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红楼梦学刊
有关红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资讯、书讯、专著论文简介、人物赏析、红学家介绍、红楼梦音乐美术等欣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榄在线  ·  免费上门!为犬猫接种狂犬疫苗又开始啦 ·  1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红楼梦学刊

【名家谈红】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

红楼梦学刊  · 公众号  ·  · 2018-10-23 07:10

正文


作者:张庆善。本文原发表于《人民政协报》2018 年4 月9 日第 011 版,署名为《也谈《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


高鹗不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作者

——从《红楼梦》新校本的续书作者署名的变化谈起

今年1月13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1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办了“四大名著珍藏版读者见面会”,正式推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珍藏版”。在那次读者见面会上,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周绚隆先生在发言中,都谈到了这套“四大名著珍藏版”中《红楼梦》的“本子”以及后四十回续书的署名问题。没想到我们的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署名变化的发言,在媒体上、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后四十回续书不是高鹗续写的,改成‘无名氏续’了!”“续写的《红楼梦》的高鹗哪去了?”人们一时议论纷纷。

其实,《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因为早在2008年新校本第三次修订本出版时,就已经改为“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了。当时似乎没有引起多大的影响,今天“旧闻”重提,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令人感到有些意外,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红楼梦》和红学的魅力。

新校本1982年出版时,署名曹雪芹、高鹗著。2008年第三次修订时,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这正是这么多年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人们经过深入研究,特别是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对程伟元、高鹗人生经历的研究和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越来越认识到高鹗不可能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这主要依据是:一、胡适论证“高鹗续书说”的主要依据张问陶《赠高兰墅同年》诗注“《红楼梦》八十回后,俱蘭墅所补。”之“补”,不能解释为“续”;二、在程伟元、高鹗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三、程伟元刊刻程甲本、程乙本不是为了牟利;四、高鹗没有时间和精力续写后四十回;五、程伟元、高鹗没有必要撒谎;六、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鹗续写后四十回的所谓“根据”都不成立。

在曹雪芹逝世以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是以八十回抄本在社会上流传,直到乾隆五十六年即1791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这才结束了《红楼梦》以八十回抄本流传的时代。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哪来的?程伟元在程甲本“序”中:

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殆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    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成矣。

高鹗的“叙”也有明确的记载:

余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壁,无定本。向曾友人借观,窃以染指尝鼎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予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

应该说程伟元、高鹗说的非常清楚。以前《红楼梦》流传中只有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搜寻得来的,程伟元找全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稿,朋友们争相借阅、抄阅,为了满足大家的喜爱,程伟元邀请高鹗帮助修订整理,他对高鹗说:“予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你现在不很忙,何不分担一些修订整理的事情呢?高鹗本来就喜欢《红楼梦》,所以欣然答应了。他们俩怎么分工的,不知道。很可能高鹗主要承担后四十回的整理修订。这些工作就是“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我以为程伟元、高鹗在这里已经把后四十回的问题说的比较清楚了,看不出他们的话中有什么问题。

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少年来,程伟元、高鹗所说的话却不被人们接受,甚至认为他们是撒谎。特别是胡适,根本不相信程伟元、高鹗的话,一口咬定程伟元撒谎,并论证了“高鹗续书说”,这个观点也成为新红学的基石之一。

1921年胡适在他那篇著名的《红楼梦考证》中,提出了《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后四十回则是高鹗的续作的观点,在论证“后四十回的著者究竟是谁”的问题时,他首先引用了俞樾的《小浮梅闲话》中的一条材料,俞樾说:“《船山诗草》有《赠高兰墅同年》一首云:‘艳情人自说红楼。’注云:‘《红楼梦》八十回后,俱蘭墅所补’。”船山即诗人张问陶。由此胡适认为,张问陶的诗及注是高鹗续书的“最明白的证据”。又认为“程序说先得二十馀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馀卷,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因为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另外,胡适还认为高鹗自己的序,说的很含糊,字里行间都使人生疑,由此胡适就对高鹗续书下了定论。其实,胡适的“定论”是很有问题的,尤其是用一个“奇巧”就断定程伟元说谎话,也太主观武断。因此多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

胡适的“考证”可信吗?我们认真地分析胡适的几条根据,显然都站不住脚。说程伟元找到后四十回太“巧”,说高鹗的话可疑,都是猜测,不足为信。胡适的根据中,最主要的就是张问陶的那首诗,这也是历来认定高鹗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作者的最主要的根据。

张问陶是高鹗的同学,即他们是同一年考中举人的。他有《赠高兰墅(鹗)同年》一诗,在“艳情人自说红楼”句下,张问陶有一小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胡适就是依据这个小注,断然认定这就是高鹗续书的铁证了。可问题是,张问陶并没有说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只说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补”不等于“续”呀。多少年来,许多专家深入研究张问陶,指出:(一)从文献考据的角度看,张问陶的材料不是第一手文献资料,如果没有互证的文献资料,这种孤证很难作为论证后四十回续书作者的铁证;(二)张问陶与高鹗未必关系多熟悉,过去说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已经证明是误传;(三)张问陶并没有说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只是说“补”,“补”不等于“续”。程伟元、高鹗并不否认他们做了“补”的工作,程伟元在为程甲本写的序中就说:“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不过是“截长补短”之补,不是续书的意思。

而在程伟元、高鹗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证明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写的。周春的《阅红楼梦随笔》中有记载说:“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考试,必携带入围,闽中传为佳话。”乾隆庚戌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雁隅即福建巡抚徐嗣曾,而程甲本是乾隆五十六年辛亥问世的。这就是说,在程甲本问世之前,已经有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钞本。程伟元在程甲本序中也说:“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这与周春的记载完全吻合,证明程伟元、高鹗没有撒谎,他们确实没有续写后四十回,只是做了整理的工作。

在程甲本刊刻之前就有一百二十回的记载,还见于早期抄本收藏者舒元炜写于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的序,也提到《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由于舒序本是目前唯一可以确定乾隆年的抄本,因此学术界对舒元炜的序是非常重视的。序中说:“惜乎《红楼梦》之观止于八十回也。全册未窥,怅神龙之无尾;阙疑不少,隐斑豹之全身。”“漫云用十而至五,业已有二于三分。从此合丰城之剑,完美无难;其探赤水之珠,虚无莫叩。”“核全函于斯部,数尚缺夫秦关;······”舒序中已经清楚写明,他虽然只看到了八十回,很遗憾,但对于找到全书很有信心。“秦关”是用了“秦关百二”的典故,“也已有二于三分”与“秦关”都是说《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舒序本关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说法,比程甲本的刊印早了二年,他的序确切地证明在程甲本之前已经有了一百二十回本。

过去怀疑程伟元、高鹗,认定他们两个人撒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程伟元是一个贪图牟利的书商,他让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为了卖书,就编造了后四十回是他多年搜寻来的谎话等等。胡适就说过,程伟元与高鹗合作,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又说:“程序说先得二十馀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馀卷,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因为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这都是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测,没有任何根据。胡适根本不了解程伟元是何许人。

这些年来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程伟元从来就不是一个以出书为职业的商人,他是苏州人,出身诗书之家,系宋代理学大师程颐三十一世孙,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他工诗善画,很有才气,他不是一个商人,他一辈子也没有靠出书挣到什么钱。他最后二十年,追随盛京将军晋昌,出关到留都,为幕僚,最后客死辽东。

程伟元或许想到了他身后可能会被人们所误解,所以他在程甲本序言和程乙本引言中,特意强调他为什么要刊印《红楼梦》:

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今得后四十回合成完璧。缘友人借抄者甚伙,抄录固难,刊版亦需时日,故集活字刷印。”“是书刷印原为同好传玩起见,后因坊间再四乞兑,爰公议定值,以备工料之费,非谓奇货可居也。”原来是好不容易合成全璧,朋友们又是抄又是借,干脆刊印。刊刻书是要花钱的,程伟元一介书生哪来那么多的钱,“爰公议定值,以备工料之费,非谓奇货可居也。

我想这是实实在在的话,是文人的坦白,决不是假话。

我们今天应该感谢程伟元,如果不是因为他对《红楼梦》高度认识,如果不是因为他刊刻《红楼梦》,《红楼梦》是不是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果不是因为他刊刻了《红楼梦》,我们怎么能看到一个乾隆年间的《红楼梦》本子呢?须知,程甲本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当年在社会上流传的《红楼梦》抄本,由于刊刻成书,乾隆年间的本子凝固下来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的功绩。

这些年来对高鹗研究的结果表明,高鹗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续写后四十回。高鹗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享年57岁。他是在北京长大的。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据有关专家考证,高鹗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月参加会试落第。正是在他乾隆五十五年会试落第后,第二年即1791年春,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参与整理修订《红楼梦》。所以他的朋友说他“闲且惫矣,盍分任之?”这个时候他才有时间有精力接受程伟元的邀请参加修订整理《红楼梦》。试想,在这之前高鹗积极准备会试考进士,哪来的时间和兴趣去续后四十回呢?《红楼梦》后四十回二十多万字,没有充裕的时间能写出来么?更可况续写要研究前八十回的线索,照顾前八十回的情节和人物,那能是短时间容易续写出来的呢?

高鹗没有必要撒谎,他原本就是程伟元邀请参加一起整理修订《红楼梦》的,他更不是为了谋取名利,如果说是他续写了后四十回,他干嘛要隐瞒呢?实际上,高鹗对他参与了《红楼梦》修订一事很是得意,从不掩饰。他不仅给自己起了别号:红楼外史,还写了一首《重订〈红楼梦〉小说既竣题》诗:“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有学者研究说,高鹗不仅很得意参与了整理修订《红楼梦》的事情,似乎还有了一些感悟,所以才有了“悟得光明自在禅”。“红楼外史”的别号,也透露出它只是做了“截长补短”得修订工作,而不是续书作者。

最早质疑高鹗是续书作者的是俞平伯先生的助手王佩璋先生。早在1957年,她就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一文中指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一向都认为是高鹗,对这问题我有一个很不成熟的看法:我对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有些怀疑,后四十回的绝大部分可能不是高鹗所作,可能真是程伟元买来的别人的续作。”王佩璋之所以怀疑“高鹗续书说”,是出于对程甲本与程乙本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她将程甲本和程乙本做了认真的校勘比较,正是从程甲本与程乙本的比较中,她发现了问题,主要三点:(一)程甲本好,程乙本坏;(二)高鹗不懂后四十回;(三)程甲本第九十二回文不对题。王佩璋发现程乙本根本就不是“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的结果,就是错别字也不比程甲本少,并且是越改越坏,越改越坏的例子约有一百二十处。如果高鹗是后四十回的作者,改自己的稿子怎么会越改越坏呢?再如说高鹗不懂后四十回,王佩璋说,把后四十回越改越坏,已经让人很怀疑高鹗不可能是续作者,不像是在改自己的稿子。结果她又还发现,程乙本的有些改动,竟透露出高鹗竟然不懂后四十回。如第九十回“宝蟾送酒”的情节,第一0一回王熙凤在大观园里“见鬼”了,都是越改越错的明显例子。显然高鹗不明原意,搞错了。这种情况不像是在改自己写的稿子。王佩璋这些疑问非常有道理,程乙本误改程甲本的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高鹗是在改别人的作品,不是改自己的作品,所以会出现误改的情况。

既然可以论定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作者,而后四十回确实是程伟元“历年所得”,程伟元和高鹗只是做了“细加厘剔,截长补短”的整理修订工作。至于后四十回是谁写的,目前无法找到,不知道是谁,那么在《红楼梦》的书上写上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是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否定高鹗是后四十回的作者,那么后四十回有没有可能就是曹雪芹写的,或者说后四十回中原本就有曹雪芹的遗留原稿或散稿,被程伟元找到,然后他与高鹗修订成为全璧。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

著名红学家周绍良先生就认为:“后四十回回目是曹雪芹第五次‘增删’时‘纂成’的,而后四十回文字,主要是曹雪芹原稿,其残损或删而未补的,由程、高补了一部分也是有的。”周老还具体分析了《红楼梦》和后四十回那些是曹雪芹的原稿,如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八十三回“省宫闱贾元妃染,闹闺阃薛宝钗吞声”,以及袭人嫁蒋玉菡等等,都是曹雪芹的原稿等。

而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则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一个字。我比较赞同蔡义江先生的观点。我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不可能是曹雪芹写的,也不可能有曹雪芹的遗留文字。我的依据是:

第一,脂批透露出的八十回以后的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或完全不符合。脂批者是最早的《红楼梦》读者和评点者,他们都和曹雪芹关系密切,非常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情况。他们看到过许多八十回后曹雪芹描写的故事情节,诸如狱神庙相逢故事、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虎兔相逢大梦鬼、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等等重要情节,脂砚斋批语中提到的这些情节,现存的后四十回中是一点也没有。如果说《红楼梦》后四十回有曹雪芹的笔墨,为什么脂批中透露出的这些故事没有一点踪影呢?只有一个解释,后四十回中没有曹雪芹的一点笔墨,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第二,现存的后四十回的创作理念与前八十回明显不同。曹雪芹的原稿,贾宝玉是“悬崖撒手”。今本后四十回虽然也写了宝玉出家,但是却“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再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贾家最后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今本后四十回却让贾府“兰桂齐芳”等等。

第三,后四十回扭曲了人物形象,如在前八十回,林黛玉从来不劝宝玉去读书,即从不说起混账话。可在现在的后四十回,林黛玉竟像薛宝钗一样,成了道学姑娘。

又如掉包计,情节似乎感人,但极不合理。在前八十回最支持木石前盟的是王熙凤,她是看着贾母的眼色行事的。贾母对黛玉感情之深,是薛宝钗不能比的。贾母的态度在前八十回也是明明白白的,不容怀疑。他们怎么会设计出“掉包计”害死林黛玉呢?薛宝钗怎么会在黛玉还没死时就会答应冒名顶替去跟贾宝玉结婚呢?黛玉临死时说“宝玉,宝玉,你......”,怎么能让黛玉怀着对宝玉的怨恨去死呢?这也不合“还泪”的安排。

四,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文笔、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不是一色笔墨。后四十回的文笔与前八十回差的太远了。尽管有的专家推测后四十回中有曹雪芹的遗稿或散稿,甚至有专家找出一些篇章或内容,但这些篇章和内容都与前八十回曹雪芹的笔墨相差甚远。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没有从后四十回中找到大家能够认可的曹雪芹笔墨。总而言之,现在的后四十回与曹雪芹无关。谁然令人遗憾,但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说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原作,不等于全盘否定后四十回,不能说后四十回一无是处。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后四十回的价值。首先要尊重一个重要的事实,二百多年来,广大读者看的就是这个一百二十回本。清代《红楼梦》续书有几十个续书,只有这个后四十回能接在八十回后流传,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了,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就说广大读者接受了它,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这是事实,是了不起的评价。

后四十回其中的许多描写,也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胡适先生说:“我们平心而论,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琪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胡适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特别是后四十回总体上完成了悲剧的结局,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不贱不散  ·  妹子浪的可以,笑出翔!
8 年前
历史震惊你  ·  男人为什么更喜欢别人的老婆?
7 年前
消费合伙人  ·  柬埔寨金矿挖掘工作又有新进展啦!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