为简单。

  

而他们获取操作的方式,就是大量上“马甲包”,“每个新上的马甲包,就会有一些扶持政策,然后将所有的流量汇总”。

  

马甲包都取名什么“贷”、什么“借款”,蹭各种关键词,“客户以为是贷款平台,下载下来才发现是贷款超市”。

  

一些贷款超市App留言区里,用户破口大骂,“垃圾,是来骗资料的”。


  

除了App外,另外一大阵营,就是微信公众号。搜索“口子”、“贷款”等词出来的账号,很多也是贷款超市。

  

一个微信公众号的创始人可馨,刚做的时候,每天的工作,就是泡在各大网贷中介群里,去获取最新的“撸口子”信息。

  

她把这些最新小道消息,取上一些刺激的标题:如《新鲜滚烫的黑户口子,100%下款》、《教你如何包装通讯录》等,然后发布在公众号上,随后再将文章,扔到各大借款口子群里。

  

靠着这些“撸口子秘诀”,她的账号每天能吸粉上千人。

  

“我们现在账号有30万粉丝,用户精准,每篇文章的阅读4万多,会带来5000多的注册量”,可馨称。“一个注册用户收费8元,一篇文章的收入就是5万”,可馨靠着一个小账号,月入近200万。

  

而可馨正在尝试将这条产业链流水线化,她召了10个人,每个人负责3个账号,打造她的账号矩阵。“我们准备今年冲到月利润500万”,可馨称。

  

在很多线下店铺,只要用户使用二维码扫描支付,就会强制关注一些微信服务号,而这些账号,也开始变身为“贷款超市”。

  

“任何有流量的地方,都可以变成贷款超市,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可馨称。

  

小玩家蜂拥而至,行业巨头也蠢蠢欲动。

  

办公软件WPS在今年推出了贷款超市“WPS金服“,迅雷推出了“迅雷易贷”,在官网上打出“大数据·包下款”的口号。。

  

贷款超市中,还有一支大军,就是现金贷玩家本身。

  

现金白卡背后公司浅橙科技,在B轮融资发布会上,宣布开始做贷款超市“现金好借”;而在榜单中的“闪电贷”,是现金贷头部公司掌众的产品。

  

在现金贷行业,内部有一个重要的导流模式,叫“同业合作”,或者叫“甩单”。

  

“基本上每家现金贷都会做。”业内人士表示称,“好的流量自己用,不好的流量甩单。”

  

用户审核不通过时,就会看到“重新申请”的提示,点击进去,就跳转到一个贷款超市。

  

这种做法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直接拒贷,用户体验不好;另一方面,导流给其他平台,还能赚点手续费,“平衡点自己的流量成本”。

  

“正因为各路大军涌进来,大大小小的贷款超市,也有上万家了”,郑明远称。

  

03 野心和布局

  

贷款超市正在收割现金贷平台的利润。

  

一般和贷款超市的合作方式分两种,一种是CPA,一种是CPS。

  

“CPA”,按照注册用户来结算;而“CPS”,则是按照放款金额来结算。

  

不管是哪种方式,现金贷的获客成本已接近200元,用户第一次借款的利润几乎吸收殆尽。

  

“现金贷现在基本只能靠用户的复贷(在同一个平台借钱还款后,再次借款)挣钱”,某现金贷的创始人称。

  

头部的贷款超市,开始变成话语权极强的“流量爸爸”,他们和现金贷平台的地位,越发悬殊。

  

某现金贷平台的运营负责人王彬旭称,头部几家超市,已将触手伸到了“复贷”用户上,“复贷一次,还要收取2%的提成,用户贷几次,收几次,将利润榨到极限”。

  

一般的贷款超市,会导流到现金贷App下载页面,让用户自行下载注册。

  

而头部的贷款超市,却有了更大的野心和布局。

  

“融360曾经和我们谈过合作,但合作方式,让我们完全丧失了自主权”,王彬旭称,用户将直接在融360上注册,并不会导流到他们的App上。

  

“融360的页面上,也不会展示我们的产品,我们相当于变成了融360的资金方”,王彬旭称。

  

多位和融360合作过的运营负责人称,合作还必须进行系统对接,“现金贷平台的放款、逾期和还款数据都要返回给融360”。

  

这也是王彬旭不愿合作的原因,“你要把核心的数据,全部贡献出去,才能换来合作”。

  

多家头部的贷款平台,都要求获取数据。他们拿到数据,到底有何野心?

  

首先,利用用户的信贷数据,就可以搭建现金贷的风控系统,再出售给现金贷公司。

  

融360就曾推出过一套名为“天机”的风控系统。

  

而第二步,则可能是为了发展自己的现金贷业务。

  

很多贷款超市,也开始做现金贷。融360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一本财经统计的“安卓下载量排行榜”中,排名第6的原子贷,就是融360的贷款产品,除此之外,还有月光足、支付贷等贷款产品。

  

某业内人士称:“因为融360的现金贷业务增长太快,今年过年后,他们就在市面上狂招现金贷客服、数据人员。”

  

而有意思的是,就在2015年,融360完成D轮融资后,CEO叶大清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复强调:“公司将坚守创业之初作出的定位,只做金融平台,避免成为金融机构。”

  

他形象地描述,融360是穿牛仔裤做平台的人,为穿西装行服的银行送锤子、送水,提供服务。

  

“这个暴利行业中,很难有玩家看到利益后,还不心动,与其帮别人导流,不如自己干”,郑明远称。

  

可馨也有这样的想法,她正在筹备,凑上1000万,开始自己放贷。

  

很多现金贷平台发现,曾经的“流量合作方”,转身一变,就成了竞争对手。

  

送水的,最终也成为挖矿的。

  

有趣的是,融360的招股书中显示,贷款业务已从现有业务中剥离,收入并没有纳入财报中。尽管如此,行业中对于这种“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颇有微词。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平台拒绝这种合作方式:“这不是相当于把我们的数据,全部给了竞争对手?”

  

04 二八分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