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叔的第1641篇原创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昨晚文章,写在小号里:
上海再出新地王,溢价38.2%,面粉价格接近面包价。。
探讨新地王,拿更大规模资金的开发商,在重仓上海,而同样的板块,价格一路猛涨。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医疗问,我在你的文章:
贝莱德断供上海办公楼,一个更比一个惨。。
那个贝莱德,是不是黑石?
达叔说,不是。
贝莱德是Blackrock,黑石是Blackstone,相当于一个是李逵,一个是李奎。
都是世界级的头部资产管理公司,都很有钱,两家祖上有一定的渊源,但现在是两家完全不同的公司。
贝莱德主要玩的是ETF被动型投资、股票、债券等,规模差不多是黑石的10倍左右。
医疗问,这么有钱,为什么还要断供,直接把上海的办公楼,扔给银行了?
达叔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最近当当网的创始人,李国庆,他在评价苏宁公司破产的时候,讲了一个京东大战国美苏宁的故事。
李总的当当网,是卖图书的,他懂互联网,眼瞅着京东崛起,而且是从家电崛起。
他心里无比的慌。
因为家电的客单价,比书贵多了,营收可以迅速巨大,如果应对不当,可以迅速甩开当当。
在互联网里,基本是赢家通吃的状态,起手牌、野心的起点,人家京东就比当当大。
怎么办?
他去找国美、苏宁的老板、高管谈,说咱们合作一把,共同应对京东的崛起。
否则,互联网上京东会灭了我,也能顺手灭了你们苏宁和国内的线下门店。
当时,苏宁的营收规模,是京东的百倍以上,老板压根就看不上这破玩意。
看到京东卖一个冰箱,运送半天,只赚几十块钱,牙都要笑掉了。
坚定认为,京东会挂掉。
错过了战点,错过了两三年,京东迅速做大后,再想联合当当,或者自建电商来应战。
能搞定么?
还是不能。
因为自己集团内部,有大量的反对声音,手里的物业主要都是自持物业,本质就是麦当劳的模式。
卖家电,虽然赚钱,但更赚钱的是物业出租,还有压供应商货款导致的金融业务。
你开展线上业务?
那线下的门店,还怎么收租,所以内部极力反对,相互掣肘,又耽误了一些宝贵的战点时间。
再后来,电商彻底崛起,整体线下家电门店模式崩溃,再叠加口罩事件,商业地产过剩,商业地产的价值一落千丈。
如果你是苏宁的老板,你当时看到电商崛起,看到商业地产过剩,你愿意把手里的物业,剥离掉么?
如果早点做,就能活下来,如果操作的晚,照样得破产。
从这一点看,人家贝莱德明明有钱,但只要判断出这个具体的资产,不再值钱,就果断止损了。
要钱,不要脸面,无论什么时候都保持灵活性,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相反,普遍都是穷人,才认死理,只能相信一个答案。
还有一个细节,贝莱德断供,直接把上海的两个办公楼,扔给银行了。
请问,是哪个银行?
渣打。
也是一个外资银行。
你不觉得奇怪么?
在国内,明明是东大的各种银行超级多,而且有各种竞争力,在金融市场里,把外资银行压着打。
但贝莱德这样的外资企业,在选择银行的时候,贷款了7.8个亿,还是找了渣打做贷款。
达叔没创业之前,在职场里待了十几年,都是在外企,欧洲和美国的世界级公司。
看到的现象是,外企给员工发的电脑,惠普、戴尔,里面的会议软件teams,甚至ERP等报销软件,也都是外企产品。
你想安装个腾讯会议,想安装个微信电脑版,可以么?
滚一边去。
公司法务和IT人员,会严肃的告诉你,不安全,会造成公司数据丢失的风险。
于是,无论对方的软件有多难用,你都得慢慢去适应,硬着头皮继续干。
而且,对方会一直对东大保持警惕,压根就不相信你的任何软件。
当你有了这个视角,你早就能判断出,Tiktok的命运多舛,也就少了一些滤镜。
全世界的利维坦,都是一个样,都是青面獠牙,当它和你嘻嘻哈哈的时候,最大原因,可能是他把你当宠物、当婴儿看了。
觉得你没威胁,一旦你变得有威胁,对方首先想到的是,掏出三米长的大砍刀,把你砍了。
如果你把这个故事,换成比亚迪在印度,找招商银行贷款7.8个亿,买了两栋办公楼。
价格回撤后,直接不要了,把楼扔给了招商。
被报道出来,你觉得是不是杀熟?
如果是,那外企之间,也杀熟,大家都是人,本质都一样。
在异国他乡,本能的抱团取暖,但遇到危险,能把烫手的山芋扔给别人,还是会扔的,丝毫不手软。
当你知道了这个逻辑,就要尽量保持现金流稳定,要警惕别人对你的承诺。
否则,就会有风险。
就比如,一些企业主,从某银行那边贷了一笔钱,到期了,银行让你还回去。
拍着胸脯,和你保证,还回来之后,下周一定再贷给你。
事实上呢?
贷个屁。
对方早就知道,你只要把钱还回来,就不会再贷给你了,但不是每个人,都和你讲实话。
当你去再贷的时候,转脸和你说,让你等一等,最近政策又变化了。
你要是没有这个心理准备,仍然冲冲冲,那你即使能力很牛逼,现金流断裂,还是要当场挂掉。
从这一点看,人家贝莱德即使有钱,只要发现某个资产不行了,也绝不打肿脸充胖子。
这种大宗资产交易,极其低频,金额巨大,达叔身边也有人,专门做这块业务,水深极了。
你看到每一个交易、租赁背后,都有大量的利益链。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房地产的住宅领域,最近十年的时间,已经从混沌的暗黑森林状态,逐渐变成了真实成交可查。
商业地产,有达到这个程度么?
没有。
还是一片灰色地带,人为可操作空间非常大。
这既是坏事,也是好人,就看你的屁股坐在那边,你想赚到那部分的钱。
医疗问,以前人们认为,房价下跌,消费就能起来,房价对消费造成了积压。
但你四五年前,就坚定的判断,这个逻辑是错的。
而过去三年的大型社会实践,也证明,房价下跌后,消费不仅没起来,还差点被搞没了。
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能提前推演,你为什么不相信房价对消费的挤压?
达叔说,你们家,现在家庭财富2000万,其中有1500万,是上海的两套房子。
你和老婆,都是干医疗的,两个人加起来,一年能赚100万。
2024年,你们两个的年薪,全都上涨了10%,一年能赚110万了。
但房价下跌了20%,从1500万,跌到了1200万,少了300万。
把你们未来3年的收入,一下就给跌完了。
你还有心思,去消费么?
医疗说,没有。
达叔说,整个东大居民端的存量资产总量:450万亿。
这450万亿,不是一年赚到的,而是过去全体国民,奋斗了几十年,才攒下来了这个家底。
其中房子占一大半,至少有250万亿左右的净资产,是扣除掉负债的。
虽然不同口径统计,略微有一点误差,但总体的数量,是差不多的。
居民端持有的股票,市值是多少?
20-30万亿。
几乎是房产的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