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观点”,关注更多精彩,聊聊物业那些事
“下猛药”的效果立竿见影,公司股价6月5日涨幅达9.65%。
在公司股价一路下探之后,万物云终于发起了股价的“战争”。
6月4日,万物云发布公告称,根据股份回购授权,公司获准回购最多约1.176亿股H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0%,并维持足够的公众持股量,回购所用资金上限定为58亿港元。
此次回购所需资金,万物云拟以自有财务资源拨付,并不会动用上市所得款项。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万物云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55.72亿元,上市募集资金余额约为44.10亿元。
作为市值管理常见的一种手段,这是万物云第二次提出股份回购计划,最早的一次在去年10月份提出,只不过相比之下,第一次就像是“小打小闹”,且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从最开始的不重视估值管理,到如今发起58亿港元最大金额物企回购计划,市值管理似乎成为了万物云的一种“执念”,并为之不断填充弹药。
近几年受行业形势及关联方影响,物业行业估值一直处于低位,众多物企先后采取了增持、回购、股权激励等手段进行股价与市值的修复。在经历了一番调整过后,物业股排名也出现了些许的变化。
若是以上市首日的总市值来排名,前五的物业股分别为恒大物业、华润万象生活、万物云、融创服务、世茂服务。
但是以6月5日收盘时的市值高低排名,前五名则变成了华润万象生活、万物云、碧桂园服务、保利物业、中海物业,对应总市值分别为639.1亿港元、309.79亿港元、194.23亿港元、183.15亿港元、179.96亿港元,对应公司股价为28.0港元、26.35港元、5.81港元、33.10港元、5.48港元。
横向对比来看,万物云的总市值排名从第三上升到了第二,但在纵向角度,从自身历年股价变动情况来看,便能知道为什么万物云一直对公司股价不满意了。
在如今的前五名中,仅有华润万象生活以及中海物业两家物企的总市值是较上市时有所上涨的。其中,中海物业涨幅最大,从上市初的34.84亿港元涨至如今的近180亿港元;华润万象生活则从616亿港元微涨至639亿港元。
万物云从2022年9月底上市至今,公司总市值在20个月的时间里从536.88亿港元降至309亿港元,蒸发约42.3%。
回顾万物云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不难发现,该公司股价的下跌是从上市首日开始的。
在万物云的上市仪式中,郁亮曾结合万科当初在资本市场的历史表现表示,并不在意万物云上市时点的估值高低,而是更在意未来的长期表现。只是,当时的郁亮估计也没想到,万物云的估价会跌得那么惨。
2022年9月29日,万物云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每股49.35港元。上市首日,公司股价开盘后一度跌超8%,随后跌幅逐渐收窄,截至午间休盘报47港元,下午开盘后跌幅扩大,最终当日收盘价报46港元,跌6.79%,市值蒸发39亿港元。
上市首日破发之后,万物云通过“绿鞋机制”,也就是行使超额配股权,开启了最初的市值管理,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稳定股价行动。
只是,绿鞋机制的护盘效果并不持续。在绿鞋用完后,万物云公司股价直线下跌,在10月31日出现了25.73港元的首个最低价,公司市值蒸发近一半。
此次触底后,万物云迎来了反弹,公司股价此后一路飘红,最终在2023年1月9日突破了历史最高价55.63港元。
彼时市场集体对万物云极为看好,不过幸福来得快去得也快,此次过后,万物云公司股价犹如过山车般,在顶峰极速下滑,在今年2月5日又来到了一个历史新低,报价15.85港元。
面对“跌跌不休”的股价,万物云也终于忍不住开始在意起来了。此次公布的58亿港元物企最大金额回购计划,也体现出了其挽救市值的决心。
股价短期下跌一般与突发事件有关,而长期的下跌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行业大势、市场过度恐慌、信心缺失、业绩增长失速等。
对于万物云而言,流动性也是给公司股价造成极大困扰的因素之一。
根据公司招股书显示,万物云上市后的股东架构中,公众股东持股比例仅为10.0%,另设有员工持股平台,但持股比例仅占7.71%;公司其余股份均在万科及其他企业、金融机构等手中。
虽然万物云于去年10月实现了H股全流通后,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提高至18.48%,公司股份市场流动性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
作为物业股“二把手”,万物云公司股份每日的成交量基本处于40-200万股的区间内,平均不到150万股,最高的一次大约是在今年的3月15日,当日成交量为911.9万股,换手率仅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