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轻人来说,讨好领导的性价比越来越低。
更何况,有时遇上“奇葩”的公司和领导,连尊重都觉得不值。
近几年,大公司“过劳死”的人不在少数。
热衷于无限度地“压榨”员工,有的领导还时不时“突发奇想”。
成都一家公司为了“锻炼”员工的推销能力,让员工说服路人请自己喝水,然后再将路人给自己买的水以高于3倍的价格卖给别人。
给几名推销员买水的路人发现真相之后觉得十分寒心:自己毫无杂质的善意,到头来只然是“训练的工具”。
被迫接受这种“锻炼”的员工也无奈表示:的确觉得“很尴尬“。
面对质疑,公司的负责人淡定回应:“只是想要培养新员工与陌生人交流的能力。”
鼓励自己的员工明目张胆地利用他人的善良,这种令人尴尬的“销售培训”,不得不让人对公司领导的价值观产生怀疑。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总爱借着“锻炼员工”和“促进团队和谐“的名头,提出各种“奇葩”制度和要求的领导,还有很多。
老板不走就不能下班,周末必须参加公司团建,必须帮忙订外卖和取快递、吃饭绝对不能单独一个人吃……
令人不适的规定背后,是年轻人们无法苟同的三观。
让年轻人们感到无奈的,还有那些格外喜欢“卖弄”资历的领导。
“我很欢迎您向我分享您的经验,因为您是前辈,您的经验一定会对我有帮助。但请您不要同一件事重复一千遍。”
韩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最讨厌的几句话》。
他说自己最讨厌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如今的年轻人,对这句话的厌恶更深。
一篇名为《领导痛批95后下属》的文章在网络上火爆一时,摆出了多条“劝诫”。
部分认同之余,也有人对一些地方提出质疑。
例如,其中有一条说:“不要问我那么多为什么,因为你的判断力不可能超过我。”
但如果交代事情的时候不肯多花一点时间说清楚说明白,反而让下属去“猜测着”办事。
事情办砸了,又回过头否定下属的能力。
浪费的是双方的时间和精力。
对权威和经验过分强调的背后,其实是对能力的轻视。
现在的90后,不会盲目相信资历经验这一套。
就像韩寒在文中总结的:“毕竟资历是用来做事的,不是用来压人的。”
大多数90后是在互联网时代中长大的,互联网的自由与开放,让他们更加抗拒人格上的不平等。
2016年,某职业网站发布的 “90后职场肖像”报告显示,“对员工的尊重 ”,是90后选择就业单位的最主要参考因素。
图源:中国日报网
“感受不到尊重”,是越来越多的90后选择离职的原因之一。
挂着领导的头衔,却没有领导该有的样子。
总是躲在领导壳子里“耀武扬威”,这样的领导,只会败光下属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