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计算机六十年
中国计算机历史研究,科学家与社会进步,人与信息系统,智慧城市与谋略,创新和未来。
51好读  ›  专栏  ›  计算机六十年

我在北大讲述中国计算机历史

计算机六十年  · 公众号  ·  · 2024-09-26 19:53

正文

2024年9月24日,我应邀在北京大学理科教学楼对“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的师生们讲述“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兴起与发展(1956-1985)”,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这一段历史,之前多年在“计算机概论”的教材中较少出现,也缺少专著,有些内容,曾经是国家机密,具体过程少为人知,当然现在已经解密,值得有兴趣的师生和研究者知悉并评价。

北大的王选老师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我首先讲述王选老师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关键何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这一点,学会分析,抓住技术难关的突破口。

我以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当然要着眼于技术本身,离不开计算机设备的性能。 但是从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历史来看,绝不能只关注技术和性能; 也要打开视角,充分展现国家之间的格斗,涉及到对计算机技术的封锁和转移,从国家规划、国际合作; 人才、技术创新和设备的流向、贸易限制,诸多方面的问题,往往令人眼花缭乱。

这个讲座,我首先讲述的是“研发计算机的社会经济环境”“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从无到有育人才”,强调上世纪50年代中国如何在现代工业的建设初期,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在经济力量薄弱的背景下,国家领导人和功勋科学家果断决策,迈入数字大道,计算机成为新中国的“国之重器”。

50年代,从华罗庚先生的第一个计算机小组,到科学规划筹建的计算技术研究所,到“紧急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计算机事业“三级跳”,成为国之重器。

“计算机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前30年),要在两个小时以内,把这个题目讲好、讲准确、讲通俗、讲完整,我的功力还多有欠缺,但是要尽力讲好。

在我讲述了制定“科学规划”时面对上马计算机,几乎是“水中捞月”,到钱学森举足轻重地发言,参与规划的科学家举手同意立项。我却不小心忽略了华罗庚先生提出来 “先集中、后分散” 的人力资源的六字措施,以克服中国缺乏计算机人才的困境。这六字,可是当年一个重大、有效的举措。

在讲计算机训练班和计算机专业建立的时候,也应该提及一下计算机教材的来源,早期中国的计算机教学大纲是引自苏联,70年代以后才有西方的教材加入。

将我的学习心得,用几种格式的图表展现,是帮助大家理解历史进程的一个好方法。这张时间图,直接展现了制定科学规划的复杂性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智慧和辛劳。

1957年北大计算数学专业第一班毕业生,也是中国计算数学专业的第一班。

北大计算数学专业历年调配和全国统考招生人数,还缺少三个年头的档案数字。

北大的科学技术史和医学史并列,我很荣幸地向大家汇报了少为人知的中国医学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初始和“全国恶性肿瘤防治调查”的大数据工作。是哈军工(长沙工学院)的慈云桂教授等和天津计算机厂帮助了林先生,设置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

专门携带了1978年使用计算机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中英文两个版本)到场观看。

在北京大学讲述历史,必须向蔡元培校长致敬。他一贯主张大学不光教给学生技能,还要做学问。一百年前,他邀请从未出国留学,自学成才的熊十力进入北大讲学。

1954年10月24日,熊十力先生离京赴沪定居时,为前来送行的张中行题字,再过一个月,就是整整七十周年。“中行: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

这也是我对北大学子的希望。

我和 系主任 张藜教授(左二)、曹琪老师、陈昊老师留影,谢谢他们的精心安排与准备工作。

由于时间的限制,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与听众的互动也没有时间了。好在,许多内容在我的《溯源中国计算机》和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中,已有叙述。

在上周四(9月19日),我应邀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也讲解了这个题目,当然华科与北大的两个讲座,联系各自学校的历史,内容各有不同。在华科还参观来校史馆和访问多位老教师,收获巨大。这个内容要另行介绍。(现场照片由CCF吴树民摄)

《计算机世界》原资深记者许泳专程前来听讲,她留言说:

今晚跟随徐老师走进北大讲堂, 以史为鉴知兴替 110 分钟的分享中, 83 岁高龄的徐老师分享了大量珍贵的计算机历史资料。上个世纪 50 年代在两手空空的情景下追赶美国,国家作出怎样的决策,构建怎样的团队,扶持什么样的项目 …… 放在当下,也发人深省。

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偌大的阶梯教室坐满了北大学子,甚至还有外校专门赶来听课的年轻人。我原本以为青年学子不会对这样的历史感兴趣,毕竟计算机行业瞬息万变,每个人都在卷动着奔跑恨不得超越时间, 回头看 可能是中老年人的 朝花夕拾 。结果发现徐老师的粉丝群里 20 多岁的年轻人占了很大比重,讲座结束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问问题。从徐老师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找答案:北大学子,更应该有大格局,宽视野,思考当今世界,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

这是此次讲座的预告:

70 年之前,由于党和国家领导、功勋科学家的英明远见与果断决策,不失时机地加入到全球计算机的发展队列。 1956 年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 十二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 紧急措施 ,拟定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