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官方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川大研究生  ·  迎新特辑 | ... ·  2 天前  
川大研究生  ·  迎新特辑 | ...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一“丝”一“竹”,思军训华年 ·  3 天前  
华中科技大学  ·  今日白露,喻园待秋来 ·  1 周前  
武汉大学  ·  祝贺!224名武大教师获表彰!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

院士夫妇领唱全场!武大研究生开学典礼非同凡响!

武汉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4-09-06 14:51

正文

晨曦微露

珞珈山迎来崭新曙光

昨日本科生开学典礼余韵尚存

怀揣对知识的渴望

对未来的憧憬

9200名研究生新生来到武大

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盛大举行

梦想之光正炽热

“研途”风光更绚烂





初识武大,青春组曲点燃全场


在青春珞珈寻找《小美满》

《裹着心的光》,初衷不换

《若月亮还没来》,便选择坦然

《奔跑的青春》

每个人都在悄悄发生改变




歌声仍回荡在耳畔

珞青声乐表演团的精彩表演落下帷幕

典礼马上开始

欢迎你们

珞珈山的新主人







缘聚珞珈,现场采访金句频发


“天选武大人”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博士新生程舒鹏

出生于武汉大学百年校庆当天

早在命运中写下与武大的缘分

童年时已五登珞珈山

如今成为“山民”

他将继续在珞珈山下奋斗

为祖国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又一次被珞珈山“选中”

今年,是法学院博士新生刘汉广

来到珞珈山的第八年

“山美水美人更美”

毫无犹豫,“美”成为她心中的武大关键词

作为“珞珈山上王牌军”的一员

她宣誓,珞珈法学人将继续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国家法治进程贡献力量




献礼祖国,院士伉俪深情领唱


两位特别的嘉宾莅临现场

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及夫人朱宜萱教授

院士伉俪与常青合唱团、珞青合唱团的师生们

一同带领新生唱响

《祖国不会忘记》






校徽承载着学校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佩戴上校徽的这一刻

个人奋斗的轨迹

便与武大未来的征程相交叠

当自强,求弘毅

竞求是,争拓新

这一刻,我们正式肩负起

武大人的责任与使命





国旗之下,国歌声里

庄严肃立的新面孔们

以歌声抒发最真挚的热爱

传承红色基因

厚植家国情怀

新时代武大人

以行动书写初心与担当





惊喜首发,主题视频鼓舞人心


每一个星辰大海的梦想

都需要寒冬酷暑里的积淀与守望

现场播放的主题视频《磨砺》

激励全体武大人

执光开路,披荆斩棘




代表发言,想说的话暖心表达


贴心关怀,殷殷希望

真诚建议,谆谆教导

全体新生认真聆听

背上行囊,在珞珈起航


▲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主持典礼



树人的“好老师”

育人的“好环境”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汪信砚老师

阐释武汉大学“三好”育人生态

提出成为“好学生”的三点要求

涵养德性、严谨治学、开拓创新

既是要求,亦为希冀

愿同学们在珞珈山下

学有所得




逐梦珞珈 争做拔尖创新人才


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金秋时节,2024级研究生们来到美丽的珞珈山,追逐你们的青春梦想。在此,我代表全校研究生导师,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去年11月底,校长张平文院士在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打造人才培养国之重镇,营造好老师、好学生、好环境相结合的“三好”育人生态,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营造好老师、好学生、好环境相结合的育人生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


武汉大学有一大批好老师。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武大就是一所名师云集的百卅黉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武大都有许许多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经师”和“人师”相统一、善于教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他们潜心学问、勇于探索,在不同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学术成就;他们立德树人,“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勇担时代使命,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大学也有育人的好环境。武大不只是一所网红学校,有风景如画的校园和中西合璧、别具特色的建筑群,更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术殿堂。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励精图治、踔厉奋发,用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学术铸就了武大文化和武大精神,这就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正像校长在去年校庆讲话中所说,它们是珞珈文脉,是武大的“根”和“魂”,经岁月洗礼而历久弥新,既辉映当下更烛照未来。武大学科齐全,很多学科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学术传统。同时,武大有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有丰厚的学术资源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所有这些,构成了武大优良的育人环境,成就了武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一方重镇的地位。


好老师、好环境都属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外部条件。同学们考入武汉大学,这些外部条件均已具备。能否成才、特别是能否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现在主要取决于同学们能否成为校长所说的“好学生”。在以往30多年中,我曾招收和培养了10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有幸获评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并获得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要做一名好学生、好研究生,必须自觉秉持和践行武大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具体来说,希望同学们尤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涵养德性。《礼记·中庸》上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意思是说,人们应该尊崇德性,使学问广博而精深。也就是说,成才必须先成人,要做好学问必须先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自强弘毅,才能堪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目的就在于培养更多这样的人才。


二是树立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掌握有效的治学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和掌握有效的治学方法。在这里,如果说各种具体知识是“鱼”,那么,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就是“渔”。树立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掌握有效的治学方法,能够让同学们终生受益。


三是着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而学术研究重在开拓创新。同学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开拓创新精神,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勇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探索,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只有这样,同学们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上有所成就。


最后,祝愿同学们倍加珍惜在武大学习的机会,给青春梦想插上坚实有力的翅膀,使你们的未来充满无限的美好可能。


谢谢大家!






▲滑动查看发言全文




青春有为,强国有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丞源,很荣幸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四年前,我作为首批“强基计划”新生相遇珞珈山,开启了我与珞珈山的缘分,也开始了基础研究的启蒙与尝试。今天,带着生根发芽的科研梦想,我站在了新的起点,身份的转变让我欣喜,投身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历史使命也让我郑重思考,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我们恣意盎然的青春年纪,我们应当“何为”才能不负珞珈山下这段最美好的时光?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自强弘毅为“内核”,传承珞珈薪火。我来自生命科学学院,这里曾留下“农田院士”朱英国的奋斗足迹。上世纪六十年代,朱英国院士毕业留校,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也开启了自己“水稻候鸟”青春岁月。秋风乍起,他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数十年如一日追赶春天的奔跑,几十个稻种的杂交试验,朱英国院士培育出了全新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几十年来,红莲家族中的珞优8号、珞优10号等多个品种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力传承中陆续诞生,他们用青春的坚守守护粮食安全,也绘就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靓丽名片。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又何尝不是珞珈“内核”的外化,历久弥坚。新一代的我们当传承自强弘毅的武大精神,续往昔之志,拓当代之新,汇星星之火,烛照新时代武大人的青春画卷。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追求卓越为“驱动”,矢志砥砺奋斗。还记得强基计划的报名条件里有这样一条:“对学科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句话鼓舞着我在本科期间大胆开展科研探索,2023年,我成功入选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然而,攀登科研之峰绝非易事,浩如烟海的文献、反反复复的实验、纷繁杂乱的数据……知识的匮乏、经验的不足时刻提醒着我不要停下成长的脚步。于是,我选择继续踏上研途,希望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找到自己将来深耕的方向,真正担当学术科研的主力军,以探索“无人区”的胆识和坐热“冷板凳”的毅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铸就无悔青春。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国之大者”为“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中,勉励武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无论是40年来从未缺席的武大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还是因为“祖国需要”,学成后毅然归国,引领我国测绘遥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李德仁院士,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们坚守的背后是浓厚的家国情怀。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灵魂的人才”,还是做厚德载物的君子、兴亡有责的大写的“人”?我想,我们应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谋国家富强,追人民福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中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牢记使命、挺膺担当。


一周前,《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希望广大学生能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最美好的时光,成就最美好的自己,全新的起点,不变的初心,启程吧,同学们!愿我们都能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让我们化武大青年“何为”的思考为武大青年“敢为”“善为”“有为”的决心,在传承珞珈精神中,矢志科研攻坚,服务强国建设,让我们一同昂首阔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奋勇向前,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从迷茫无措到顶刊发文

在校生代表、医学研究院

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瑞文

以三问三答为学弟学妹引路

愿大家的青春

均能在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行动中

绽放绚丽之花




成长与担当:在武大的探索与坚守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医学研究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张瑞文,今天非常荣幸在这里分享我的一点收获和体会。


五年前,我参加研究生复试时,我的导师殷昊教授问了我一个问题,“到武大后,你想做什么?”当时的我忐忑迷茫,不知如何作答。五年间,我在迷茫后清醒,在磨砺中奋进。今年6月,当我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Cell时,我才明白那个问题的深意:只有明确自己想做什么,方可知晓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


作为跋涉研途5年的一名学姐,我想围绕曾困扰我的三个问题同大家交流我在珞珈山的成长与收获,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第一个问题,初入研途,方向从哪里来?


初入研途,我同在座的许多同学一样——懵懂、迷茫,等着老师教,等着老师布置任务。后来,是百卅武大为我点亮了一盏灯,在这里,我听到过李达校长开创武汉大学马列主义教育先河的故事,朱英国院士为端稳中国饭碗甘当“水稻候鸟”的故事,学生造卫星腾飞太空的故事……是医研院的前辈为我树立了标杆:我看到舒红兵院士团队发现了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关键蛋白并推动肿瘤免疫治疗,张楹教授团队的研究为成功治愈白血病患者提供重要支撑,宋威和叶旭军教授团队为癌症相关肾功能失调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作为珞珈一份子,作为医研院一份子,我深受振奋,心中也升腾起强烈的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强科技创新。“国之大者”在哪里,我们攻坚的“桥头堡”就该设在哪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从一名观察者转变为基因编辑领域的探索者,在卫生健康大事业中传承珞珈精神、磨砺过硬本领。目前,我和团队开发了AE基因组编辑工具,可促进基因组疾病模型的建立,推动基因进化和癌症机制相关的研究。


第二个问题,面对磨砺,困局该怎么破?


科研从来不是一片坦途,古语说“胜负乃兵家常事”,殊不知,科研中“负负”也是常事。刚接触第一个课题时,我兜兜转转了半年时间,结果发现找错了方向。


我入学那年的开学典礼上,一位曾在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的学长分享了他屡战屡败、再败再战、历经700余次试验才获得成功的故事。面对困局,我们首先要“够坚韧”。坚韧并不是钻牛角尖,而是不气馁不放弃,从复盘中逐步校正方向。当接二连三的失败砸向我,我曾陷入自我怀疑,而导师总是耐心细致地引导我从失败中分析原因,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其次,我们要“够严谨”。复盘时,我发现对照组设置不够严谨,才导致实验屡屡出错。原本一步就能到达终点,我绕了半年多的弯路。后来,在进行新课题的探索时,我严谨设置了对照组后,发现了一个新现象,最后成就了我Cell的研究成果。


第三个问题,勇于创新,力量要从何寻?


《荀子·劝学》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非学无以创新。在武大,六名院士同上一门《测绘学概论》成就了“最奢侈的基础课”。在医研院,也有一门由全体教授共同讲授的《高级分子细胞生物学》。武大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让我们得以夯实理论基础,接触学术最前沿。课堂外,尖端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拥有两千多万册藏书、570余个文献数据库的图书馆,珞珈讲坛及各类交叉学科论坛……成为我们强大的软硬件支撑,让我们“创新在珞珈”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创新还要依靠团队的力量。雷军校友在2023年年度演讲中说:“一个人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当我困扰于繁杂的实验安排时,导师及时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分子实验、python数据处理、画图……我们有序分工、抱团攻坚。在“兵团作战”中,AE基因组编辑工具研发结下创新硕果,革命友谊也激励我们行稳致远。


明年我将告别校园,新的问题萦绕在我心里:离开武大后,我要做什么?我想,我应该还会在卫生健康的大事业中接续砥砺奋斗,用珞珈山下磨砺的真本领,向时代、向人民交出更圆满的答卷。在此,祝愿学弟学妹们早日找到你们将为之奋斗的大事业,祝愿大家的青春能够在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谢谢大家!









▲滑动查看发言全文



时光易逝,青年“何为”?

新生代表、生命科学学院

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丞源

以铿锵的誓言

做出武大人的动人回应

承珞珈使命

誓无畏艰途

谋家国富强

青春当拼搏,后生亦可畏







青春有为,强国有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生命科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丞源,很荣幸作为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四年前,我作为首批“强基计划”新生相遇珞珈山,开启了我与珞珈山的缘分,也开始了基础研究的启蒙与尝试。今天,带着生根发芽的科研梦想,我站在了新的起点,身份的转变让我欣喜,投身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历史使命也让我郑重思考,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在我们恣意盎然的青春年纪,我们应当“何为”才能不负珞珈山下这段最美好的时光?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自强弘毅为“内核”,传承珞珈薪火。我来自生命科学学院,这里曾留下“农田院士”朱英国的奋斗足迹。上世纪六十年代,朱英国院士毕业留校,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也开启了自己“水稻候鸟”青春岁月。秋风乍起,他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数十年如一日追赶春天的奔跑,几十个稻种的杂交试验,朱英国院士培育出了全新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几十年来,红莲家族中的珞优8号、珞优10号等多个品种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力传承中陆续诞生,他们用青春的坚守守护粮食安全,也绘就了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靓丽名片。这一粒粒小小的种子又何尝不是珞珈“内核”的外化,历久弥坚。新一代的我们当传承自强弘毅的武大精神,续往昔之志,拓当代之新,汇星星之火,烛照新时代武大人的青春画卷。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追求卓越为“驱动”,矢志砥砺奋斗。还记得强基计划的报名条件里有这样一条:“对学科有强烈的专业兴趣、科研志向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句话鼓舞着我在本科期间大胆开展科研探索,2023年,我成功入选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然而,攀登科研之峰绝非易事,浩如烟海的文献、反反复复的实验、纷繁杂乱的数据……知识的匮乏、经验的不足时刻提醒着我不要停下成长的脚步。于是,我选择继续踏上研途,希望通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找到自己将来深耕的方向,真正担当学术科研的主力军,以探索“无人区”的胆识和坐热“冷板凳”的毅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铸就无悔青春。


回答“何为”?我想我们当以“国之大者”为“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中,勉励武大师生“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无论是40年来从未缺席的武大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还是因为“祖国需要”,学成后毅然归国,引领我国测绘遥感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李德仁院士,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们坚守的背后是浓厚的家国情怀。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失去灵魂的人才”,还是做厚德载物的君子、兴亡有责的大写的“人”?我想,我们应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谋国家富强,追人民福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中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牢记使命、挺膺担当。


一周前,《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希望广大学生能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最美好的时光,成就最美好的自己,全新的起点,不变的初心,启程吧,同学们!愿我们都能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让我们化武大青年“何为”的思考为武大青年“敢为”“善为”“有为”的决心,在传承珞珈精神中,矢志科研攻坚,服务强国建设,让我们一同昂首阔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奋勇向前,用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谢谢大家!







▲滑动查看发言全文







庄严宣誓,学术有道诚信为德


传承,耕耘,捍卫,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老师

带领全体研究生新生

进行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宣誓

铮铮誓言掷地有声

拳拳真心坚定不移








殷殷叮嘱,磨砺本领竞展芳华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校长张平文院士

提出了对新生的希望与期待

要增强使命意识

要培养创新能力

要修炼格局气度

在磨砺中成长为

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能力的

未来引领者




在磨砺中成长为未来引领者

——在武汉大学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江城九月,秋意盎然。今天,9200名2024级研究生新生齐聚武汉大学,在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开启你们人生的崭新篇章。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研究生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贺!祝贺你们成为光荣的武大人!


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去年12月1日,在刚刚成功举办130周年校庆活动后,我们欣喜地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充分肯定了武大师生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并特别称赞武大人提出“要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在座的各位研究生是学校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后的第一批新鲜血液,在你们研究生学习阶段起步之际,我想以“磨砺”为关键词,和大家谈谈如何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在武汉大学这所百年名校成长成才。


磨砺是成长的催化剂。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人,无不经历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辛过程。磨砺之于青年,更是淬炼自我、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从培养定位来看,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的重大驱动要素。武汉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队,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要成为引领未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的优秀人才,大家所面临的挑战空前、所肩负的使命空前、所拥有的机遇空前,磨砺之于你们尤为重要。从个体发展来看,研究生阶段是探索未知、研精阐微、创新突破的重要时期,你们将面对更复杂的科学问题、更深奥的理论思想、更艰巨的科研任务,大家要珍惜磨砺的机会、把握磨砺的平台、掌握磨砺的法门。要在“学”中磨,勤于钻研、孜孜不倦,深入探索学科的内在机理,破解知识王国的密码;要在“事”上磨,不怕做事、善于成事,不断在历事中练心,在经事中坚定;要在“行”里磨,知行合一、勇于实践,持之以恒在实践中见风雨、壮筋骨、长才干,着力锻造搏击未来的过硬本领。


同学们,要成长为未来引领者,磨砺还得有方向、有重点,要有意识地锤炼自己的一些核心素质。作为校长,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几点期待和希望。


——希望你们在磨砺中增强使命意识,做胸怀家国、不负时代的未来引领者。


磨砺让我们明白世界是一个竞争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任务,需要努力为之奋斗。使命意识能催生舍我其谁的荣誉感、初心不改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我们的行动注入力量和信念。


武大人的使命意识素来与家国天下紧密相连。抗战期间,武大曾西迁乐山八年,即便是在战火纷飞、艰难困厄的岁月里,学校在卓越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和顶尖学术成果上仍然成效卓著,成就了令世人惊叹的“乐山辉煌”。建国初期,为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有着“中国核电之父”美誉的欧阳予校友研制出我国第一座军用核反应堆,推动新中国核电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改革开放年代,法学家韩德培先生敏锐感知到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时代需求,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在学以报国的使命引领下,武大人在空天信息、粮食安全、生命健康、领土主权、三峡工程、经济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急需领域,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前,按照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我们距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10年多一点的时间,距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26年时间。各位研究生同学,你们的求学时光和职业生涯与这两个时间节点完全重合。你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建设者。形势越紧、挑战越难,使命就越重。想要引领未来,大家就必须以赤子情怀响应时代之需、回答时代之问,在时代变局中磨砺以须、及锋而试。我希望你们能赓续武大人矢志报国的传统和挺膺担当的气魄,将自身发展的“小我”融入国家民族之“大我”,努力成为胸怀家国、不负时代的未来引领者。


——希望你们在磨砺中培养创新能力,成长为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未来引领者。


磨砺是必经之路,创新则是制胜法宝。研究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同学们想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就要不断磨炼创新之人格、创新之精神、创新之思维、创新之方法,在创新中攀高峰、求卓越、奔一流。


“拓新”是武大校训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一代代杰出武大人的鲜明底色。今年6月,武汉大学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我校李德仁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佩戴奖章、颁发证书。回顾李德仁院士的科研人生,在我看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一条主线。从在德国读博期间解决“百年难题”、震惊全球测量学界,到毅然回国投身测绘遥感科研事业数十载,李院士秉承“为国家创新到老”的坚定信念,通过不停歇地思索、不停歇地创新,引领中国测绘遥感学科稳居国际前列,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奋楫者先,创新者强。创新是开拓进取、超越陈规,更是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发掘兴趣爱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同学们要善于发现兴趣,让热爱成就创新;保持质疑精神、发出质疑是创新的重要起点,同学们要敢于打破常规,以探索推动创新。我希望你们将武大人勇闯未知、善创新知的拓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学科专业前沿,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大胆尝试新方法、勇敢开拓新方向、努力攻克新问题,在俯身、静心、攻坚中自觉成为引领未来的先锋力量。


——希望你们在磨砺中修炼格局气度,成长为胸有丘壑、海纳百川的未来引领者。


格局是眼界,气度是胸怀。格局宽广的人,才能时刻清醒地认识世界与自我,才能从容不迫地对待挑战与挫折。人的格局气度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只有在不断地磨砺中才能越来越坚韧、纯粹,达到更高的境界。


煌煌武大,巍巍珞珈。跨越三个世纪的武汉大学,历来就有开放包容的学术风气和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全球延揽顶尖学者;在全国率先构建数智教育体系,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数智人才;加速制定全球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正如校歌所唱。在武大,你们将踏入中西贯通、文理交融的广阔天地,将遇见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良师益友,将感受百家争鸣、竞展芳华的活跃氛围,相信在珞珈山水的熏陶滋养下,你们必将练就海纳百川的大胸怀、大格局、大视野。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家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们要主动登上“瞭望塔”、积极拓展“朋友圈”,培养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达观天下的全球视野。你们要读懂时代、认识社会,用豁达的心态悦纳自己;你们要接受不同、包容差异,用多样的观点丰富自己。希望同学们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态度,立足百年变局、站位复兴全局,争做已有知识、现有成果的继承者和全新赛道、未知领域的探路者,努力成长为具备宽阔眼界、宽广胸怀、可堪大任的杰出人才。


同学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已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各位研究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人才力量,希望大家传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坚守“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的不懈追求,“研途”不负韶华、无愧时代重托,在磨砺中成长为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能力的未来引领者!


谢谢大家!










▲滑动查看讲话全文












珞珈山的新主人们

你们的“研途”已正式启航

珞珈山下好读书

用汗水浇灌希望

以坚韧铸就辉煌

不负自我,不负韶华!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本科生开学典礼!武大DNA动啦!






不装了!我们摊牌了!






9200名研究生,武大终于等到你!







武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来啦!





● 本科生高燃开学典礼!武大DNA动啦!

● 不装了!我们摊牌了!

● 9200名研究生,武大终于等到你!

● 相差34岁做同学!武大研究生大数据来啦!

● 武大这17门新课,人人可学!

● 武大24小时连发两篇Nature!最新一篇解决世界难题




武汉大学
-luojia1893-


封面图:马瑞成
视频: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宋昆

摄影:曹海钢 金鑫 龙泉 侯树洋

刘黄川 王鑫 钟宇晴 韦冠丞

 丁宇轩 胡米乐 马瑞成

文案:项馨婵 艾芸萱

编辑&责编:项馨婵

审核:张佳宁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点个“”,再点个“在看”,一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