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拓展省委“三争”行动,立足实际,先行先试、守正创新、奋勇争先,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为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即日起我们推出“典型经验”专栏,陆续推送系列经验做法,供大家学习借鉴。今日推送——
厦门市湖里区司法局
:
创新培育“台胞枫桥”机制
打造两岸融合“新枫景”
湖里区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构建“台胞枫桥”机制,建立“1+3+N”涉台纠纷调解工作模式,完善涉台法律服务,强化台胞台企法治保障,打造大陆涉台司法行政服务优选地,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湖里区司法局联合区委台湾工作办公室成立
全省首个主要由台胞组成的
涉台纠纷化解中心,统筹全区涉台纠纷化解工作。
形成一个调解网络
。
以中心为中枢,社区台胞调解员、台企调解委员会、台青基地涉台调解工作室为主体,配备北京大成(厦门)律所(台胞法律顾问单位)、台胞检察联络员、台胞陪审员,汇聚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公证等综合服务资源,形成中心聚合、覆盖全区、多元共调的“1+3+N”涉台调解工作格局。
配备一个调解专家库
。
挖掘辖区内台企、台胞、台属等优势资源,打造以台胞为主的工作团队,组建22人涉台调解专家库,以灵活入驻、随叫随调的模式,借助“同乡情”优势,发挥“智囊团”作用,为台胞、台企提供自主“点单式”咨询、调解服务。
建立一体化工作机制
。
开设服务窗口、24小时服务热线,统一受理调解申请、法律诉求,实现纠纷“一站受理”、快立快调。调解组织可及时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提交中心组织调解或联合开展调解,实现自上而下有序派单,自下而上合力调解。
在区级统筹下,依托“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调解矩阵和多元联调力量,以网格作为排调微“细胞”,实现涉台纠纷化解全覆盖。
“治未病”,坚持前端预防
。
注重源头治理。如兴隆社区台胞牵头组建矛盾纠纷排查小组,作为社区的纠纷“预警器”“传报器”。坚持靶向发力、精准普法,先后在社区、基地、台企开展“法律服务进台企,法治护航助发展”等活动13场。
“聚合力”,抓实中端化解
。
坚持以街道、社区专职调解员、社区台胞调解员、台胞主任助理为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其在化解涉台矛盾纠纷的关键作用。如台胞黄某因在科瑞大厦摔倒导致骨折,与物业公司产生赔偿纠纷,江头司法所联合吕厝社区共同调解,纠纷得以及时化解。
“重延伸”,激发末梢活力
。
发挥台企调解委员会、台青创业基地调解工作室、台胞个人调解工作室等“末梢”化解的示范作用,扩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的覆盖面,打造一批涉台特色调解品牌。如火炬高新区宸鸿科技作为本辖区知名台企,带头成立企业调解委员会,及时解决企业内部纠纷,成立以来共化解纠纷343件,涉及金额15.73万元。
精准实施“望闻问切”,对照台胞、台企需求,优化法律服务供给,让台胞更好融入到基层治理队伍中来。
法律服务进社区,台胞生活有帮手
。
聘任23名社区台胞主任助理,为辖区两岸同胞提供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如社区台胞主任助理熊麒,在兴隆社区台胞生活圈成立了厦门首个台胞个人调解室,共化解纠纷175件,已成为厦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工作亮点。
法律服务入企业,台企经营有护航
。
通过调解涉企纠纷、举办讲座、提供咨询等形式,满足台胞台企法律服务需求。如殿前司法所创新“警所网企”融合机制,在火炬园区台企玉晶光电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和调解室,成立以来提供各类法律服务291人次。
法律服务驻基地,台青创业有保障。
湖里区司法局、司法所走进辖区台青创业基地,与基地达成共建共识,把调解室设在基地上,建立了汇元台青基地、台青创客家等6家调解工作室,延伸了基层涉台调解触角,取得了很好成效。
下一步,湖里区司法局将根据“五个一”工作思路(夯实一个调解中心、完善一个调解网络、建强一个调解专家库、理顺一体化工作机制、强化一系列工作保障),持续提升“台胞枫桥”品牌效应,推动涉台法律服务、纠纷化解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