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可爱的海洋动物都面临着生存危机,我们该如何保护他们,又有哪些动物已经非常濒危了呢?
斑海豹别名海豹、港海豹,海豹科Phocidae,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偶见于南海。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域繁殖的鳍足类动物,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渤海辽东湾是全球斑海豹8个繁殖区之一。
由于滥捕乱猎和海水污染,海豹的种群数量在急剧下降。为了保护海豹这种珍稀动物,拯救海豹基金会在1983年决定每年的3月1日为国际海豹日。
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长大后有2.0-2.5m长,最长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胸鳍较圆浑,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有利于其快速游泳。总之,是一头圆滚滚的胖子。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20-37枚圆锥形的同型齿。中华白海豚身躯庞大却轻盈灵活,在水中嬉戏的时候,脸上仿佛挂着迷人的微笑。
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青的呈灰色,成年的呈粉红色。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造成的,与调节体温有关。
鹦鹉螺之所以称之为鹦鹉螺,是因为它具卷曲的珍珠似外壳,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死亡后,其身躯软件脱壳而沉没,外壳则终生漂泊海上。古代人们仅发现到成群鹦鹉螺的空壳随波逐流,称之为Nautiloidea,这个名字源自拉丁文“水手”一字。
鹦鹉螺早在距今5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就出现了,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逾五亿年的演变,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比大家熟知的银杏、中华鲟还要久远的多。
本文由“FM十万个为什么”节目组编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