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多年,第一次在外过新年,内心五味杂陈
(抛开“长大了要独立”而言,回家被叨叨叨反而显得很幸福)
。
我一直觉得,“家”是给人很多很多能量的地方,香港人挺传统的,喜欢回家,周日家庭聚会,节假日聚会...
作为港漂,相信再“钢铁水泥心”的人,在节日的时候,都会十万分想家。其实我也不太能描述“想家”,是个什么样的感觉,但我十分清楚的知道,每每这种时刻,一回到家
(在港的小屋)
,我就像掉进了黑色深渊,全身无力爬不出来。
港友人知道我不能回家过年,便热情邀请了我一起去她的大家过“除夕”。我一开始以为是电视剧里看到的那种“豪宅”,加上她说她和她“凱哥””揸车”
(开车)
来接我,自动脑补了一出大戏
(小奔驰敞篷,TVB同款)
。
(万家灯火亮起,不仅让人感叹这城市之大,造就了图上的的“繁华”,感恩着有盏小灯为我而亮的时候,既暖心又温暖)
到了以后才发现原来是公屋来的,刚到的时候非常之震撼,这种港式特有建筑给我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非常大。第一次直观的看到,跟网上常常见到的感觉,非常非常不一样。每家每户,都贴上了红色的对联或者挂上灯笼。
(十万分感恩,港友带我去公屋体验了下港式年夜饭)
在我不停的“哇呜呜呜”很多下以后,朋友自己就说起了,香港流传着一种说法,抽中公屋跟中了“六合彩”一样,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买房确实非常非常难。
开饭前,我这种好奇宝宝没事干,就“逛”起了小屋。啥啥都很有意思,小学的削笔刀等,那一刻真的很touch到我的“心趴”!
(满满当当的屋子里,摆满了很多既怀旧又港式的东西,就很治愈!)
即将开饭时间,大家就提议一起拍个照吧。此刻的“年味”,是照片记录下的“幸福”。“年味”
往往也和美食牢牢捆绑的,品尝港味年夜饭,赢取新年好彩头,年夜饭对于每一个国人而言,都有独特的意义。
一桌好菜,一家相聚,品尝的便是“年味”。在港过年年味一样少不了,港人都讲究“好彩头”,许多带有吉祥寓意
(偏谐音)
的美食成为年夜饭的“常驻客”。
香港人的年夜饭,
盆菜
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传统菜肴,港人大时大节,婚嫁庆典时招待客人时都会准备它。
(看似简单,但实则做起来非常难,所以都是找餐厅预定提货)
每一道菜,对于我而言,都是新奇又奇特。主要是我不是两广土著,这些菜式以前也没有见过,再者,对于我这种吃辣选手,对于“清淡”菜能做的如此好吃,立马一个旋转跳跃。
(心里想而已,没敢真跳)
除开重头菜之外,还有发菜蚝豉
(
谐音“发财”)
生菜
(生财)
鲍鱼等。每家的做法可以不同,可以生菜加任何想吃的,鲍鱼片或者其他肉类。
饭桌上还有
萝卜糕、芋头糕。
芋头糕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仅是因为象征着团圆和丰收,也寓意着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富足的美好期盼,就好像饭后甜点一样,没有吃就等于年没过!
(它们都是配角,害,哪能光咔咔炫肉呢)
我是个没见过“世面”的新港人,看过桌子上一大盆汤渣,以为是啥重头菜。
(一看过去,全是各种名贵食材,鲍鱼啦等等)
我就开始吃了起来,他们就笑了笑,说“傻妹,尼个系汤渣哦,饮汤先系重点啦”。我尴尬的的笑了笑,没说话。
饭后,大家开始聊起天,虽然是除夕夜,可能想到因为我在的原因,吃完团年饭之后,长辈们提前就开始给我们派红包。
(这使我有了家的感觉,感受到家的温暖,让我这一刻也不感到孤单)
新年回到公司,领导以及已婚同事,也会派发红包。红包不大,大部分都是10/20,少数会有100。逢过年都会收到非常多的利是封,拆的过程也是相当开心的,虽然总数钱不多,但里面全满满的“爱”啊。
饭后提议去消食,港人朋友和家人便带着我出街去逛了逛。
感觉香港年味很浓的一个原因之一,是每每节假日时期,大街小巷、商场店铺都会进行精心的节日装饰。新年则挂上了红灯笼、贴上挥春,还有各种富有创意的“龙”饰
(虽然是蛇年,但还蛮多创意做成了龙的造型)
、吉祥图案等,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象征好运与财富的大红灯笼,跟现代建筑店铺等,大大的反差,焕发着新趣玩味。
(红磡观音庙 逢年过节超旺“港式”香火,红灯笼跟古建筑就非常相得益彰)
常常听到说,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或者是不像小时候热闹了。很多以前传统的项目,现在少了好多。但是,香港的“年味”,还是非常非常浓厚的历年都会有的一些特色活动,比如花车巡游、新年烟花汇演、赛马日、足球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