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那一座城
城市塑造了我们,我们一起探秘城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gooood谷德设计网  ·  加拿大Whistling Wind ... ·  3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挪威Innoasis办公大楼 ·  1 周前  
有方空间  ·  Herzog & de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那一座城

襄阳丨范雨素引发的群体高潮:到底谁消费了谁?

那一座城  · 公众号  ·  · 2017-04-27 08:18

正文




范雨素火了,用她自己的话讲,

“有点莫名其妙。”

 

她20岁走出湖北襄阳农村时,

或许不会想到,

44岁里普通的一天,

自己会因为一篇自传,

突然成了“文学大咖”。

网友大多惊讶和赞赏

她的文字表现力。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

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这是范雨素“自传”的第一句话,

很多读者大呼“神来之笔”,

却不知此句神似席慕容的诗《青春之一》: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诚然,《我是范雨素》内容朴实、情感真挚,

在现在满是油腻鸡汤的公众号文章里

算得上一股清流。


“农村”、“月嫂”、“弱者”……

这些文中频繁出现的字眼,

让我们将她定格在了底层阶级,

她注定生活艰难困苦,

整日为三餐奔波,

不可能有出众的才华、丰富的内心。

以致于说出一句

“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

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就让白领们群体高潮了。

与其说,我们惊讶于她的文字表现力,

不如说是惊讶于所在那样阶层的她

所表现出的强于她身边人的文字表现力。

因为我们骨子里已经预设:

她这样的人不可能写出打动我的文章啊!

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自己的文章只是记录,

视角是“平视”,因为她身处其中,

与她带孩子、擦地等工作一样,

是一种活着的方式而已。

但大多数的观察者,都站在自己的角度,

将各式各样的帽子

扣在她和她的文章之上:

教师扣上“文章带着冷峻的幽默和理解力”,

学者扣上“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的自觉性”,

媒体扣上“阶层固化下努力向上的小人物”,

成长的困厄,环境的局限,

女性的悲哀,城市的偏见,

我们强行赋予她诸多意义,

但或许没人能真正理解她眼中的世界,

毕竟,我们不是她。

范雨素引发的群体高潮,

是人们没有见过苦难和坚韧,

还是想要去同情和帮助弱者?

可能都不是,

恰恰相反,都难逃消费苦难的嫌疑。

跟风转发,再加上赞赏和感慨之语,

这样的情节不是第一次出现——

同样来自湖北农村

身残志坚的诗人余秀华,

凭借《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爆红;

年纪轻轻就因家境窘迫

而独闯北京的西单女孩任月丽,

因在地下通道唱歌而引发关注。

她们现在在哪呢?

相信你也不知道。

 

这是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典型套路:

不处在都市主流圈层的人,

离乡亦或坚守的励志故事,

脱离写字楼和PPT的人生,

围观,欢呼,10万+,媒体跟进,

莫名其妙地完成了自我实现,

再很快消失在高潮过后的人们视线之外。

每天拿着星巴克,出入写字楼的我们

总会再“创造”出下一个“范雨素”,

因为我们需要它。

它无关范雨素,

只是在冰冷的水泥墙

和面具化的朋友圈里,

我们可以轻易消费一个

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人,

我们需要间歇性的群体高潮,

刺激已近干涸的心脏。



▲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点击阅读,推荐文章


上海丨未曾消亡的罗曼蒂克史。

香港丨如果书店都消失了,我们的精神该何处安放?

印度丨学拉野屎,做有尊严的阿三。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