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乾知大始
阳明心学信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湖之声  ·  任贤齐,被罚! ·  昨天  
西湖之声  ·  任贤齐,被罚! ·  昨天  
深圳新闻网  ·  深圳人最近都在买!几十块买一堆 ·  3 天前  
深圳新闻网  ·  深圳人最近都在买!几十块买一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乾知大始

儒家为何反对「兼爱」?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7-12-18 12:39

正文

「兼爱」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博爱 ,是诸子百家中墨家提出来的,当时墨家思想一度风靡天下,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就是杨朱,讲利己主义,拔一毛以利天下而无不为;「墨」就是墨家,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亲自参与劳动,其核心思想就是「兼爱」。

孟子以批判杨墨为己任,说杨墨是「无父无君」——杨朱彻底利己,相当于无政府主义,所以说无君;墨子说兼爱,把自己的父母当成陌生人一样对待,所以说无父。

儒家既然宣扬「仁义」,孔子也明确说「仁者爱人」,为何儒家要批判墨子的「兼爱」呢?我想今天很多人依然会觉得很难理解。这个问题的确并不是那么容易解释的。我们主要说两点:1)「兼爱」缺乏理论依据;2)「仁」与「爱」不完全等同。

就第一点来讲,墨子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论证「兼爱」的,如果我爱别人,那么别人也会爱我。功利的逻辑必然不那么可靠,所以墨子不得已又拿出「天志」来强制大家,认为上天有赏善罚恶的功能。这与西方的思想是类似的,西方「爱」的概念是来自于上帝之爱的。因此,如果不讲上帝或者天志,兼爱或博爱就失去了根据,当你对世界失望的时候、当身边所有人都让你无法产生爱的时候,你如何去寻找那个爱的根据呢?除了祷告上帝,别无他法。

儒家则不同。 儒家的「仁」单纯从人性上来。 儒家认为「爱有差等」,一个人对亲人的爱是最高的,是爱的源头、爱的根本,由此「推己及人」,让全天下都在我的仁爱之内(所谓仁覆天下),才能算真正的「仁」。这个「仁」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我们对父母之爱扩充而来的。在儒家看来,小孩子都会去爱自己的父母,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事实。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幼时爱父母的心扩充出去,就是「大人」。在前面的例子中,如果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感到绝望,他想想自己幼时对父母的依赖和爱慕,便立即能够知道这个本性是上天赋予我们的。

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是「仁者」,都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但有时候我们忘记了这个事实,或者生活的遭遇让我们走入到黑暗之中。无论多么黑暗,我们只需要回忆起幼时那颗爱亲的心,就能顿悟自己「与物同体」的事实从而走出黑暗。因此我们说, 儒家的「仁学」是有依据的、有源头的,有源头所以不会枯竭。 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墨家迅速消亡,法家作为一种黑暗的思想也一直不被人正面宣传,佛教也受儒家影响变为今天的「生活佛教」,而儒家思想直到今天依然有生命力。

根据儒家「爱有差等」的原则,我们今天很多所谓「道德难题」都不是问题 。比如母亲与陌生人落水,只能救一个,先救谁?儒家必然说先救母亲。比如一个法官的父亲犯了法,他应不应该举报?儒家说应该包庇,但前提是他要先辞去法官的公职。因为以法官的公职去包庇罪犯,这是失职;但以儿子的身份去包庇父亲,这是天理。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的道德观要显得更加虚伪、不诚实。

儒家的「仁」与「爱」是有差别的。 我们看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句话刚好反映了儒家「推己及人、再及物」的原则,同时,我们也可以明白「亲」、「仁」、「爱」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虽然大致重合,但仍有区别。

「亲」字除了爱的意思之外,还有依恋、依赖的意思在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叫「感情寄托」。《大学》说「亲民」的意思是「使民相亲」,就是说百姓家庭不和睦、不亲,那么统治者就要想办法让民众相亲相爱,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去跟百姓合个影、作个秀就叫「亲民」。

所以「亲」字适用于亲人、家庭成员,所以说「亲亲」。对于民众就只能说「仁民」,仁有爱的意思在里面,也有「与之一体」、「一视同仁」的意思在里面。比如你是卫生部的官员,父母生病了,你肯定心急火燎,赶紧送父母去就医;但如果邻居生病了,你也心急火燎,人家有家人照顾,你非要亲自送到医院去,这就不是「仁民」。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一视同仁」。天底下那么多病人,每天都有人生病,你为何独独亲自送邻居去医院呢?你的职责应该是改善大家就医的环境,让所有人都能够受益,这才是「仁民」。如果你把时间都花在亲自照顾左邻右舍上面,哪还有时间去「仁民」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