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夏天的陈小舒
小舒是澳大利亚公共卫生博士,从事幼儿健康科研工作,也是一位新妈妈,在育儿的路上边走边学,希望和你分享和交流养育孩子的所学所思。这里有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也有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金学子  ·  财金研会 | 新的征程,与你同行 ·  5 天前  
四川大学  ·  四川大学举行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 ·  1 周前  
四川大学  ·  四川大学举行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夏天的陈小舒

“太失望,不焦虑的清流也开始鸡娃”

夏天的陈小舒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09-11 20:43

正文

我越来越发现,小孩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的“思想底色”来。很多原本“无所谓”的事情,因为有了小孩,变得越发在意:


母乳喂养 vs 配方奶,亲密育儿 vs 睡眠训练,自主进食 vs 跟着喂,循证医学vs 传统医学,自由散养 vs 严加管教,玩中学 vs 提前学,强身健体陶冶情操 vs 竞赛考级……


养育理念中折射出人的背景、知识、阅历和三观,伴随着孩子成长,身边的朋友走散了一波又一波。剩下还能走在一起的“育儿搭子”们,真是不容易。


就我自己来说,孩子上小学是个分水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视了,这里的教育不光指学习,还有体育,以及其它我们希望培养孩子具备的能力。


上小学前还有诗和远方,上小学后只看得到家庭和工作,除了必要的支出外,家庭花销的70%都落在孩子的教育上,大人的需求是压缩再压缩。



因为生活的重心逐渐向孩子的教育转移,其实这两年公众号也在慢慢转型,希望更符合我们家当下所处的阶段,但是转型的进度始终缓慢——


孩子已经上小学的同事迫切地希望能推出更多的学科类课程,“你不知道我们有多需要这类资源!”


我们公众号选的课并不多,学科类的就更少见了,之前一款在国内广受好评的学习类APP,已经对接到一半,因为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不是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最后还是放弃了。



而其它小龄孩子的同事却很不适应,觉得一路走来,我们一直都是“不焦虑养娃的清流”,怎么现在一下子要跨去鸡娃赛道,把重心放在“搞学习”上了,失去原本的初心,“说实话,会有失望”。


夹在中间的我,两头被嫌,正因为卷学科的势头旺盛,充斥着焦虑和压力,更不想火上添油;同时我也坚信


不焦虑≠不学习,重视教育≠卷


在孩子的教育上,至少在小学阶段,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家庭教育不能让步。


有时候学校的目标和家长的目标并不一致,学校追求书面上的分数,家长希望看到是孩子能力的提升、在人格上发育健全,成为一个有志趣、有理想,热爱生活的人。



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想法,之前好像从来没有正式地聊过这个话题,我也不是什么深耕教育领域的行家,只是作为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有想把握的方向,孩子不一定按我设想去发展,但我想尽力为TA们提供更全面一点的教育。





在我看来,孩子作为一个新新人类,TA们与生俱来就是会学习(模仿)、想要学习的,从会爬、会走、会牙牙学语,到接受教育......



学习这件事贯穿一生,尽管养成习惯的过程会有一点挣扎,但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应该是一件枯燥、痛苦的事情。


我希望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有自驱力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最后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我不认为我们是卷的,我理解的卷是什么东西都要精益求精,比如我已经99分了,但我要为了100分,付出120分的努力。哪怕孩子已经非常熟悉了,TA还是有可能犯错,85分到95分还能抓一抓没理解到位的知识点,95分到100分更像是考验细心、应变能力、甚至是运气(看过类似的考题),追求极致的分数是卷无止境的。


在任何方面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或者音乐,卷都意味着投入巨大,而付出和回报是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


最近酒酒参加了澳洲校际滑雪运动全国赛,我和队友对于卷这件事有了更深的体会——


雪山上都是有天赋的孩子,想要脱颖而出,大家开始比谁更卷了,卷动作、卷教练、卷雪山时间,想大概率拿第一,要付出稳进前十的孩子10倍的努力。



因为投入大,期待也大,更难接受结果不尽如人意的落差。我们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心态,多看到孩子的进步,和自己比,比赛只是经历,以后回过头来看也会觉得有意思。



到了顶尖的竞技场上,都是靠卷的,但我们大多数人,要把一件事做好,还真不用卷到极致,特别在职场上,我觉得一些最底层的能力是更重要的,而不是分数,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共情能力、责任心......,我相信具备这些的孩子,发展得不会太差。


让孩子去卷,就牺牲了学习的乐趣、涉猎的广博度、以及发展其它能力的时间。

不是所有孩子的长板都在读书上,用海量时间、精力去弥补孩子成绩的短板,让每块板变得平均,也可能是平庸,不如将这些时间拿出一部分,去寻找、发展孩子在其它方面的长板。协作型社会需要不同长板的人,大部分人最终都是靠着长板谋生存,用别人的长板补足自己的短板。


发展长板,孩子会越来越自信;拿孩子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比,日复一日,孩子难免内心动摇、自我怀疑。





一位做教研的朋友和我分享了她暑假在“补差班”的见闻,她说和班上的家长们聊天,发现:


这些家长原来也属于佛系家长,但是一旦到了某个节点,家长就再也躺不平了,因为家长想躺的时候,老师会不断去找家长,说孩子影响班级平均成绩了,所以这些家长不得不到校外去找一些补救措施。


上周的文章留言里,一位读者也说自己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成绩基本都在95分以上,但孩子还是告诉妈妈自己压力很大。



我想说,有时候差不差是标准的问题,全班大部分孩子都在98分以上,老师可能会觉得95分的孩子“拖后腿”了。但是我从一个家长的角度来看,考95分的孩子和98分的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有大差别吗?影响他们后续的进阶学习吗?不见得吧。


我们必须允许孩子犯错误,不能要求他们总是做到完美。每次都考95分,可能比一会儿80分,一会儿100分知识掌握更好。但是从95分,稳定到98分,甚至100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重复练习,我会觉得这叫,值得吗?


有些情况下,“差”也是暂时的。比如我们家俩孩子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各方面能力都和其他孩子有差距,但是到了三四年级,比如妞现在9岁vs 10岁的四年级同学,年龄带来的能力差基本消除了,孩子曾经没有“补”的那些“跟不上”的一二年级的基础,也随着螺旋式地进阶学习而理解掌握了。当孩子发育跟上了,也适应了学习节奏,逐渐就追上去了。所以现在当酒酒在学前班表现落后,我真的一点都不慌,按部就班跟着老师的教学要求走就好。


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一样。有的学得慢,需要更多时间转过弯来,如果课堂上节奏很快,孩子跟不上,要学两遍三遍才能学懂,不管是补在前面还是补在后面,都要“补”。补在前面可能对提升孩子学习信心更有好处,也有可能因为提前学在课堂上开小差...不同孩子的学习情况不同,需要家长多观察摸索,帮孩子把关。



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补课” ,如果学校教育本身已经足够好了,孩子也付出了很多时间在学业功课上,仍然被认为“差”,那这个评估体系可能不适合孩子,不如把时间花在别的东西上,寻找自己的“坐标系”。


人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进一步拓展。实在做不好的地方,放下执念顺其自然或许更好。


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对什么感兴趣,班级里人数众多,老师可能不会关注到所有孩子,一定是家长做功课,去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关注才能更好地发展。


我知道很多家长喜欢用学习类APP,但我觉得它可能更适合自学能力、自律性都比较强的孩子,低年级的孩子,对自己哪块知识点薄弱都还比较懵懵懂懂,“自助型”的APP不是最好的选择,一定是要老师带着学习。



家长经常看一看孩子上课的状态,哪些地方没有听懂,家长和老师沟通沟通,也会让课程更有效。


在学校的时候,我是看不到妞妞上课的情况的,在家上网课时,我也不会一直守着,刚接触新课程时在旁边听一会,偶尔路过看一下,大概知道她学习的状态,和老师是怎么沟通的,我就能更了解她适合什么,家长和老师配合,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我和队友是从国内的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而我们的孩子在澳洲学习,认识的很多朋友的孩子既有在国内上学的,也有在澳洲这边上学的,正因为看到了两国教育的差异,我认为是可以各取齐长,互为补充,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比如,国内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研学,其实就是澳洲这边学校“露营/camp”,只不过澳洲学校的露营是包含在学校的教学体系内,由学校的老师带着,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出游,每年都有这样的机会,一年级就近1天游,二年级2天,三年级3天......目的同样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真实的生活和自然中学习,我觉得收获挺多的,家长也很放心。但国内大部分学校没有这样的条件/担不起安全责任,所以家长只能选择外边的研学产品。



又比如,澳洲的小学很重视学生体育以及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孩子们有很多机会做课堂演讲,如何用更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如何在简短的时间内说到重点,这是孩子们需要逻辑锻炼的,对之后的人际交往、职场上也很有帮助。


而在国内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说,学生听,缺少表达的机会,只输入不输出或者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输出,在口语表达上就会越来越匮乏。阅读和写作这种需要大量时间的事,也很难都放在课堂上。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阅读和表达,甚至写作的学习和积累是在课外可以补充和加强的。


另一方面,澳洲的小学在学科上教得广而浅,校内想拓展、拔高都没什么空间,孩子“吃不饱”,还要家长额外去找校外的资源“增负”。我们给孩子上数学思维课,比学校讲得更深、有趣又有成就感,孩子喜欢学,才能一直坚持下去。



而国内的学校在学习方面已经抓得很紧了,前段时间我在国内的博主朋友小乱,暑假带着娃来澳洲这边插班游学,她家大女儿在国内的一所私立小学上学,一年级语数英三科的作业加起来,晚上经常要做到9、10点,遇到孩子写不完的情况,家长只好私下去和老师沟通,希望打点折。


我觉得学校作业已经很多了,能尽量完成就不错了,除了培养学习习惯,家长唯一需要做的可能是减负——替孩子挡下一些作业,我们不能跟着学校的高标准,而应该守底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学校希望孩子成绩好,分数高,但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分数只是能力的部分体现,能力培养才是最重要的。学校教育不够理想的地方,家庭教育作为弥补,不能放弃。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的态度是以终为始,我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TA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我们可以提供哪些支持,中间有一些波动、偏差,我觉得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说我对孩子在成绩上有什么要求,应该就是拿到TA能力范围内能拿到的分数,鼓励往上够一点,卷也没问题,但只能娃自己卷。自己喜欢,自己愿意投入,尽管卷。


一般事情做到一般就够了,喜欢的事尽全力做好💪💪💪。




相关阅读  




十年择校经验,搞清了一件事


这本书给出了“鸡娃”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