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英DIGITALING
数英网 DIGITALING是一个数字媒体及职业招聘于一体的资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台海一线  ·  歼35还未上舰,六代舰载机首飞?40吨双发W ... ·  20 小时前  
九龙微观  ·  最新!泽连斯基开出停火条件 ·  昨天  
军武次位面  ·  中国歼-36横空出世,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 ... ·  5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世界大战即将爆发?2024年军事大事件盘点!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英DIGITALING

对话三位资深文案:从业十年,不用非得热爱广告

数英DIGITALING  · 公众号  ·  · 2024-12-24 13:10

正文

十年前,三个年轻人,从各自的处境出走,先后步入广告行业,拥有了同一个身份——广告文案
十年弹指一挥间。他们的角色不断变化,名字的前缀长长短短。现如今,他们是:

Blank 合伙人/创意总监,刘旸
MOOWU磨物 创意合伙人,排骨菌
上海天与空 创意合伙人,石头

而他们所经历的十年,

说是,中国广告从灿烂走向混沌的十年
说是,一群人从舞台中心走向边缘的十年
说是,人的创造力逐步被技术算法取代的十年
......

各种说法,但都忘了,那也是一代广告人、文案人成长的十年。
一个行业、一个职业真正发生了什么,需要透过一个个具体的人才能看清。
从白纸开始,一路十年,这三位的体感直接又具有代表性。
《围炉夜话》对话了他们。围绕文案展开,聊了聊他们的十年,和各种议题与变化。
以上都是场面话,该来点真情实感了。
这两年广告行业口碑滑坡,很多人疑惑:以前听说的广告狂人的传奇,难道都是假的吗?怎么到我们这一代,环境就变成了这样?
大家憋不住了,提出质疑,情绪激昂,但是没有答案。
虽然,没有人有回答的义务,也不是所有问题都有解答。但同为发问者,我们想再往里刨一刨。
把时间回拨十年,去看看那一代广告文案人在强烈的退潮感下,如何审视自己的命运。
在时代的漩涡中,他们的经验,或许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三个故事,一路十年 

@刘旸
我做广告的第一天就是创意总监

毕业于广告专业,但刘旸几乎没认真上过一天课。
在那个互联网如浪翻涌的年代,他的课堂是微博、论坛。一个熟通各种社交媒体的毕业生,远比一个成绩优异的毕业生更为市场所需要。
毕业后刘旸一边做编剧,创作内容,一边接广告变现,在象牙塔之外和广告有了正式的交锋。他发现,广告还是有意思的,无论赚钱还是社会认可,都很不错。


等待提案,再次检查并调整讲稿

相较于当时尚显贫瘠的内容土壤,做广告更容易被看到,效果也立竿见影。
他干脆全身心投入,在一家传播公司做social内容,每天与大量网络病毒视频、论坛水军、运营微博/SNS等为伴。很枯燥,很零碎,但也赚钱,让他能结婚养家。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觉得,“做广告”就是站在传播第一线,运用“街头智慧”去看待所有的品牌沟通和物料。
而且他觉得,只要需要,自己什么都能做。直到2014年加入了中好,经历了更综合艰巨的项目后,才意识到:TVC的创意和执行是非常庞大的专业领域,“想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现如今,Blank拍TVC的功力已为业内称道,《如何快速变老》《大魔术师》等作品多次掀起讨论热潮。

B站青年节《如何快速变老》

但刘旸坦言,自己是先做,然后才明白什么是拍片的。

我做广告的第一天就是创意总监,没有做过文案,也没做过创意组长,没有一步步晋升的过程,全都是自己摸索着做。中间补了大量的课,直到《美团外卖×杨幂》那支片子,我还在学做广告。

《如何快速变老》《美团外卖×杨幂》的文案初稿,创作于高铁上

眼中世界的天花板低的时候,安全感特别强。
等看到更大的世界,期望多了,焦虑也就来了。高频的创作和学习,成了他确认自己位置的方式,控制预期变成一种安全感。

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自己迷茫,不安定。

可其实,离职还是能找到下一份工作,并不会饿死。但如果要说在30岁之前成名,那不叫安全感,那是野心。

做创作的人多少都会有一点自傲,我理解这种心态。这并不是坏事,只是必须有才华和清醒支撑。没有这两点,容易被现实打回原形。

确认自己的位置,并不是靠想象,而是靠不断实践和反思。刘旸是过来人。

做广告,写文案的不乏惊才绝艳的天才,但大多数人擅长的是观察和模仿。在和世界真刀真枪地较量后,刘旸确信自己是后者。

我的文案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观看和学习获得的。我很难写出“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这样天赋诗意的话。这不是我的特长,也不是我兴趣所在。

得益于传播公司和编剧的经历,刘旸更擅长从策略到创意再到传播一体化地输出。

尤其是在长文案以及剧情TVC创作中,前置传播思维已成了一种惯性。
先讲一句怎样的话,抛出一个什么观点,再用什么样的人设和表演把人带到情景里面,它是一个思考系统,而不是去找一句话。
刘旸将这种能力归结为自己的“军师个性”,喜欢想点子,但不喜欢做决策。
一句简单的文案背后,是上中下三种解题思路。刘旸觉得,就像买鞋子,代理商可以尽可能地代入品牌的处境,但没有办法替品牌决定“就这双”,“不做决策,反而会促成好合作、好作品”。
我们提出质疑:这听上去更像大策略?
刘旸回答:不要把目光只放在某个职能或一两个case里。文案不单是对公众传播的工具,也是组织间拉齐认知的工具。如果只有写文案才叫文案,那视角就太窄了,很容易什么都看不到。

@排骨菌
老天爷只赏了我这半碗饭

为什么做广告文案?
排骨菌说:“老天爷只赏了我这半碗饭,其他的我也不太会。”
排骨菌从小确实喜欢写东西,最开心的是文章出现在板报上,然后被某些女生注意到。那个时候他发现,写东西,真有用!
后来误打误撞,在新华社做采编记者。在走南闯北之后,他终于顿悟真谛——写东西,能糊口!
做记者给他的很大影响,大概是“文字从生活里来,到生活里去”。

这让我更希望听到真实的声音,去了解真实的生活。带到广告创作中后,我在做一切准备之前,也都会先去问问真正使用过产品的人。

进入广告行业,排骨菌的第一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创意热店。
做美术入行,没干好(险些被开除),靠顶替离职文案转岗续命。再后来和同学开公司,发现不是经营公司的料。再后来加入了磨物,成为创意合伙人。就像李雪琴的“塑料袋理论”,人生就像攒塑料袋,保不齐哪天都用得上。

淘宝春节《宝贝收到了》

排骨菌总是那个更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理解世界的人。
年少时,容易被华丽的东西吸引;后来,觉得直击人心的东西也很厉害;再后来,发现像水一样平淡、柔软,也能触动人心。兜兜转转,最终发现,还是最喜欢谐音梗。
当然,任何文字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找到它适合的土壤。

文案的力量不在文字本身,而在背后的思考和故事性。

我最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朴实无华,却勾勒出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充满了力量与丰富性。

每个阶段都有意义,关键是不要停留在一个阶段,避免套路化,避免偷懒,要不断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


拍摄现场

编剧就是其中的一种。
和文案不同,但相通,像一根藤上生长出的两朵花。《纸短情长》《老张的老年大学》等项目,排骨菌都以编剧角色在操刀。

写文案的人,大多都有故事瘾。编剧倾向于从创作者的角度去设计整个故事,文案更多想的是怎么样帮甲方递个话。核心其实一样,都是用洞察来打动人。

天猫3.8节《纸短情长》

写故事很爽,好像有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和创作武器。
但是排骨菌非常清醒:我不是纯粹的创作者,我的身份还是广告人。

我经常在自我表达和品牌诉求之间摇摆,但最终找到的可能是两者之间的公约数。

有时候创作情绪高涨,写嗨了,还需要把作品放一放。
去吃饭、遛狗,做点别的。等心情平复了,再以“广告人”的身份拿起来,问问自己:这段文案对吗?对品牌有用吗?

广告人版“神奇动物”,排骨菌的爱好之一,他的工位是一个昆虫饲养区

排骨菌最近的尝试是新的媒介表达,做出了《天猫好运提取处》《小红书问题搜救指南》等作品。
《天猫好运提取处》
边界不断在突破,从编剧到媒介,早已经不是“半碗饭”了。我们点破。
电话那端传来略微严肃,但刻意保持了松弛的声音:

很多人认为专业广告文案日渐式微,但是这行还存在,不是吗?这说明文案还在被需要。既然如此,那就看我们要怎么做了。多尝试新的表达思路,可能会容易走出来一点吧。

@石头
我不热爱广告

石头原名黄瑜。
古汉语里,“黄”和“瑜”都是美玉,但石头更喜欢叫自己“石头”,因为它来自@炉子。
石头和炉子相识于大学,都热爱着汉语,后来干了同一个行当。两人吵架不多,吵架九成因为文案。石头说,“炉子是我最大的职业优势。”

石头真的有“石头”一样的品质。走出大学,写了十年,站上过一些舞台,也有一些代表作。但当我们问他“热爱广告吗?”他回答:
“我不热爱广告,也不会用「热爱」去要求同事。”
石头喜欢写东西 ,入这行,用文案养活自己,然后养活自己的文字。
2014年,石头进入一家营销策划公司,写了半年企业宣传片;随后进入地产广告。“中国广告半壁江山”的光环,到他这批地产人,已去八成。但地产广告扎实的文案训练,尤其在白羊广告的两年半,给他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饿了么时令官×许知远《建议冬至放一天假》

2018年,29岁的石头加入天与空,赶上了这一波创意热店的涨潮期。中间也尝试过创业,但因为疫情难以为继,选择重回天与空。
他很感念天与空,尤其肖坤,“坤哥帮我慢慢开口说话,这件事比教我想创意更重要。”

我是内向的人,但天与空会“逼”着你去说话,去说出你的想法。所有人都要面对客户。它改变了我收缩的状态,让我更理解客户、理解文案:文案,首先是替客户说话。

《拍拍贷×国家举重队》“每一块我们举过的铁,都会变成生活的金”

石头一直觉得,“不是我选择了文案,是它选择了我。”
他做了很久才确认,文案工作适合自己。
入行之初,文案的低门槛或者说包容性,“给了别无长处的我一个立足点”;后来,文案又帮他获得体面的收入和职业上升空间。
甚至,用作品获得足够信任后,还可以在文案中“塞一些私货”,做更个人化的创作。“做《发光的石头》的时候,在海波想的这个概念里,我看见了自己好不容易长大的那些年,然后就写了出来。”
中国银联诗歌POS机《发光的石头》
但他依然不爱广告,“广告不是我的理想,它太小了,文案甚至都比广告大。”
石头对广告的感情来得更冷静,像一种素养,“不热爱,但也想做好它”。

没有正反馈,热爱很容易凉下来的。比起热爱,我更相信习惯和常识。

广告不是我的理想,但支撑着我的生活,我做这行是自洽的,且非常感念它。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谋生方式前,我会尽可能打磨自己,把广告做到最好。

诗人,才是石头的Dream work。
他和炉子会在公众号【炉与石头】更新短笺——大部分来自两人朋友圈。这种更自由的创作方式,被他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与工作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文案。
“文案的第一属性是商品,获得付费,文案才成立”。所以,文案的归属是客户,那些碎碎念才是自己的,不管它们多矫情。

精神上,我特别希望成为一个诗人,但是能力上远达不到。这是我一辈子的事。

石头每天最想做的就是“少加班,早回家”。
他把这个愿望明晃晃地挂在办公室,“面壁思过”。他坦诚,自己从没做到。
升任创意合伙人的这一年,他的自由度更高了,责任也更重了。停下来时,他会愣神。但留给他放空的时间并不多。
采访第二天一早,他飞往大同,奔赴他2024年最后一个案子。



 五个话题,关于文案 

话题一:如何保持对文字的敏感?

经年累月,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已经成了职业习惯,每个人都有一套和文字亲近的心法。

@排骨菌:不说让大家多看书,我现在看书也少,尤其是⻓篇的大部头。

推荐一个更简单的方法,看短视频评论区、歌曲评论区的高赞评论。放下潜意识里“粗俗”的论断,那是大众一个赞一个赞票选出来的,是大家共情的最大公约数。

@刘旸:即便是普通用户,天天看也会对文字有敏感度,何况做老板、管理者都要经常写文案。我自己就是公司的大号文案,很难没有敏感度。

这个行业的门槛其实不高,是个人就能写两句。最后比拼的,还是每个人的文字功底、理解能力,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多看、多写、多理解,肯定是第一要义。

@石头:人本身得是敏感的,不麻木的吧。对生活没什么感受,就更别提什么文字敏感了。

然后,需要休息。很多时候写不出来,是因为没空生活,没空看书、看电影、玩,以及逛一逛菜市场。最近我就觉得有点麻,项目很消耗,有时没啥感受,只想着解决问题。

话题二:究竟什么是好文案?

更常听到的说法是,“写得越多,职位越高,你就是标准。”
若真的如此......也太让人灰心丧意了。简直,要怀疑文案职业的专业性?!

@刘旸:我一直是“做题思维”,我觉得写文案很像高考作文,它得有一些要素和结构,但是不是说有这些要素就能成立。

一方面,策略和文案是不分家的,文案其实就是策略洞察的精准表达。写文案是一个很后端的工作了,前期的策略、洞察、创意都需要先一步达成共识。
另一方面,文字本身也得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有把项目推到下一个层级的力量。
总结一下就是:要么策略好,要么破题角度好,要么文字本身写得好,能三占其一就已经是不错的文案了。而且即便有了三个维度,也很难直接套。每个人对“好”的感知都不一样,主观因素会比较多。

@排骨菌:广告文案不同于散文,漂亮的文字不等于好的文案。

文案的标准是首先要“对”,然后才是“好”。漂亮的文字要能引起共鸣,才能算漂亮。
还有一个特别简单的评判:
文案是为创意、策略服务的,文案是整个创意的最后一步。写得顺不顺,其实就能知道写得好不好。如果觉得别扭,先别钻牛角尖,往前倒一倒,很可能是前面不太对。
怕写坏了是一种常见情绪,我也会担心落笔不好,然后花很多时间纠结。但我现在学会了暂时放过自己,甭管三七二十一,先写;写出来之后,发现写得不好,就再写第二遍。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很多东西必须先写到1,写到2,写到3,才能一点一点变好。

@石头:早些年,觉得应该写一些有魅力、有文采的句子。
也听到有人说“爸爸妈妈能听懂的才是好文案”。
后来,越来越看重有洞察、有观点的表达。

但慢慢意识到:合适准确最重要。文案是带有目的性的创作,是商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基本态度。可以依仗你的文学修养,写优美的文字,核心是先写对。
有情绪,有观点,都是奔着让人更好地接受“对”的那个东西。能走到很远的文案,往往带有观点。但世上不只是这种文案,把普世的情感说得深情、别致而准确,同样珍贵。
我爱那句“这一生,我们都是岁月岸边垂钓明月的人”。觉得很美,它一直能感动我自己,是我地产那几年写得最好的一句文案。


@汤臣一品 2017年中秋海报

话题三:好的文案作品越来越少了吗?

创作繁荣,但传奇远去。
文案走下神坛,成了图片、视频的陪衬,每字每句都被压缩成最快速的消费品......

@排骨菌:好的文案作品可能在变少,但好的文字作品一直很多。时代变化了,形式变化了,但核心的东西一直没有变过。

所以对于文案人来说,想要更好地表达,其实一定不在文案本身,别把自己框死在传统文案的形式里面。

@石头:文案本来就不必是主角,项目、产品、品牌、内容本身才是主角。预算减少后,好的广告会自然减少,文案也不能独善其身。

但新的经济环境与客户诉求,一定会创造不一样的表达。好的文案作品,也许没变少,只不过换了一身马甲。
另外,马晓波、蔡萌、李盆这些牛逼的文案人都还在写,这个行当依然有自己的英雄,好的文案作品不怕不出来。

@刘旸:我一直认为文案是最有效的传递观念的工具,没有之一。不是因为文案直观好懂,而是因为一句话、一个词具备最强的二次传播性。

目前好文案减少的核心原因,不是因为文案没有效果,恰恰是因为文案太有效果,太容易冲击人们的认知。更具体的解释,我都写在《大魔术师》里了,不再赘述。

话题四:写文案有没有方法论?

人们是迷恋方法论的,因为它意味着安全和确定,是一条有迹可循的路。
但那些过来人都说:“路要靠自己找,我们只能告诉你‘山在那里’。”

@石头:要有方法论,也不至于这样熬夜了。我唯一的方法论就是不相信捷径,所以只能跟大家分享一些“习惯”。

读书的时候算“苦读”,起早贪黑,翻山越岭,死用功。工作了也是这德性,相信多写、多花时间,把自己抛到一个个案子里去,总能熬出头。有一次,蔡萌老师在我朋友圈留言:“努力的人偶尔会幸运。”深以为然。
耐心很重要。我觉得一年有一个不错的案子,就挺了不起了。写出两句拿出来吹牛不太脸红的文案,也挺了不起了。
以及关于选择一个团队,也要给彼此多一点耐心。我不喜欢频繁跳槽且擅长看见对方缺点的人。工作不是跟公司过日子,是为获得一个技能,一个路径。没有团队是完美的,加入一个还在出作品的团队,就是好的选择,跟着沉淀一两年,会很不一样。

@刘旸:会有一些框架式、结构式的东西,但要想写得非常好,的确没有方法论。

我所知道的所谓的“方法”就是提高洞察能力,并拓宽对话层级。
广告创作是客观的,它必须面对形形色色的受众,适应不同场景和需求。通过与不同人群接触,创作者能掌握更广泛的沟通方式。这不仅是技能的增长,更是思维的延展。
生活中的互动也是一种滋养。我老婆是非常典型的普通消费者,她对生活有着极具体的感知,也从不会站在精英的立场上寻求观点自洽。这些都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普通受众,也提升了我的共情能力。

@排骨菌:一个文案想要获得真正的成长,本质不在于怎么写,得多去观察人,观察实际的问题对事物的觉察够深了,随口说的一句话,可能就已经很到点了。

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多看。不是说多看书,什么“文案的 100 个小技巧”看完当下可能有用,但是真在写的时候就会发现没用,还是得从最根本的事情去切入。

千万别把自己框到“写”字上,先把长衫脱下来,去觉察更多的人和事物。写文案就是写视角,看得多了,下笔就顺了。

话题五:文案是一份好职业吗?

面对“没有方法论,修行在个人”的职业文案,自媒体看上那么绚丽迷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做文案呢?

@刘旸:适合你的职业,就是好职业。一个职业看上去再好,你做不了,对你来说也没有意义。

再往下延展就是:每一个行业都有好和不好,就看追求什么。想通了,就不要拧巴。
我二十来岁的时候写影评、更新微博、写小软文等就能养活自己了。所以,只要肯写,有点文笔,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但想要更高的社会地位就要付出些什么,可能是被来回比较,可能是被评价,被质疑没有才华等。这些都是不快乐的,但我们还有快乐的那部分可以去追求。
不要把职业理想化,去接受它的不好,更要抓住它的好。

@排骨菌:不是一个好职业,文案很苦,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我看到的,在这个行业做出点成绩的人都共有一个本心——喜欢写东西,不然的话可能根本走不下去。
如果以赚钱为目的的话,换行业可能更好。这不是个能赚大钱的行业,精神上的回报远远多于物质。
但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我还是选择干这一行?
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职业都没有自我表达。做99% 枯燥无聊的事,能得理想中1% 的闪光,已经很难得了。
所以,我现在也想明白了。我喜欢写文字,就用文字去表达;如果写不出来,那就换个方式。反正工作到最后,还是看哪些事情干得更有成就感吧。

@石头:只要你对得起文案,文案自然会对得起你。留下来的人,一定得到了一些东西。能得到一些东西,它就不算坏。

至于我自己,文案给予我很多。这个需要与人交流的工作,逼着我走出来,保持与世界的联络,获得了一些有限的常识与眼界。以及:文案,至少让我不得不偶尔翻几页书皮。
文案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它不能像文学一样,探索深层的人类情感与悲剧。但好的文案,是会走到人们的嘴边,成为一部分人的共识。这也很了不起。

一个好文案,是不会失业的。

以文案为题,如果以广告的思路来解,第一个需要定义的其实是:什么是文案。
在一个以解构为主题的时代,很多东西都被叫为文案。
各式姹紫嫣红入眼,我们感叹标准的缺席,共识的迷离。但又不得不承认,界定得太清楚反而是一种限制,这可是一个时刻破次元壁的年代啊!
十年前互联网改变常识,冲破想象。到今天,和广告有关的一切仍没停止改变。
一切都和十年前不一样,更复杂的场面,更无序的环境。
一切又都一样,一样的迷茫,一样的挣扎。
从十年前到十年后,哪里是从一个黄金时代的A面走到黯淡的B面。它更像一个光谱上闪烁的两点,被无数流动的光线紧密相连。我们从A漂流到B,起伏在每个阶段独有的弧线和色彩里,享受它的浪漫,也感受它的颠簸。
颠簸感越强,越可以确认:我们在路上。

“给文案这个职业写一句文案吧!”

@刘旸:比你能写的人比比皆是,真正动笔的人十不存一。
@排骨菌:别把自己当成文案。

@石头:创作是我们跟遗憾之间的一场拔河。

采访:Lily、Molly
撰文:Lily


【往期回顾

1.宠物营销16个最新案例,毛孩子真能拴住家长
2.麦当劳,一家被做汉堡耽误的设计公司
3.专访小马宋:咨询不是卖神药
4.2024 数英奖 · DAOY 年度奖,即将揭榜!
5.数英“新年联名海报”征集开始,一起画蛇添福


百万广告营销人,都用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