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推动改革创新的社会智库。致力于中国未来改革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创新,提高社会创新意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毒性胜砒霜!有人吃一口抢救3天,常见的它原来 ... ·  10 小时前  
深圳宁南山  ·  韩国的最低工资涨幅,2025年比2015年上 ... ·  昨天  
深圳大件事  ·  不伤脸、不夹须!出门揣兜就走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张玉阁:深港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引擎 | 深港合作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 公众号  · 深圳  · 2017-06-28 20:00

正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发挥港澳独特优势,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由我院和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第三次会议于日前在我院成功举行。本次圆桌会议以“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新机遇”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深港合作的新机遇、新思路,以及湾区内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等议题发表了见解和看法。

即日起,我们将推送与会专家在本次会议的精彩发言实录,敬请关注!


前期推送:

王缉宪:国际化应是粤港澳大湾区深港两地合作的推手 | 深港合作

谭刚:粤港澳大湾区,从构想到行动 | 深港合作

肖耿: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壁垒、瓶颈与风险及最后一公里 | 深港合作

邓盛华:如何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作用 | 深港合作

方舟:粤港澳大湾区下的深港合作 | 深港合作

郭万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意义、优势障碍及空间范围 | 深港合作

深圳发改委卢文彬:1个国家2种制度3个独立关税区的深化合作尝试 | 深港合作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优势互补,打造创科航母 | 深港合作

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 八大建议给粤港澳大湾区 | 深港合作



深港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引擎

张玉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张玉阁



我发言的主题是《深港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引擎》。刚才王缉宪教授说,“粤港澳大湾区是以行政主导体制为主的,广东牵头”,我认为不一定是这样。“粤港澳”中的“粤”排在前面未必是牵头,更多是称谓的惯例。由于“一国两制”的特殊性,港澳在粤港澳大湾区里面仍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会不会有一个起带动、引领作用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是深圳和香港。 我重点讲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下的深港关系:竞争还是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下,深圳和香港到底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实际上这是一个老问题,对此大家也有不同看法。我曾听到香港有学者在不同场合多次说过,深圳是“北方飞地”文化,香港是南粤文化,深港合作缺少共同的文化传承,香港要合作,应该和广州而不是深圳合作。 但值得思考的是,同源文化,异质文化,哪一种文化基础上的合作更有利?更有创造性?更具价值?


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是有它的特殊性,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已经考虑到香港和澳门这种“一国两制”不同关税区的特点。从香港的角度,需要审视深港合作、穗港合作各自的着重点和互补性。每个城市都要考虑自己的核心利益,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共同利益。在深港、穗港合作中,如何维护核心利益,如何做大共同利益,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当然,深港、穗港合作可以互补,并非互相排斥。


所以,在粤港澳大湾区下,深港关系无非三种:一是竞争关系,二是合作关系,三是竞合关系。我希望是第三种,深港携手前行,有一定的竞争和合作,能够保持各自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二,深港跨境往来成为常态,经济往来密切


我用一组跨境往来的数据,分析一下深港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北往南来》的专项统计,2015年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每天有65万人次跨境,相当于一个移动的中等城市。 其中,来往内地的居港人士中有7成的目的地是深圳,到深圳就不再往远处走了,大约是23万人次/日。内地赴港旅客中有6成来自深圳,大约7.5万人次/日,这还是在“一签多行”政策改成“一周一行”之后,之前更多。居住在内地的香港居民9成在深圳,大约9万人次/日。加总起来,每天40万人在深港之间奔波,占香港与内地每日跨境人次总量的60%。 世界上没有两个城市之间如深港一样,跨境往来成为工作生活的常态,两地居民的活动半径彼此覆盖。


再看两地的经济往来(表1)。我从里面抽取了一个数据,一个是跨境上班的,一个是经常跨境公干的,这能反映出两地经济往来的情况。跨境上班人士中,香港人士增幅不是很大,但是内地在香港上班人士数量增长较快,尽管2015年内地人士数量少于2011年,但比2007年增加很多,且95%都居住在深圳,2011年更是高达99.2%,几乎都住在深圳。


经常跨境公干的,香港人士的基数比较大,内地还是比较少。有多少香港跨境公干人士的目的地是深圳?没有具体数据,估计这个数量应该不会少。 由此可见,两地经济的往来非常多,虽有边界存在,但商业往来、生意往来并不受影响。




第三,深港制造业比较:在现代与传统之间


再看深港两地的制造业。这是香港2005年和2015年本地制造业的情况(表2)。2015年和2005年比较,从机构数目、就业人数增加值来看,总体上全部是下降的。其中上升幅度大的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品,下降幅度大的是电器电子光学制品。前者属于传统产业,后者应有一定科技含量。但总体结构没有太大变化,呈持续萎缩趋势。



至于港资珠三角制造,也与香港本土制造业类似。高峰期,港资在珠三角有40万家企业,如今只有3.2万家;高峰期雇佣了超过1000万工人,目前只有450万。更严峻的是,港资珠三角制造至今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表3是2014年的数据,港资珠三角电子产品制造业不到20%,其他大部分都是传统制造业。



这是珠三角港资企业另外一个情况(表4),居住于香港经常跨界人士中的经理人员和上班人员,这个数量虽然是有所上升,但是数量并不很是大。居住于香港跨界公干人员中从事制造业的,这几年也是下降的。珠三角的制造业,从就业人数、雇佣人数来说,和香港本地的关联实际上是有所弱化的。珠三角港资企业约为3.2万家,雇用员工450万人,但居于香港跨界上班人士中的“经理、行政人员及专业人员”仅为万余人,居于香港经常跨界公干人士中从事制造业人员不足5万人。珠三角港资企业与香港的联系是否正在减弱?



再来看看深圳。这是2016年深圳制造业的情况(表5),它的统计和香港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可以看一下不同行业增加值的规模、增长率,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有工业增加值排名前五的产业。深圳的制造业其实已经不是传统的制造业,它和香港的制造业,不管是香港本土的制造业和香港在珠三角的制造业,有很大差别。


通过比较两地制造业,我们就会看到,香港的服务业、创新科技如果与深圳的现代制造业有机整合,就可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引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