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往生行相,就是往生净土的行有两种相:一种是正行,一种是杂行。
正行分为五种:读诵、观察、礼拜,这是前三,后一,赞叹供养列在一起,这四种是助业;称名为正定业。
“正行”后面有句话:“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杂行呢?“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
最后说明二行的得失。五番相对,就是根据这两段文翻对过来的。
比如,“心常亲近”,“亲”反过来就是“疏”,“近”反过来就是“远”;“忆念不断,名为无间”,“无间”反过来就是“有间”,上一句话里就有三番相对。
下面说“心常间断”,有间和无间相对,这个前面有了;“虽可回向得生”,前面五种正行不说回向,杂行这句说虽然可以回向往生,这是必须回向的,所以回向和不回向是一对;“众名疏杂之行”,“杂”与纯相对,就有纯杂对,“疏”是疏离,所以就有亲疏对、近远对。
这样五种翻对过来就非常清晰。
⑦三缘
我们来看《观经疏》“三缘”这段文,先简单看一下,下一章还要学习。因为亲疏对引用了这一方面的,是和正杂二行相关的,看一下可以有个概念。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备修众行”就是五种正行之外的杂行,“但能回向”也可以往生,为什么“佛光普照,唯摄念佛”呢?
这是解释第九真身观的“唯摄念佛”,就有三个意思:
“一明‘亲缘’”,这是讲“亲”,亲就是心心相印。众生和佛很亲,三业不相舍离,在一起。人和人之间亲不亲,彼此心里是知道的,亲的人,即使不打招呼、不写信,心里还是觉得很亲;关系不亲的人,满脸堆笑请你去吃饭,请你到他家坐坐,很贴近的样子,搞得很热闹,其实彼此心里都知道。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我们只要念阿弥陀佛,佛就听到。佛对我们很亲,就像《念佛圆通章》里说的一样,“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我们跟佛亲不亲,就看自己的心,如果还在杂行杂修,显然就不亲了。杂行杂修的人为什么愿意杂行杂修?因为没有找到主啊,不知道谁是他的依靠对象,所以他才愿意杂行杂修。
我们念佛人,阿弥陀佛是我们唯一的本尊,我们心里就直奔而去,阿弥陀佛说“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诸佛菩萨就像旁边的叔叔、阿姨,这是另外一层关系。一般的佛堂,如果供了很多佛菩萨,什么都有,就知道他没找到主,心中没有阿弥陀佛做主。凡夫,境不能太宽。
这倒不是说轻视其他佛菩萨,而是说,关系一定要很清晰。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关系一确定,那么跟十方诸佛这种亲的关系就确定了;如果这个关系都没确定,就没有根,那其他的也都没有根了。所以,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跟阿弥陀佛的关系要确定。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阿弥陀佛发了誓愿说“你称念我的名号,我来救度你”,我们念佛,佛就听到了。有人说:“我们自己念佛,佛听到了吗?”甚至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佛的耳朵好啊,他不是靠耳朵来听的。你一点点声音,像蚊子那么小的声音,自己还没听到,佛都听到了。有时候念佛打妄想,自己心里佛号都漏掉了,佛也听到了,佛是听得很清晰的。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我们礼拜佛,佛也看见了。“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讲“亲”其实还是有点疏离了,讲“近”也还是远。真正能够表达念佛人和阿弥陀佛这种关系的,就是“生佛一体”“佛凡一体”,这种关系很亲密,“我在弥陀光明中,弥陀也在我内心里”,是交错的,就像《观经》里所讲的: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坐着,和我们全身的血液,和我们的灵魂,成为一体,讲“亲”讲“近”都不足以形容了。“朝朝同起卧,夜夜共床眠”,早上起来,佛和我们一道起来;我们晚上躺下睡觉,佛也躺下了,佛和我们是不会分开的。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阿弥陀佛随时在我们身边守护我们,这称为“近”。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⑧五种正行文
我们再来看五种正行的原文: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这是正行的五种相。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这是读诵正行。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这是观察正行。观察正行用了三个词,前面用了“一心专注”。所以讲到这些都要有“一心专”,“一心”就是安心。善导大师特别强调“专”,专和杂是善导大师的根本法则。“思想”是指散心思维,“观察”指正受、定观,“忆念”是指正修观察之后来忆念,用三个词来说明观察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