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博物馆丨看展览
带你走进博物馆,让看展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51好读  ›  专栏  ›  博物馆丨看展览

喜大普奔!关闭十年,故宫养心殿要重新开放啦!终于等到这一天

博物馆丨看展览  · 公众号  ·  · 2025-03-12 13:2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本文授权转载于:耳朵里的博物馆
(ID:erduolidebowuguan)
作者:朵朵编辑部

//////////


近日,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透露, 闭门修缮了10年的养心殿,终于要在今年重新开放 啦! (具体日期还没有公布😂)



你是不是也有种按耐不住的激动,想要立马冲到故宫去的冲动呢~


这十年,养心殿修缮了什么?又有什么看点? 今天和小编先带你认识它。


1.

养心殿在哪里?


沿着故宫中轴线往北走,穿过乾清门,往左手边(西边)看,有一个月华门,穿过月华门,迎面就是养心殿所在的区域。


🔍保存图片放大看更清晰 🔍


纵观紫禁城各大宫殿,养心殿的位置可以说是十分特别。


它的北面是妃嫔居住的西六宫,南边与御膳房一墙之隔,旁边就是乾清门广场,也就是康熙皇帝及后面清帝御门听政(上朝)的地方。


也就是说, 养心殿距离军政机构和生活服务机构都很近


2.

养心殿里发生过什么故事?


养心殿,恐怕是紫禁城里除前三殿、后三宫外,名气最高的建筑群之一了。在大家熟悉的清宫戏里,养心殿也是出镜率最高的宫殿之一。


养心,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 思想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克制欲望


它最大的特点是 “政寝合一” ,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既是皇帝治国理政的办公室,又是皇帝生活起居、读书学习的寝宫。



如果说到历史,养心殿可以追溯到明 嘉靖时期


崇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在此炼丹,但不在这居住,第一位在养心殿居住的皇帝是 万历皇帝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坤宁宫失火,殃及乾清宫——皇帝正式专用寝宫,住在养心殿的万历皇帝躲过一劫。



清初,不幸感染天花的 顺治皇帝 崩于养心殿,年仅24岁。他这里立下遗照,传位年幼的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康熙时期 的养心殿开始显现“多功能”的属性。


康熙皇帝不仅在养心殿住,还在这里设立了造办处,天南海北的能工巧匠,甚至是来自西洋的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创造康乾盛景。


养心殿西次间则作为“课堂”,“学霸”康熙皇帝在这里研究天文、历法、高等数学。



无论是明代,还是清朝顺治、康熙时期,皇帝都在养心殿居住过。但是请注意👀,此时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的寝宫。


直到康熙皇帝去世, 雍正皇帝 以“康熙帝在乾清宫居住61年,自己不忍心继续居住”为由,将皇帝的寝宫“搬”到了养心殿, 养心殿才正式取代乾清宫,实现逆袭



从雍正皇帝开始,共有 8位 清帝在此居住、理政。无数个决定了历史进程的决策从养心殿产生,并通达全国。



晚清 同治、光绪时期 ,东暖阁前后设置两重宝座,中间黄纱帘相隔,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就是在这里“垂帘听政”,操纵着可怜的傀儡皇帝。


1912年, 隆裕皇太后 带着年仅6岁的溥仪,在养心殿签订了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3.

养心殿有什么重要的文物?


除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故事是乾隆皇帝在 三希堂 赏宝。


作为文人和大收藏家的乾隆皇帝,有很多书房,其中最有特色,也最受他喜爱的是位于养心殿西暖阁的三希堂。



“三希”是乾隆皇帝收藏的3件稀世珍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贴》和王珣《伯远帖》。


这间仅有8平方米的私人书房,因为这3件晋人名迹,有了 “中国书法最高殿堂” 的称号。


民国时期,《中秋帖》《伯远帖》流出宫外,50年代现身香港,国家花重金购回。


图片

《伯远帖》局部

图片

《中秋帖》局部


《快雪时晴帖》则经历了艰难的文物南迁,最终远渡重洋到达台湾,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这些坎坷的经历,给养心殿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养心殿东暖阁“明窗”,则是乾隆皇帝在元旦子时 (农历正月初一零时) 举行开笔仪式的地方。


开笔仪式的步骤是,皇帝亲手点燃“玉烛长调”烛台上的蜡烛,并把屠苏酒倒入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设计的“金瓯永固”杯中。然后,皇帝拿起一支管上刻着“万年青”的毛笔,在黄纸中央留下新年贺语。放下笔,再端起“金瓯永固”杯,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这么看来,乾隆皇帝真是一个很注重仪式感的皇帝!


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晚清“垂帘听政”的布局,当年的“明窗”已经不复存在了。


4.

养心殿十年修缮都修了啥?


500年来,养心殿经历了封建皇室兴亡的狂风巨浪,也见证了帝王天子作为普通人的琐碎日常。


时间给这座宫殿带来了传奇,也带来了破败和沧桑。


2015年10月,养心殿闭门谢客,开启百余年来的首次大修。



在养心殿全面开始修缮之前,故宫各部门的专家要对着花名册,将殿内的可移动文物全部撤出,收入库房。


1089件 文物,每一件,都不能在任何步骤中出现任何差错。


每一件文物都有量身定制的箱匣,包装至少有4层。撤陈,连同文物数据采集用了整整2个多月的时间,堪称“最高难度的搬家”。



接下来,便是文物勘察。这个过程不断有惊喜发现!


养心殿东暖阁的雨棚,采用了透光性很好,在阳光下还会发光的材质,之前人们一直以为是云母。在这次大修中,送去检测,才发现它们居然是一种叫“海月”的贝壳。


这便是古籍上提到的明瓦,养心殿成了北京已知 唯一使用了明瓦 的古建筑。



另外,故宫专家们还偶然在养心殿一处砖雕透风内,发现了2份清代春节戏单。


这些戏单记录了当时为了迎接新年剧团所排练的剧目,其中就有我们熟悉的时迁偷鸡、走马荐贤等取材于水浒、三国的故事。



这些新发现、新的历史信息,让养心殿大修具备了 考古 的特点。


在养心殿采集到的虫体、纸张等样本,也将在文物医院进行检测分析。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为最传统的文物修复提供了保障。



在前期勘测、病害问诊的同时,故宫还工匠进行了“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培训。275名工匠们经过选拔、考核,最终只有116人考试合格。


经历了近两年的前期准备工作,养心殿正式进入施工。



高空作业,采用传统脚手架,没有巨大的吊车,一切都是最传统的手工劳作。


屋顶上,数以万计的琉璃瓦件,每一块都需要逐一编码,记录方位。确保每一块在修缮后都能准确无误的归位,工程量巨大!


工程管理处的老师还收录整理了7万多件带有款识的瓦件,梳理了110多种不同样式的款识。


看似千篇一律的瓦片,实则各有千秋。



秉承“最小干预原则”,木质老构件能留一根就留一根,能留半根就留半根。


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来的建筑材料,一些损坏的构件也物尽其用,用来修补其它构件。最大程度上,把昔日养心殿的风貌保留下来。


这些修缮的经验全部都会保留,传授给新人,培养新时代新一辈的工匠。



一开始,故宫博物院就明确了修缮3大原则: 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古建筑的文物原状,在修缮过程中进行古建筑传统修缮技艺传承


研究、保护、修复并重。


除了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养心殿古建筑即将与观众见面,一大批关于养心殿的学术成果也将整理出版。



十年,对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养心殿来说不过是一瞬。


但对于喜爱并关注故宫的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且心急的日子。十年之后的养心殿是什么样子?我们还需要一些耐心,继续等待。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真的很悠闲吗?
当世界名画里的女人们试图减肥……
这部冷门高分纪录片绝了
鉴定一下古代热门食物雅称
瓷器里的绝美中国色,这高级感我慕了!
时隔五十年,龙门石窟再修复!
30+部高分文博纪录片(内附观看地址)

图片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打开小程序 了解热门展讯 👇 👇 👇

图片

图片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 “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视频号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