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智能网联创新机遇
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李克强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绩斐然,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成为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的关键。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顶层规划基本形成,产业生态不断完善,测试示范成果显著,处于全球“并跑”水平。面对全球智能网联汽车竞争的关键窗口期,应充分借鉴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发挥政策牵引、试点示范、市场驱动等重要作用,加快产业从政策牵引向市场驱动演进。
一、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处于深度变革的分水岭
全球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持续加速。
在“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叠加新能源汽车在舒适性、使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迅速,渗透率提升显著。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400万辆,全球主流车企均提出新能源转型战略,并诞生了特斯拉等明星企业。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形成领先优势。
一是产业规模引领全球。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2023年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 万辆和949.5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31.6%,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新阶段。同期出口达到120.3万辆,同比增长 77.6%,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国。二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液态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最高超过300Wh/kg,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混合固液电池、轮毂电机等率先实现突破应用。三是产业生态日益完善。我国充电桩、换电站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全球第一,构建了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形成了上下游贯通、产学研协同、跨领域融合的产业生态。四是燃料电池前瞻部署。燃料电池汽车相关示范应用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引领带动燃料电池汽车及产业链上下游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已超过2.1万辆。
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步替代传统动力汽车,传统车企、新势力车企与科技公司等各类企业加速布局,行业竞争正不断加剧。
同质化竞争导致领先优势缩减。
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三电系统”的技术路线与解决方案趋同,导致新能源汽车存在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比如“价格同质化” “功能同质化”“技术同质化”“设计同质化”和“商业运营同质化”。高度同质化可能会削弱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的先期竞争优势。
盈利能力不足影响可持续发展。
在前瞻投入巨大、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探、补贴政策退坡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堪忧,全球范围内仅特斯拉、比亚迪等少数企业实现盈利,而在新能源方向上拓展更深的中国车企大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这导致部分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出现一定滞后,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
汽车产业进入深度变革的全新窗口期。
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网联化作为产业深刻变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日益成为行业共识。我国汽车产业通过新能源汽车“换道赛车”,开创了产业转型升级领先新局面。下一阶段亟须在电动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智能化、网联化转型,抢占智能网联汽车战略制高点,从而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打造跨界融合创新的智能网联汽车优势,进而成功建成汽车强国,并形成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范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第二轮深度变革的全新窗口期,能否把握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战略契机,将决定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成败和全球汽车产业的最终格局。
二、智能网联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竞争力
汽车产业正迎来百年巨变的时代。
新一轮科技变革背景下的“能源革命”“智能革命”和“信息革命”驱动汽车功能形态、使用模式等发生重大变化,并将以“汽车+X”的方式带动整个汽车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全面变革和重构。
智能网联成为汽车差异化关键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因电动化、数字化优势,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最佳载体,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不断推陈出新。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续航、充电、电控等方面差别日益缩小的背景下,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已是未来汽车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日益成为消费者衡量汽车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车企积极布局,在智能座舱方面取得一定领先优势,智能驾驶方面也具备较强竞争力。
智能网联汽车开启产业生态变革新纪元。
智能网联汽车正从根本上改变汽车产品价值属性及价值创造过程,过去垂直单一线型的汽车产业链结构将逐渐演变为分层解耦、分级共享、跨域共用的立体网状产业生态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新型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新型基础设施生态体系融合发展,进而形成模式全新、体量巨大、影响深远的大汽车产业生态体系。以自动驾驶和车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为代表,智能网联汽车有望创造万亿元级市场,成为国民经济的下一个增长极。
跨界融合发展支持打造未来智能社会。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机电信息一体化的新型产品和一种新兴业态核心,将加快与交通、通信、城市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支持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能够助力解决交通安全、道路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建设更高质量的汽车社会。另一方面,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公平的出行体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愿景。同时,汽车作为移动的感知终端和算力平台,将支持打通城市数据流通,支持未来智能社会治理。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机电信息一体化的新型产品和一种新兴业态核心,将加快与交通、通信、城市等领域融合发展,支持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建设。图为智能网联汽车在广州运营。百度公司供图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具有更深远的战略价值。
战略层面,智能网联汽车事关中国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战略引领,也是推动汽车、交通、城市、能源融合发展,支撑数字经济发展与地方产业转型的关键抓手。技术层面,智能驾驶作为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场景,涉及的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等前沿技术均是全球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市场层面,智能化、网联化加速汽车产品迭代更新,安全、便捷、舒适、个性化的出行体验成为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三、车路云一体化是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必然路径
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面对单车智能在感知局限、成本高、长尾问题等挑战,全球加速网联融合探索,发挥其在超视距感知、群体智能决策、智能交通融合发展等方面优势,加快自动驾驶落地。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国家战略和发展路线图,明确融合发展路线。我国于2016年提出网联化分级,经过多年探索,明确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中国方案”。
我国提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线。
我国在先期“跟跑”基础上,根据中国具体情况提出了车路云一体化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之路,新汽车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是车路云一体化,即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融合为一体,构建一个由车辆及其他交通参与者、路侧基础设施、云控基础平台、相关支撑平台、通信网等组成的复杂信息物理系统。
车路云一体化是数智转型必然趋势。
数智时代的本质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成的数字底座和对不同领域应用的赋能。车路云一体化将打造汽车、交通行业的底层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大数据等跨领域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及其在汽车行业的深度应用,顺应了数智时代的变革趋势。车路云一体化通过云控基础平台和不同行业实现互联互通,打破既有的“烟囱型”架构,实现跨域数据共享共用,从而支撑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能社会等应用,推动新型业态模式形成。
车路云一体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车路云一体化是汽车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匹配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三大核心特征。在高科技方面,融合新能源、人工智能、信息通信、高精地图定位、安全技术等新兴技术,基于系统协同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及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节能及舒适运行。在高效能方面,车路云一体化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费结构和社会运行方式等加速变革,能够极大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效率。在高质量方面,车路云加速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规模化落地,预计到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将超过2.5万亿元。
车路云一体化将构建发展新优势。
车路云一体化支持自动驾驶率先落地与跨界融合发展。相较只依赖单车智能的发展路径,车路云一体化是兼容单车智能的更优解决方案,两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车路云一体化路线具有单车智能所不具备的超视距场景、群体智能等优势,通过链接跨品牌车云数据,实现车企数据的集中汇聚与差异化使用,通过获取的路端场景数据,能够对传统车端自动驾驶数据形成有力补充,从而加快智能驾驶模型的成熟和产业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
车路云一体化是解决产业化挑战的关键。
智能网联汽车将推动新型关键核心零部件生态体系重构,依托云控基础平台、计算基础平台、高精度动态地图基础平台、信息安全基础平台、车载终端基础平台等逐渐演变形成分层解耦、分级共享、跨域共用的立体网状生态系统。
除汽车制造企业之外,新型零部件供应商、出行服务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商等都将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车能路云”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将巩固并加深我国汽车产业护城河,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具备发展车路云一体化基础。
基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机制优势,我国可以有效地统筹规划与协调跨行业、跨领域资源,从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等跨部门协同工作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进程。
信息通信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我国基于信息通信、云平台等领域优势,在技术发展、标准制定、应用示范、产业化落地等方面实现全球“领跑”,能够赋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
测试示范形成特色落地路径。
50余个城市开展了测试示范工作,各地部署清晰的顶层规划,积极鼓励试点,不断完善监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深入探索,5G 通信网络、北斗定位、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快、规模大、覆盖广,能够为智能网联协同提供有力支撑。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
在本轮技术变革发展中,我国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科技巨头等各类企业纷纷发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逐渐自主可控。企业在车路云一体化公交系统、智慧环卫系统、智慧乘用车等应用场景中探索商业闭环机制,将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创新发展先机。
超大规模市场应用优势明显。
当前,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普遍持有积极开放态度,关注度与支付意愿高,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增长前景,将有助于加速产品和技术的迭代。同时,在软件定义、数据驱动的发展背景下,我国正在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数据规模优势,支持产业发展。
四、坚定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实现汽车产业全面超越
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具备良好基础并占据先机,但也应看到,面向下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需求,仍面临跨部门协同优势发挥不充分、法规标准不适用性待解决、部分领域关键技术待突破、跨界融合产业生态构建不完善等挑战。下一步应强化战略引领,积极推动车路云一体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加快落地,打造覆盖顶层设计、核心产品、基础设施、运营体系等系统解决方案,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中国方案”整体出海,扩大汽车产业领先优势,实现全面超越,引领全球创新发展。
完善顶层设计。
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发展总体规划、法律法规调整、核心技术攻关、标准制订修订、跨部门事宜协调等工作。跨部门联合编制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明确未来我国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战略方向、发展目标、核心任务、保障措施,确定在技术研发、产业推广、基础设施、社会应用等方面的发展路径,提出重点任务,明确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形成引领我国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加强法规标准供给。
一方面,加快政策法规修订工作。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修订,科学认定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责任主体。用好相关试点工作,持续完善地理信息、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统筹数据监管机制、支持数据合规应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强化标准引领,加快标准供给。支持跨领域标准协同,进一步强化标准在汽车、交通、通信等不同领域中的协同创新赋能作用,加强跨行业融合标准体系建设,协同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协同。加强国标、行标、团标等标准协同,畅通不同标准转化通道。
加快关键技术创新。
巩固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核心是下一阶段核心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创新组织模式,开展高效的有组织科技攻关。一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加大新体系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车路云一体化架构、汽车人工智能等前瞻技术研究;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全面突破全固态电池、高效动力系统、智能底盘、计算芯片、操作系统、智能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整合跨产业创新资源,系统解决基础软件、工具链、测试装备、场景库、高精地图定位等支撑技术,补齐短板弱项,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协同打造创新生态。
技术生态方面,一是共建软硬解耦、开源开放的智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技术生态;二是培育本土化软硬件生态,承担算力服务、数据服务、算法服务等职能。应用生态方面,一是完善数据共享合作机制,构建数据贡献度评估体系与数据共享反馈与激励机制,促进汽车及相关企业分享数据;二是头部企业联合,推动构建汽车行业智算平台,提升算力规模,实现算力共建共用;三是建立政府统筹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自动驾驶数据汇集机制,将国家和各地的云控基础平台打造成汽车行业自动驾驶大模型的数据底座,支持各类应用落地。
深化推进试点示范。
一是发挥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作用,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性能和安全运行水平,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二是深化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引导车企加快车路云一体化相关技术和产品落地,推动社会车辆和公共领域车辆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功能商业化应用,推动智慧公交车、智慧乘用车、无人配送等场景规模示范。以试点城市为基础探索城市群跨区连片示范应用。三是加快V2G充电桩、智能有序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车能路云”融合示范。
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
。
坚定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机遇和挑战。一是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环境、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基础,引导和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形成开放型产业发展新格局,将我国打造成为全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二是探索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国际通行贸易规则对接,将我国打造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核心节点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先导应用市场,全面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三是深化与各国的开放合作,持续吸引全球先进智能网联技术、产品在中国落地,推动汽车产业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维护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循环畅通和安全稳定。
作者:李克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智能网联车辆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1期,原标题《把握智能网联创新机遇 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