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找同行网
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管理者面临的问题永远是具体的! 做在知前,知在行后。因此我们都是学生,也都是别人的老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找同行网

老祖宗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种油茶树!

找同行网  · 公众号  ·  · 2017-07-17 0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老祖宗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种油茶树

茶油像中国历史一样,辉煌只存在于书本、想象和考古,现实能找到的痕迹很少。

中国人是世界公认有最早农耕历史的民族,可惜,我们油茶树的农脉断了!而且断的彻底。我们只能找到古人的只言片语,比如:明王象晋《群芳谱》(公元1621年)概述了油茶的种植方法:“秋间收子时,拣取大者,掘地作小窖,勿及泉,用沙土和子置窖中。次年春分取出畦种,秋分后分栽,三年结实。”

油茶树的种植技术是什么时候断的?这完全超出这个案例的研究范围,我们希望读者跟我们一起思考。

2009年,大三湘的800亩油茶树几近死光。除了天气和管理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因素:缺乏种植经验、技术和合格的作业者!

其实,不只是大三湘和农户没有经验,林业部门 对油茶树种植技术的研究 也刚刚起步。

2009年,大三湘第一次种油茶树时,严格参考了当地林业局的指导规程。种植规程中有一条,油茶树苗栽种的深度不能超过嫁接¹口。林业局的规定有道理,因为植物的嫁接口就像人和动物的伤口,埋到地下长期被雨水浸泡会感染虫害。但是林业局忽略了油茶种在山上,很少积水。而且,2009年夏天 湖南 持续高温干旱,茶苗恰恰缺水。

(嫁接口照片

大三湘常宁基地的负责人周爱平认为,栽深才能让油茶树苗发展根系,保水保湿,栽培时应掩埋嫁接口上一到两寸。可是这同当地林业局的规程不一样。为了 验证自己的想法 ,周爱平四处请教。一位江西油茶树种植专家的认可了 周爱平的“栽深”策略 。这位曾担任过中国林科院专家的老人,不但赞同他的做法,还语重心长地说,“书本上的东西只能参考,实践是最重要的!”第二年,大三湘管辖的油茶林,开始采用“栽深”的方式。大三湘因此躲过一劫。

2013年,湖南省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旱情,大三湘油茶基地所在的衡阳市为特旱,祁东县为重旱²。然而,大三湘却创造了奇迹。那年,整个祁东栽的油茶树,成活率不足50%。而大三湘的油茶树,成活率却在80%左右。“当我们把数字报给林业局,他们都以为我们吹牛!”直到林业局的人亲自到大三湘种植基地考察后才相信。到 现在“栽深”已经是湖南林业厅推行的标准种植规范。

(2013年湖南省干旱照片

(2013年全国气象干旱综合监测图

周爱平说,刚栽苗时不知道如何施肥,林业局指导他们,长苗期间除了有机肥以外,可以适当施含有硫酸铵、氯化铵、氯化钾、硫酸钾的复合肥。然而,就是这“氯化钾³”,让大三湘吃了大亏。

2011年,大三湘1月份栽好的油茶苗,5月份施复合肥的时候还好好的,两个月后却一下死掉30%。“天又没旱,树苗怎么会死?我们把死苗根拔开一看,整个根都烧坏了。”一开始,周爱平还以为肥料是劣质产品,赶紧给肥料老板打电话,肥料老板把这个事情反映到肥料工厂,最后才搞明白:油茶树属于茶科类,国家明令禁止不能用氯化钾施肥!

“可是肥料的配方是林业局给我们的啊!”说起这事,周爱平一脸无可奈何。

案例写到此,我们想给读者第一个实用的结论:不要以为政府和专家什么都懂,中国三十多年改革的商业大潮,等于一片盐碱地突然被大水淹了,水里的生物太多,谁都不完全了解。你不懂的,政府和专家也不一定懂!

然而,这个问题还不仅是肥料不对那么简单,因为其他种植区的茶苗也同样用氯化钾施肥,但没死那么多。周爱平把负责管理这片油茶片区的农户叫来一问才弄明白。这几块地的农民自己忙不过来,从外面请人帮忙。“请来的外人没经过培训,自以为是地认为,施肥离根太远了,树吃不到肥,就把肥料放在靠着根很近的地方,没想到,把树苗烧死了。”

于是,大三湘在栽培油茶树上,又吃了个不得不吃的亏。

树要剪枝,本应该是农业常识。但大三湘在组织农民剪枝时,却遇到了大麻烦。“我家祖祖辈辈都种油茶树,从不剪枝。苗长得好好的,剪掉太可惜了。”农民不理解是有原因的,因为祖辈根本没有传承给他们剪枝这项技术。

他们的祖辈都干什么了?可能是身不由己投身到战乱、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于是,现代中国农民丢了祖宗的技艺。周爱平只好给他们打比方,农村养猪的都知道,一头母猪有12-14个乳头,如果产仔16头以上,就要丢掉体质弱的小猪,保证其他的猪仔有奶吃。树也是一样。人是形象思维的动物,多亏养猪在中国还没断过,否则,说明剪枝这个问题还真难。这让我们想起一对联合国工作的英国夫妇的故事,他们教非洲人种庄稼。他们说,有些人不理解每年收成要留种子,因为他们几代人都没有看过庄稼从生长到收获的完整过程。

大三湘碰到农民不会种油茶树的现实,同我们在云南研究褚时健种橙碰到的情况完全一样。周新平跟褚时健一样,也要请专家培训农民,管理这些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作物。

至此,我们给读者第二个实用的建议:千万不要以为农民就懂农业!

施肥不仅有技术含量,还需要体力。油茶苗长在山上,挑着几十斤的肥料爬山可不轻松。而且,不同位置的茶苗施肥多少还有讲究。因为肥料会顺着雨水流到山下,所以越往上,放置的肥料也应该越多。但肥料太沉,背上去又太累。于是,农户经常偷懒,在山脚多放些,山上反倒放得少。

还有些农户自己家里有生意,要不就去外面打个工一天少说也能赚一二百块钱,相比而言,帮大三湘管理油茶树吸引力就不大了。因此,除草、施肥、剪枝都成了副业,得空才打理一下。对此,周爱平很无奈,“我们本以为年轻农民能管得好些,结果他们天天做别的事,农活全扔下了,最后,他们山上的草最多。”

这就是一部分现代农民的现状,不仅缺少技术,不能吃苦,还耍滑偷懒。这也是很多公司曾经雄心勃勃想要进军农业大干一番,最后也只能落得个灰头土脸打道回府的另一个原因。一个在茶油行业亏了两千万的企业家说,新农业从外边看都是机会,进去之后才知道都是漩涡,活着上岸的是少数。大多数人赔了钱,打掉牙齿和着血吞进肚子。

然而,周新平没退路。一来这是他的家乡,人都有脸;在熟人面前,人更要脸。二来不到三年,他把45岁之前赚的钱几乎全砸进去了,他必须要赚回来。

然而行文至此,我们所叙述的还仅仅是周新平碰到困难的三分之一。周新平碰到的另一个难题比种树还难。

食用油的水太浑

食用油可分为调和油和纯油两大类。所谓调和油,是指将两种以上的油按比例调和成的油。为什么需要调和?因为营养学研究表明,单一品类的油脂很难完全符合人体的营养要求。

因此,调和油应运而生。调和油混合几种油脂,调配成最完美的营养比例,同时还兼顾了成本。应该说,调和油的概念是非常先进的,有很多营养学专家建议,不应该只摄入任何单一品类的油脂,而应以食用调和油为主。

然而,调和油至今在我国没有国家标准,只有行业标准⁴。该行业标准只规定了调和油中的理化指标,没有要求企业标明调和油中不同油的比例。按照这个标准,企业生产调和油时,加入一滴茶油,也可以称之为茶油调和油,加入一滴橄榄油也可以称为橄榄油调和油。

(向左滑动查看 《SB/T 10292-1998 食用调和油》详情

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表示:“我国8种食用油新国标实施已多年,唯有调和油国标一直缺位。”这8种食用油国家标准明确要求把生产工艺、原料和产地等标示在包装上。但是,上述法规却不涵盖调和油⁵。

因此消费者根本无法了解调和油中各种油的具体含量是多少。按照常识,至少要含有相当比例的茶油,才能叫茶油调和油吧?“但是据我们了解,市面上的茶油调和油中,含有3%的茶油就不错了!能含10%的,就是良心企业!”周新平说。

我国每年进口600万吨棕榈油⁶,每年生产的棉籽油⁷接近100万吨。棕榈油和棉籽油是食用油料中最便宜的油,这两种油占中国食用油消费总量20%以上⁸,但是在市场根本见不到标示是棕榈油和棉籽油的食用油。这么多棉籽油和棕榈油都去哪里了?“绝大部分去了调和油,也被消费者吃了。”一个在油脂行业做了二十年之久的专家告诉我们。

由于调和油的行业标准没有要求企业把不同原料油的比例标明出来,几乎所有企业都以营养价值高、价格高和消费者印象好的油,用来冠名调和油,但实际上这些好油所占比例很少⁹。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指出,“调和油成分配比不透明,企业随意命名,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甚至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¹⁰。

在此,我们想问读者一个问题,调和油行业标准没有要求企业在产品包装上注明原料油比例时,如果你生产调和油,你会多用贵的油吗?

本案例在此要给读者的第三个有价值的建议:千万不要为调和油前面的名字支付高价钱了,比如,茶油调和油,橄榄油调和油,花生调和油……这跟年份酒的道理一样,加一滴60年的酒,整瓶酒就都是60年代的老酒了。

为什么调和油现行的行业标准这么宽松?

湖南省当年参与制定调和油行业标准的主任告诉我们,调和油是90年代的舶来品,调和油的配方在当时是技术机密,因此没有在行业标准中要求企业标示配比,可是他们没有预计到正是这个“机密”让调和油在中国变得如此复杂和混乱。

20多年过去了,国家为什么还不出台新的调和油标准?

大三湘生产技术部总监赖琼玮告诉我们,“调和油的比例无法用常规方法检测,即使国家出台了标准,企业做假也无法验证!”这就是油脂专家所说的“油兑油,鬼见愁”。

尽管《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就开始制订,可到了2015年,依然没出台。调和油的比例为什么这么难检测,把国家都难倒了?

原来食用油是由几种不同的脂肪酸组成,只是不同的油中各种脂肪酸的比例不同。常规手段只能检测出调和油中每种脂肪酸的比例,但有多种方式都能调配出这一比例,因此无法确定究竟是用了哪几种油搭配出来的。就像60°的白酒,可能是由50°和70°的白酒按1:1混合而成,也有可能是由40°和70°的白酒按1:2混合出来的一样。更何况调和油多是8-9种油配制而成,每种油的比例是多少就更难测定出来。

因为调和油无法检测比例,不法厂家甚至还会勾兑地沟油。而经过精炼处理后,再复杂的油脂都可以符合国家标准,摆上超市的货架。

精炼是油脂加工的一道工序,它可以清除油脂中所含有的固体杂质、游离脂肪酸、磷脂、胶质、蜡、色素、异味等。精炼通常要经过脱胶¹¹、脱酸¹²、脱色¹³、脱臭¹⁴四个步骤,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即使是地沟油和动物死尸的脂肪,精炼后都能达到国家的卫生标准。

我们问大三湘技术总监赖琼玮,“这是否意味着,地沟油在精炼后,就是健康的油脂呢?”面对这个显然应该是否定答案的问题,这位在油脂行业做了十年之久的技术专家竟然犹豫了良久,给出了“或许是的”的答案。我们知道,他的答案来自于科研人员对于数字和科学的信仰,但人的常识又拒绝这个答案。我们在一本国外描述橄榄油的著作¹⁵中找到了支持常识的佐证:使用劣质的油脂作为原材料,精炼后的成品油会更快的酸败¹⁶,进而变质。而使用优质原材料的油脂,保质期更长,甚至一年后仍然保持着极佳的口感。

赖琼玮又告诉我们:“国家标准是针对油脂中通常会出现的问题设立的,但地沟油出身复杂,其中可能含有未知或者未列入国家标准的有害物质,就像牛奶中的三聚氰胺,以前常规的牛奶检测指标就没有这个东西,谁能想到有人把这个兑入牛奶?”问题讨论到此,已经进入纯的技术领域。作为商业案例的研究者,我们完全没有发言权了。

周新平有十年做化工的经验,他对油脂产品的理解既准又快。看到调和油的现状,他决定不趟这个浑水,只做100%纯茶油。

为什么?纯油能检验出来,不同种类油的理化指标是不同的。国家对单一种类的食用油是有具体标准的,无论是100%的花生油,还是100%的大豆油、菜籽油、茶油……只要是纯油,国家都规定了一系列规范¹⁶。

可是,即使周新平有专业的化学背景和十年做化工的经验,即使纯茶油有国家标准和规范,大三湘还是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未完待续)



[1] 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嫁接是利用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来进行的。嫁接时,使两个伤面的形成层靠近并扎紧在一起,结果因细胞增生,彼此愈合成为维管组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现代农业养苗基本都是使用嫁接的技术。嫁接既能保持接穗品种的优良性状,又能利用砧木的有利特性,达到早结果、增强抗寒性、抗旱性、抗病虫害的能力,还能经济利用繁殖材料、增加苗木数量。常用于果树、林木、花卉的繁殖上;也用于瓜类蔬菜育苗上。

出自百度百科:嫁接http://baike.baidu.com/view/36406.htm

[2]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无旱: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出自:搜狗百科:干旱 http://baike.sogou.com/v4844.htm

出自:《湖南干旱最新统计数据》来源:湖南气象网http://www.hnqx.gov.cn/news/2/2013-8-6/HuNaGaoWen-AnHanCuoXinShuJuTongJi.htm

[3] 氯化钾,化学式KCl,无色立方晶体,常为长柱状。无色细长菱形或成一立方晶体,或白色结晶小颗粒粉末,外观如同食盐,无臭、味咸。氯化钾在农业上是常用的肥料(钾肥),最适宜于水稻、小麦、棉花、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同时也比较适宜于中性石灰性土壤。但不要在忌氯作物上施用,如烟草、甜菜、甘蔗、马铃薯等,否则会影响这些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出自百度百科:氯化钾http://baike.baidu.com/item/%E6%B0%AF%E5%8C%96%E9%92%BE/2696936

[4] 《SB/T 10292-1998 食用调和油》

[5] 《食用调和油大多不标配方比国标讨论9年仍难产》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3-12/06/c_125816729.htm

[6] 棕榈油由油棕树上的棕榈果压榨而成,果肉和果仁分别产出棕榈油和棕榈仁油,传统概念上所言的棕榈油只包含前者。棕榈油是世界油脂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油脂总产量中的比例超过30%。棕榈油也被称为饱和油脂,因为它含有50%的饱和脂肪。 在常温下呈半固态,稳定性较好,不容易发生氧化变质,烟点高,故用作油炸食品很合适 [81] 。棕榈油非常便宜,期货价格在 5 / 公斤左右,市场批发价在 7 / 公斤左右。

出自百度百科:棕榈油 http://baike.baidu.com/view/74749.htm

[7] 棉籽油即是以棉花籽榨的油,精炼后可供人食用,但粗制棉籽油可能含有棉酚,可造成生精细胞损害,导致无精不育。国家卫生标准要求,油脂中棉酚含量小于 0.02% 。另外,因为棉花不是食品,农药把控相对不严,棉籽中也难免会有农残。

百度百科:棉籽油http://baike.baidu.com/view/47095.htm

[8] 根据中国粮油网上《第五届中国粮油榜特刊之2015年中国食用油产业报告》中所述,“2015/2016年度预计我国食用油消费将处于3406万吨。”

出自:第五届中国粮油榜特刊之2015年中国食用油产业报告》来源:中国粮油网http://www.grainnews.com.cn/a/news/2015/10/19-31936.html

[9] 《为何久久不出台?》来源:环球华网http://www.509.cc/n/caijing/cyxw/2014/0728/192661.html

[10] 《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8年难产百姓为啥要选调和油?》来源: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2/0827/c1008-18845995.html

[11] 脱胶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粗油中胶溶性杂质脱除的工艺过程。食用油脂中,若磷脂含量高,加热时易起泡、冒烟、有臭味,且磷脂在高温下因氧化而使油脂呈焦褐色,影响煎炸食品的风味。脱胶就是依据磷脂及部分蛋白质在污水状态下溶于油,但与水形成水合物后则不溶于油的原理,向粗油中加入热水或通入水蒸气,加热油脂并在50℃温度下搅拌混合,然后静置分层,分离水相,即可除去磷脂和部分蛋白质。

[12] 游离脂肪酸影响油脂的稳定性和风味,可采用加碱中和的方法除去游离脂肪酸,称为脱酸,又称碱炼。

[13] 粗油中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叶绿素是光敏化剂,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其他色素影响油脂的外观,脱色步骤将这些色素用吸附剂除去

[14] 油脂中存在一些非需宜的异味物质,主要源于油脂氧化产物。脱臭采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并添加柠檬酸,螯合过度金属离子,抑制氧化作用。

[15] 《Extra Virginity: The Sublime and Scandlous World of Olive Oil》 by Tom Mueller Apr 8,2013

[16] 酸败俗称哈喇。油脂在贮藏时由于与空气等作用发生氧化而进一步分解产生异臭味的现象。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34-2003 花生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35-2003 大豆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536-2004 菜籽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1765-2003油茶籽油



茶油相关案例:

(点击下面 蓝色文章标题 直接跳转)

1

唱歌的老板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大三湘

2

骗子也不容易

做茶油怎么就这么难



赏: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用,请给我们打赏。找同行所有文章都是原创,你的支持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好的内容不仅需要思想,也需要成本。如要打赏,请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沙漠缺水 水才值钱


下面是广告:

茶油的案例在出版上遇到了难题,可能很难以书的形式和大家见面,这意味着找同行过去一年多的投入收不回钱。没钱就没法继续研究了。

“找同行能不能也卖案例中的茶油,赚点外快?”,我们把这个问题抛到找同行的微信群里,没想到一下激起了大家的争论。

有人说,以书卖油,成了代言,有软文嫌疑,失去案例的严肃性。有人马上反驳,如果找同行用一年多调研一个企业和产品,认为值得推荐,即便有软文嫌疑,又怎么了?也有人说,书是书,油是油,这是两个生意!怎么能一起做?还有人说,哪有完全的客观,没有面包谈什么理想!

为了活下去,为了记录中国这个千载难逢的商业变革时代的一部分事实,为了后人在研究这段历史时看到的不仅是投机取巧和贪污腐败。我们决定卖一点自己亲自调研过的产品,并且也必须承担案例客观和中立性受到质疑的风险和后果。

除此以外,我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找同行不能同时做好案例和电商。所以我们找到了一个北大MBA的创业团队“万物优选”帮忙,案例中提到的茶油都会在我们共同的微店中销售。点击左下的“ 阅读原文 ”,可以去店里看看万物优选团队的介绍和代售的产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