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级别的学生在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是真正的“零基础”。
⊙
该阶段的学习常常从简单的词和功能性表达开始,例如“Hello!", "Good morning!", "My name is...”
⊙
这个术语指的是预先有过一定的语言学习经历,但因其实际语言能力过于有限而被归入初学者级别的学习者。
⊙
一些离开学校很久且长时间不使用外语的学习者,外语水平磨蚀(language attrition)严重,只剩下了passive knowledge。例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第二外语,但离校后,多年不使用二外,仅保留了极有限的二外听、读能力,说和写的能力也只限于只言片语——他们的水平描述就可以是 False beginner。
⊙
相较于False beginner,上述的真正的初学者可以称为“True beginner”。
⊙
初级学习者不仅具有passive knowledge,还具有初阶语言输出能力,例如 ask for and give personal information,express likes and dislikes等
⊙
这是从 Elementary level 向 Intermediate level 过渡的一个级别。
⊙
通常,该级别的学生已经有了长达两年(每周不低于180分钟的学时)的正式英语学习经历,且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日常语言表达法和句型结构。
⊙
该级别的学生往往可以胜任一些简单的功能性交流,例如购买车票、预订酒店或在餐馆点菜等。
⊙
在很多教材的设计体系里,Pre-intermediate level 之后就会直接转到 Intermediate level。这么做的问题在于 Intermediate level 是个较宽泛的概念,学生在真正进阶之前,还存在一个过渡期,即 Low-intermediate level。
⊙
这个级别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语言输出体验,所使用的学习资料也逐步倾向于真实的语料(authentic English),但仍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拓展词汇学习,并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出实践机会来巩固所学。
⊙
达到了中级,意味着学习者可以自信地就一系列话题开展口头和笔头的交际。
⊙
但是,如上所述,“中级”的概念十分宽泛,很多学习者学到这个级别就能够满足其学习的期望值。例如成年人达到中级水平后,职场中的一般英语应用场景,如打电话、开会、做汇报、写邮件等,就已经能够胜任。所以其水平会保持在中级而不再向上提升。
⊙
中高级的学习者已经能较高效率地胜任较多的语言任务。
⊙
中高级的语言测试题内容在语法结构、词汇上呈多样性,考生会被要求听懂较长的对话、演讲,同时能够读懂新闻、科普类文章和小说等多种文体。
⊙
高阶的英语学习者的共同特征是学习意愿强烈,甚至学而优则“师”——走上了英语教学的岗位。
⊙
高阶的学习者会主动学习甚至连native speaker都有可能觉得比较难的语料,例如学术论文。
⊙
对于绝大多数非母语国家的学习者而言,该级别是他们能够达到的最高级。
⊙
该级别和 native speaker 的区别可能仅体现在语音(尤其是语流 connected speech)和流利程度(fluency)上。
⊙
有意思的是,由于该级别学习者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和自我监检(self-monitoring)能力很强,其语言输出的准确性(accuracy)往往胜过很多 native speakers。
十、Native speaker 母语级别/本族人
⊙
母语级别对于学习者而言,有些“高不可攀”(lofty),也并没有这个必要。
⊙
时下,英语作为“世界语”(lingua franca),已经从 English 逐步走向 Globish。学习者使用英语的场景也不再单纯是为了和英语为母语的人们沟通,而可能更多的是与非母语者交流。
⊙
因此,“native-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distinction”终将消弭,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一定要务实,应更加关注语言的表义功能,而非一定要与母语者一模一样(这里还有标准选定的问题,母语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
附:本篇中提到的各个级别与CEFR中的级别的对照表
A1: Beginner, False beginner, Elementary
A2: Elementary, Pre-intermediate
B1: Low-intermediate, Intermediate
B2: Intermediate, Upper-intermediate
C1: Advanc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