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看理想
“看理想”诞生于知名出版品牌“理想国”,以“做出版”的态度,开发视频节目、直播、音频及周边产品等一系列媒介,探寻文化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摩尔投研精选  ·  重磅升级!“AI小财神”推理能力全面升级, ... ·  10 小时前  
锦缎  ·  中慧元通生物冲刺IPO背后的辛酸 ·  20 小时前  
图解金融  ·  造芯片,很难吗? ·  2 天前  
成方三十二  ·  申请人数突破2000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看理想

远方或身边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看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4-18 13:48

正文


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田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严飞三位社会学家领衔,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人物》、小鸟文学、网易人间、新周刊·硬核读书会、正午故事、看理想、三明治等媒体共同发起的第四季“不一样的社会观察”恳谈会文稿征集评选落下帷幕。

此次征集,我们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以及学术圈各位学者的大量来稿。经过评审老师们的详细审读,评选出14位优秀人选。 “不一样的社会观察”恳谈会将于2024年4月20日(周六)9:00-21:00在北京PAGEONE五道口店举办

现限量招募对社会学有热情的读者,参与现场活动和讨论,欢迎你来。



第四季“不一样的社会观察”

恳谈会议程



注:每人30分钟(20分钟发言,10分钟观众提问与讨论)

1. 会议主题
不一样的社会观察
2. 会议日程

上午场

9:00—11:25 景军主持


第一场
开场致辞
杨晓燕(9:00—9:05)
景军(9:05—9:15)
9:15—9:45
谢爱磊《 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
9:45—10:15
关惠誉 考研机构中的“购买希望”与“自我监禁”
10:15—10:25
休息

第二场
10:25—10:55
龚菁琦 县城里的夹缝人
10:55—11:25
朱矛矛 普校融合,双向奔赴:小学全纳教育不仅有利于自闭儿,还有利于普通儿童

下午场

13:30—17:00 陆远主持


第三场
13:30—14:00
刘露《枷锁者的生活世界: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行为研究》
14:00—14:30
胡彬彬 娱乐的背后:“社会摇”的文化地形图
14:30—15:00
吴婵婵 女性本性,女性敢性:多元性身份女性的性表达
15:00—15:20
休息
第四场
15:20—15:50
陆远 赤脚医生:广阔天地如何大有作为
15:50—16:20
明星辰 火的精神与藏在民间深处的仪式与习俗
16:20—16:30
休息
16:30—17:00
邬迪 当朗玛厅成为“花场”:歌女陪酒、哈达流动与地方社会

晚上场

18:30—20:40 陈晋主持


第五场
18:30—19:00
陈晋 白马与黑骡:我对纳人社会的观察与反思
19:00—19:30
陈浩 乡村有内生的现代化吗?
19:30—19:40
休息
第六场
19:40—20:10
李柰 被邀请的人:酒吧特殊女性顾客的自由、欲望与陷落
20:10—20:40
张文杰 打造“玩星”:职业电竞俱乐部与粉丝社群的数字劳动研究

3. 发言人简介

a) 谢爱磊


教育社会学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哲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与教育公平,近期关注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农村籍大学生在精英高校的适应、城市中产阶层的教育焦虑等。对探索宏观社会结构变迁与个体精神境遇之间的联系有持续兴趣。希望研究有助于发掘基层“声音”,并将其引入主流的政策文献和学术讨论中。
发言题目:
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
梗概:

自2013年起,我对中国四所精英大学的近2000名学生开展追踪研究,其中近28%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小镇。他们从千万人的分数搏杀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口中的“小镇做题家”。

迈入校门的刹那,出身的差异一并涌现。城市与乡村、贫穷与富有、丰饶与贫瘠……在陌生的文化世界里,他们进退维谷,饱受匮乏、隔阂、分裂、迷茫与孤独的煎熬。想要摆脱过往的烙印,要经历撕裂般的成长与重塑。而这,不过是漫长的社会阶梯攀爬的第一步。

本研究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小镇做题家”的家庭背景、学业表现、社会适应、就业出路等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分析。以通俗的语言、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结合受访者口述,呈现农村与小镇青年社会流动征程中的内心世界,并力求揭示在精英大学中,个人的生命历程如何与宏观的社会进程相缠绕。

b)关惠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与教育人类学。毕业论文以“考研文化”为主题,关注考研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探讨其中的文化及生产机制。

发言题目:
在机构中考研:购买希望与自我监禁
梗概:

2021年,我购入了“志胜”机构的考研复习资料,自学参加考研。2022年,考研失败的我选择“二战”,报名线下考研培训。“考研”是我平滑生命轨迹中涌现的一段形状诡谲的波纹。在那2年时间里,自己的状态明显背离正常的日常生活,焦虑、紧张、压抑的空气如影随形。

当前,“考研”似乎成了当代青年人必经的一道关口,考上研究生常被比作为“上岸”。穹顶之下,百万考研大军如麦加城外的稽首信徒,有人虔诚地埋头复习,有人直播自己复习,学科“教皇“身居高位指点江山,研途兜售资料的小贩也来分一杯羹……其中的热闹与孤寂,充实与痛苦,形成烙刻在每一个考研人心头的印痕。

2023年暑假,我又重新回到考研机构做“答疑学姐”,并以考研文化为主题开始田野研究。机构里的考研人是谁?在迈过高考独木桥后,他/她们为何选择主动购买集训式考研服务?在短至半年,长则几年漫长备考旅途中,考研人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承受着怎样的消耗和长久的影响?

c) 龚菁琦


从事媒体工作13年,曾在《VISTA看天下》、《人物》杂志供职,资深记者。关注女性议题,曾撰写《互联网大厂的女人》《海底捞的女人们》等关注女性劳动者命运的故事;此外关注阶层分化议题,曾撰写《活在曼哈顿-顺义的妈妈们》。关注社会事件,曾在2019年独家报道操场埋尸案《寻找邓世平》,2021年撰写《复读十二年,走不出的高三》、2022  年撰写《德阳女医生案后四年:一个被网暴撕碎的家庭》。在武汉2020年疫情期间发表《发哨子的人》,成为武汉疫情期间讨论度最高的作品之一。

发言题目:
县城里的夹缝人

梗概:

想要写的故事里,一定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土生土长于县城,在外面世界的洪流冲击下他们试图改变,有些能够成功,有些人则成为夹缝中的人,夹生人。 除了县城围城里的人,更想要观察的是一批从外面回县城的人。就像《米格尔街》里的那些人,还是会回来。为什么一直会重复这种命运。

把这八九个故事串起来的隐形的线是,我从北京到县城之后,对县城认知的变化,碰撞出真实的自我困境。比如,县城旗袍秀里看到县城运行的人情规则,“县城范冰冰”和酒馆里的曾哥身上看到县城人走不出去的原因。央美回来的老师和阿里回来的P8身上,看到他们在县城里如何自处,自救于困境。到在县城出家的丈木和尚这里,回答一些终极问题,怎么理解县城,县城困境是怎么产生的,出去的人真的能回归故乡吗。人物之间可以穿插交织,成为各自故事的一部分。

不论是在县城本土人,还是从外面回来的人身上,我都在问寻一种答案。回县城,是给大城市看病,也给自己看病。大城市的病——爱无能,无根,断亲,极端的另一面是回到县城,子宫一样安全的环境,寻求亲人的反哺,一种异化的逆成长。为什么要回望县城,或许是找到自己,再去面对世界。

d) 朱矛矛


朱矛矛,笔名“只有一半影子的人”,80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育有一名10岁爱笑自闭症女儿树儿,并照顾阿尔茨海默症母亲。反射弧漫长,习惯性情绪倒错,越惨笑得越大声。努力寻找自己丢失的一半影子,达到现实动态平衡。

发言题目:
普校融合,双向奔赴:小学全纳教育不仅有利于自闭儿,还有利于普通儿童
梗概:

《陪读的日子》,这部近4万字的调查报告讲述了我在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陪伴自闭症女儿一起上普通公办小学一年级,接受融合教育的故事。报告中梳理了自闭症孩子上学的教育政策,观察其他普通孩子上学的情况,探讨全纳教育对于自闭症康复的意义,以及揭示陪读本身对于我自身(2018年我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愈作用。

经过调研发现,自闭儿上普通小学能获得的支持,包括影子老师、学校方面的特教资源支持属于杯水车薪,假如不陪读,大多数自闭儿(尤其是有伴随多动、智力障碍)处于随班混读状态,存在高年级段可能存在能力倒退迫不得已转特校的情况。

以温州地区为例,目前所谓的融合也仅是停留在学校不拒收适龄入学辖区内自闭儿的阶段。要想实现高质量的融合,提升学校的包容度,真正实现尊重生命多样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闭儿上普通学校,是提升其规则意识、社交能力的很好的途径。

e) 刘露


女,社会学博士,现为河南大学讲师。研究领域为越轨社会学、风险社会学,关注越轨行为的产生机制、吸毒行为的矫正等社会议题,曾在监狱、戒毒所、工读学校等场所开展社会学调查与社会工作服务,曾在CSSCI期刊发表相关主题的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戒毒青少年》(合著)。

发言题目:
枷锁者的生活世界: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行为研究
梗概: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行为看似出于个体的选择,实则与社会结构提供的生活机会密切相关。犯罪行为是各种犯罪风险叠加的结果,犯罪行为的发生与否是类似于“连续统”的存在。本研究以 “生活机会”为切入点,追溯犯罪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的社会经历,探索他们在不同场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遭遇,从而寻找其犯罪行为的产生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本研究也对男性新生代农民工不同类型的犯罪动机、不同类型的越轨同伴关系(及其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类型划分,试图对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现象的经验研究有所丰富和补充。

f) 胡彬彬


胡彬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新媒体文化、戏剧研究,文章见《文艺报》《上海文化》等刊物。

发言题目:
娱乐的背后:“社会摇”的文化地形图
梗概:

“社会摇”已经成为短视频时代的流行舞蹈文化显学。以“美拍”为起点,“快手”为绵延的中点,“抖音”为当下的坐落之处,“社会摇”于十年间已经历三次总体性的媒介与形态变迁。但“社会摇”的意义不只是娱乐文化,它还间接显现出不同媒介与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社会与个人状况。对此的系统性观察,引申出我国东北地区的历史与现在、当下个体的情感问题、边缘他者的微观政治经济学状况等重要社会议题。

g) 吴婵婵


香港大学护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性健康咨询师,IFA国际芳疗师,NAHA高阶临床芳疗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的性与社会心理健康,在不同社会机构、民间组织和公益团体中提供研究、培训及活动组织等服务。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中山大学获得硕士学位,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发言题目:
女性本性,女性敢性:多元性身份女性的性表达

梗概:

生而为女,女性本性,女性谈性本该自然且舒展。然而,尽管谈论性的声音一直有,传播性的媒介一直在,但看不见的性总是常态,尤其看不见女性的性。我们每一位身边都有女性,是你,是我,或是她,她是母亲,是朋友,是伴侣,是师长,是同事,繁复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她”无处不在,但她的“性”经历了怎样的生长或遇到了哪些挑战呢?

本人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多元性身份女性的身心性健康,同时也尝试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开展半结构化深入访谈。她们或许对自己的性自我无意识,或许尝试标签化,亦或许已然撕掉标签或者拥抱标签,但每一种状态下的她们都勇敢且热烈。女性敢性,她们的爱和性,默认保守,尝试疯狂,偶尔放肆,悄然绽放,试过离经叛道,经常隐忍坚持,有过不为人知,也很多无可奈何。

但每一段经历背后都是清晰的表达,或坚定、或温柔、或愤怒、或委屈、或羞愧、或亢奋,但都是值得被听见的故事和背后真实的个体及诉求,有趣但深刻。请一起听“她”说……

h) 陆远


陆远,法学博士,南京大学教师,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学术史与历史社会学研究,著有《传承与断裂》等。近几年一直参与新中国工业建设与代表性人物群体口述史实践。

发言题目:
赤脚医生:广阔天地如何大有作为
梗概:

从狭义的角度说,赤脚医生是一个特定时期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指的是人民公社时期经过短期培训后在中国农村基层从事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的不脱产的初级卫生医疗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赤脚医生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群体身份,已经成为历史。可一旦放宽考量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作为集体化时期最有象征意义的职业群体,赤脚医生并没有成为一个仅供解剖的僵化的历史标本,而是作为一种“活的遗产”发挥其影响力。

它“活”在中国乡村建设近百年的历史轨迹中,“活”乡土中国内在的社会结构中,“活”在新中国大规模社会动员与价值重塑的过程中,“活”在几代人的自我认知与集体记忆中,也“活”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人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反思中。基于赤脚医生相关的口述史、回忆录资料及历史文献,我试图通过几个人的人生经历说明,作为透视和思考现代中国的一扇窗口,赤脚医生如何可能大有作为。

i) 明星辰


明星辰,自由撰稿人,主要从事非虚构报道/人物访谈/文化报道及评论类写作,关注与记录各地奇妙的在地民俗与非遗传承。作品主要发表于《生活月刊》、澎湃网、凤凰网、BIE别的、NOWNESS现在、One App、香港01、《声韵诗刊》(香港)、《印刻文学生活志》(台湾)等媒体及平台。

小说作品曾获「2019台湾文学创作营」小说组首奖;非虚构作品计划入围2022年香港第二季「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书面评审环节;诗歌作品入选浦口工厂 “妇女之声”并参展「新青年实验艺术双年展2024」。

发言题目:
火的精神与藏在民间深处的仪式与习俗
梗概:

从2017年开始,我一直关注和记录一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奇异民俗。

这些年,我从已记述下的文本里发现了一些相似的精神内核,那便是「火」。无论是藏匿在陕西关中地区的“血社火”,火被内化为仪式外的崇拜情愫;还是来自于闽南地区乃至台湾、马六甲海峡的“送王船”,火烧毁王船的同时附带着强烈传递(灵魂)、净化意味的功能;还是已被烧毁的云南翁丁佤寨,火不仅是佤族在其佤历新年一种庆祝仪式的重要元素——“取新火”,同时,它还成为不可预知的摧毁者。

这些来自各地不同的奇异仪式揭示了火作为媒介,通过一种“超生命”同时“既神经质又富有诗意的情结”,将来自不同的习俗背后人们对于死亡的思考、瘟疫/厄运的恐惧、亡魂的纪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祝愿演化成一种特别的形态。如果说,自然界原本存在的元素(如金木水火土)是厚实的基底,那些由此而生的民俗与仪式,几乎是一种凌厉而另类的表达,它们无论喧嚣还是静默,都同样强大。

j) 邬迪


民族学博士,目前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涉藏领域研究、喜马拉雅藏裔族群研究。2017年至2024年,赴印度达兰萨拉、拉达克、大吉岭、德里、班加罗尔、菩提迦耶等藏人定居点调研共120余天;尼泊尔加德满都、博卡拉、蓝毗尼等藏人定居点调研250天;2020至2022年,赴云南迪庆、西藏拉萨、日喀则、阿里地区等地开展朗玛厅的调研,共计395天。
发言题目:
当朗玛厅成为“花场”:歌女陪酒、哈达流动与地方社会
梗概:

作为风靡青藏高原,独具藏文化特色的夜生活娱乐场——朗玛厅,在商业化的驱动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歌舞展演和互动空间每晚都在上演一场场引人入胜的“夸富宴”。哈达作为背后的推手是时下朗玛厅互动仪式中重要的文化元素,是朗玛厅礼物交换和互惠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哈达的象征价值日益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哈达价格的逐渐增长,歌女也为获取更多哈达而提供陪酒服务。本文通过长达390余天的田野调查,探讨云南迪庆朗玛厅里的哈达流动与歌女陪酒现象背后的运作逻辑和地方社会。

k) 陈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