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昨天  
十点读书  ·  过年,当心新型“杀年猪”局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我深爱我们一起相处的这些夜晚,胜过一切丨周末读诗 ·  5 天前  
蓝钻故事  ·  9.0还在涨!国产良心巨作,终于藏不住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52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16 14:33

正文





二行二修得失

分科


二行就是正杂二行,二修就是专杂二修。得失的判断非常重要,中国净土宗,虽然善导大师的教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完整系统地得到传承,但是在专修念佛的行法方面,一直是依循着善导大师所提倡的,这主要得益于二行二修的得失分判非常明了。所以,从善导大师之后,净土的行人也都是以专称佛名作为根本的行法。


遗憾、不足的是,对专称佛名的理论来源、理论系统的指导,因为没有《观经疏》这样系统的著作,所以往往都借用了他宗理论。不过,在行法上一直都是专修念佛。特别是专杂二修,因为它被记载在唐朝智升法师编撰的《集诸经礼忏仪》当中,这本书在我国流传下来,其中对二行二修得失说得很简明,非常清晰。


前一章讲的“安心”,可能还需要一些思维,不容易懂,不容易分辨清楚;而对于正杂二行、专杂二修,大家看了都会觉得很清晰。也有很多念佛人,就因为看到正杂二行、专杂二修的分判,立即分明,了解了自己应该如何修行。


下面是本节分科表:


总标


我们来看第一段,先总的标明二行二修得失。


正杂二行、专杂二修之得失,是约正行杂行、专修杂修行体而论,不关行者之根机利钝、行业勤怠。


说有得失,是从哪个角度来说明的呢?是从所修的行体来说明的,和能修的人根机是猛利或迟钝无关。因为根机也会对行业有影响,根机勤奋的人和根机懈怠的人是不一样的;但是这里不是从能修的众生这一边来说的,而是从所修的行体来说的。


行体是先天性的,能修的人是后天性的。先天不足,怎么修都不好办。首先从行体上来说明,以便让我们可以选择。对行法的选择特别有指导意义。


正杂二行有五番得失,专杂二修有十三得失。


相对于二行二修来判断,列出五番得失和十三得失。

别释


(1)五番得失


我曾经遇到一位老法师,他就是因为看到“五番得失”这个地方“开悟”了,转入了专修念佛。


行正行的时候,专修的时候,其实安心、起行、作业都含在当中了。行正行、专修,感到往生一定,心不就安了吗?如果单单讲安心,起行不拿出来,可能仍然是一种观念性的。虽然是心、行相守护,但净土门是指方立相的法门,让人看得清楚明白,而且是以行摄信的。


依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之释,正行有五种得,杂行有五种失,称作“五种得失”,或称“五番相对”。


所有这些引用到经文和祖师著作的地方,都要对照原文去看。正行和杂行在这五个层次上相对应地显示出得和失。


①亲疏对


修正行者,与阿弥陀佛甚为亲昵,故名亲行。


反之,若修杂行,与阿弥陀佛常相疏离,故名疏行。


亲和疏是相对的。亲是亲切、亲密、亲昵;疏是疏离,有隔阂,很陌生:这是亲和疏的对应关系。


像这样的文句,大家都要用心体会。就是说,你念佛,在修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心中和阿弥陀佛是觉得很亲,还是觉得很疏、很遥远?有的人一边念佛求生极乐,一边他心里感到和阿弥陀佛离得很远。另外有的人念佛念得法喜充满,觉得念佛一定往生,好像他是阿弥陀佛的亲儿子一样。这都是心的作用。


这两种人,哪一个亲,哪一个疏,不是很自然就反应出来了吗?弘愿寺的莲友都感觉到跟阿弥陀佛很亲,这就是因为有正行,佛在他们心中是活的。


②近远对


修正行者,与阿弥陀佛甚为邻近,故名近行。


若修杂行,与阿弥陀佛甚为遥远,故名远行。


首先标出来,有近和远。然后说明,正行与佛很近,杂行与佛很遥远。


接下来说明亲疏对、近远对这两对关系。


亲疏对与近远对,乍见虽似无别,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立“亲”“近”二缘以示差别。“亲”,亲昵,是约心而言。此世界与极乐净土虽遥隔十万亿佛土,然弥陀与行者常相忆念,不相舍离,故说为亲。“近”,邻近,是约处所而言。阿弥陀佛常来守护行者,如影随形,现在一处,须臾不离:是即二者之差别。


“亲疏对与近远对,乍见虽似无别”,这两种看起来文字上意义差不多,亲就感到近,疏就感到远。


“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立‘亲’‘近’二缘以示差别”,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是把它们分成两个层面来说明的。


“‘亲’,亲昵,是约心而言”,亲不亲,是从心上来讲的。


“此世界与极乐净土虽遥隔十万亿佛土,然弥陀与行者常相忆念,不相舍离,故说为亲”,如果心里觉得很亲,那么不管处在多远的地方,心总是相通的,像父子关系就很亲,能分得开吗?这就不是距离远近的问题。


“‘近’,邻近,是约处所而言。阿弥陀佛常来守护行者,如影随形,现在一处,须臾不离”,这是从空间来讲。


“常来守护行者,如影随形”,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


一个是心的距离,一个从处所而言,这是亲和近的差别。讲“亲”,人与人之间虽然有亲缘,但不一定有近缘,这个有遗憾。但阿弥陀佛不一样,他跟你亲,也能跟你近,他当下就可以来到你身边照顾你,这就有亲缘还有近缘。把亲和近作这样的分别,是有道理的。


③无间有间对


“间”,间隔、间断。修正行者,与阿弥陀佛忆念常不间断,故名无间。


反之,修杂行者,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故名有间。


这是第三番相对。


“修正行者,与阿弥陀佛忆念常不间断,故名无间”,就没有间断。这也是从行体来讲的,并不是说他晚上不能睡觉。前面讲到为什么约行体来说,也有这层道理。说不间断,晚上睡觉不是睡着了吗?不就没念佛了吗?这是从行体来讲的。正行都是引向阿弥陀佛的,比如读诵净土三部经,净土三部经都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礼拜的也是阿弥陀佛。所以,只要修正行,从行体来讲就和阿弥陀佛没有间断。


在能修的人这一方面,我们也尽量做到不间断,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至于说晚上睡觉睡着了,凡夫哪能不睡觉呢?那是正常的,这都不影响,只要是修正行,都属于无间。


“反之,修杂行者,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故名有间”,这也是从行体来讲的,你再怎样精进、努力,修杂行的时候总是间断的。


④不回向回向对


正行之行体,本自趋向西方故,即使不别用回向,自然成往生业,故名不回向——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回向。


修杂行者,安心与起行不相应,若不特别回向,不成往生因,必须特别回向,方成往生因,故名回向。


就是说,行正行,即使不特别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因为这五种正行都是牵向极乐、牵向阿弥陀佛的,自然就走到那里了。念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除非自己特别加一个意念,不愿往生,只愿求人间福报,那就谈不上是净土门的修行者了。


不特别回向,因为这五种正行都是趋向净土、趋向阿弥陀佛的。


“修杂行者,安心与起行不相应”,所谓安心,就是愿生净土;起行,是行业方法、行持。比如读诵经典,他没有读净土三经,礼拜也没有专门礼拜阿弥陀佛,赞叹也不是专门赞叹阿弥陀佛,称名又称其他佛菩萨的名号,这样,安心和起行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叫“不相应”。起行和极乐净土没什么关系,所以如果不特别回向,就不能成为往生之因。


比如一般的五戒十善,和往生极乐世界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必须回转过来,特别回向,使它们趋向极乐,这才成为往生之业因,这叫回向。杂行的人一定要回向,否则功德就漏掉了,它们各有其感果功能。


行正行的人不特别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


⑤纯杂对


“纯”即正行,“杂”即杂行。


正行为纯往生极乐之行,故名为纯。


杂行为非纯往生极乐之行,通于人天及三乘,亦通十方净土,故名为杂。


正行纯粹,不夹杂。


前面说过了,杂有两种:间杂和通杂。行因上是间杂,除了五种正行之外,兼修别的和弥陀净土无关的行业,这是行业之杂;果上是通于人天、三乘、十方净土,这是果上之杂。


这五个方面,五番相对,很清晰,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心中来体会。


⑥合释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表:


前面说往生行相,就是往生净土的行有两种相:一种是正行,一种是杂行。


正行分为五种:读诵、观察、礼拜,这是前三,后一,赞叹供养列在一起,这四种是助业;称名为正定业。


“正行”后面有句话:“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杂行呢?“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


最后说明二行的得失。五番相对,就是根据这两段文翻对过来的。


比如,“心常亲近”,“亲”反过来就是“疏”,“近”反过来就是“远”;“忆念不断,名为无间”,“无间”反过来就是“有间”,上一句话里就有三番相对。


下面说“心常间断”,有间和无间相对,这个前面有了;“虽可回向得生”,前面五种正行不说回向,杂行这句说虽然可以回向往生,这是必须回向的,所以回向和不回向是一对;“众名疏杂之行”,“杂”与纯相对,就有纯杂对,“疏”是疏离,所以就有亲疏对、近远对。


这样五种翻对过来就非常清晰。


⑦三缘


我们来看《观经疏》“三缘”这段文,先简单看一下,下一章还要学习。因为亲疏对引用了这一方面的,是和正杂二行相关的,看一下可以有个概念。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备修众行”就是五种正行之外的杂行,“但能回向”也可以往生,为什么“佛光普照,唯摄念佛”呢?


这是解释第九真身观的“唯摄念佛”,就有三个意思:


“一明‘亲缘’”,这是讲“亲”,亲就是心心相印。众生和佛很亲,三业不相舍离,在一起。人和人之间亲不亲,彼此心里是知道的,亲的人,即使不打招呼、不写信,心里还是觉得很亲;关系不亲的人,满脸堆笑请你去吃饭,请你到他家坐坐,很贴近的样子,搞得很热闹,其实彼此心里都知道。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我们只要念阿弥陀佛,佛就听到。佛对我们很亲,就像《念佛圆通章》里说的一样,“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我们跟佛亲不亲,就看自己的心,如果还在杂行杂修,显然就不亲了。杂行杂修的人为什么愿意杂行杂修?因为没有找到主啊,不知道谁是他的依靠对象,所以他才愿意杂行杂修。


我们念佛人,阿弥陀佛是我们唯一的本尊,我们心里就直奔而去,阿弥陀佛说“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诸佛菩萨就像旁边的叔叔、阿姨,这是另外一层关系。一般的佛堂,如果供了很多佛菩萨,什么都有,就知道他没找到主,心中没有阿弥陀佛做主。凡夫,境不能太宽。


这倒不是说轻视其他佛菩萨,而是说,关系一定要很清晰。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关系一确定,那么跟十方诸佛这种亲的关系就确定了;如果这个关系都没确定,就没有根,那其他的也都没有根了。所以,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跟阿弥陀佛的关系要确定。


“口常称佛,佛即闻之”,阿弥陀佛发了誓愿说“你称念我的名号,我来救度你”,我们念佛,佛就听到了。有人说:“我们自己念佛,佛听到了吗?”甚至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佛的耳朵好啊,他不是靠耳朵来听的。你一点点声音,像蚊子那么小的声音,自己还没听到,佛都听到了。有时候念佛打妄想,自己心里佛号都漏掉了,佛也听到了,佛是听得很清晰的。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我们礼拜佛,佛也看见了。“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讲“亲”其实还是有点疏离了,讲“近”也还是远。真正能够表达念佛人和阿弥陀佛这种关系的,就是“生佛一体”“佛凡一体”,这种关系很亲密,“我在弥陀光明中,弥陀也在我内心里”,是交错的,就像《观经》里所讲的: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坐着,和我们全身的血液,和我们的灵魂,成为一体,讲“亲”讲“近”都不足以形容了。“朝朝同起卧,夜夜共床眠”,早上起来,佛和我们一道起来;我们晚上躺下睡觉,佛也躺下了,佛和我们是不会分开的。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阿弥陀佛随时在我们身边守护我们,这称为“近”。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⑧五种正行文


我们再来看五种正行的原文: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这是正行的五种相。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这是读诵正行。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这是观察正行。观察正行用了三个词,前面用了“一心专注”。所以讲到这些都要有“一心专”,“一心”就是安心。善导大师特别强调“专”,专和杂是善导大师的根本法则。“思想”是指散心思维,“观察”指正受、定观,“忆念”是指正修观察之后来忆念,用三个词来说明观察正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